三國時期的曆史常常是我們大衆比較感興趣的話題,三國時期的曆史誕生過太多的英雄人物,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經典故事,他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都是我們津津樂道的談資,這些都像是夜空裡的點點星光,在那段紛争戰亂的時代熠熠生輝。
今天聊關于三國的話題,首先想擺明的一點是我們大衆對于三國的曆史認識問題。大多數人對于三國這段曆史,最初的認識基本都是來自羅貫中先生寫的《三國演義》中,無可否認,羅貫中給先生的這本書寫得确實精彩,對于人物的刻畫,對于戰争場面的描寫都是有獨到的方法。

但是這本書再好都不可以忘記這本書的性質:《三國演義》始終是一本小說,我們研究曆史是不能拿一本小說作為自己的史料依據的。就如同《三國演義》裡寫道劉皇叔戰勝了,就是衆望所歸,百姓歡呼喝彩,曹賊敗落,就是罪有應得,這種觀點是要糾正的。
在那場三國戰争中是沒有正義與非正義的,三者都是在為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團服務的。我們再來比較一下三國的實力,在古代,人口作為勞動力和兵力的來源是最能展現一國的實力的。魏國在公元260年左右有戶口66萬戶,人口443萬人;吳國250萬人;蜀國亡國時約有28萬戶,94萬人。很清楚就能比較出來,不考慮特殊因素,就從人口數量來說,魏國統一是有絕對的實力的。
再來看張紹,張紹是蜀漢大将,車騎将軍張飛的次子。張飛長子是叫張苞,此人也是如同張飛一樣的豪傑,可是世事不順英雄,張苞早逝。在張飛十分窩囊地死後,張紹就繼承了張飛的爵位,後來官位達到尚書仆射,侍中,也說得上是劉禅身邊的人物了。
那時的故事也是被很多人津津樂道。公元263年,魏國大将鐘會領兵征讨蜀國,與姜維之部發生戰争,後來鄧艾趁兩軍激戰時,帶兵偷襲錦陽,當時在錦陽鎮守的是諸葛孔明的兒子諸葛瞻,鄧艾想要勸降諸葛瞻,諸葛瞻倒是有志氣,堅決不同意,并且将鄧艾派來的使者給斬了,後來兩軍相争,諸葛瞻慘敗,自己也戰死在沙場。
錦陽獲勝後的鄧艾當時乘勝追擊,打到蜀國國都成都,在是守是投的争執下,最後蜀國選擇了投降,就是由張紹前去議和投降的。
後人多感歎張飛英勇無比,曾經在當陽橋上就憑自己一杆長矛,喝住了十萬魏兵。誰又曾想到自己的兒子卻是個窩囊廢,帶頭投降敵人。我認為張紹的投降不能說得上是自己心甘情願的,他也是被形勢所迫。
首先我們已經在開頭明确了這三個國家的國家實力之間的懸殊差異,蜀國作為當時最弱小的國家,其失敗滅亡都隻是時間問題,這一點無論是誰也無法改變的。是以,在當時張紹面臨的選擇不是"忠"或"降",而是"無論怎麼抵抗都會被打敗的忠心"和"投降以儲存性命",這樣看來,張紹的不同于父輩的選擇就不那麼刺耳了。
其次我們說張紹當時可以說得上是劉禅班子的忠臣,就相當于是現在的中央辦公廳主任的地位。他可以做到這個位置絕對不是僅僅由于父輩的原因,他可以到這個地位很大的原因是他的想法是符合當時的執政者也就是劉禅的看法,因為沒有人會留一個成天和自己吵架意見不合的人在自己身邊。
是以張紹帶頭投降,也可以說是劉禅的意思。他是代表整個劉禅利益集團的,不僅僅是他個人,其實張紹向魏國投降,是劉禅的意圖。
我們可以分析下為什麼我們對張紹的投降這麼反感,原因不過有三:讀者對蜀國有好感;讀者對魏國反感;他的父親張飛的勇猛。我們看待這段曆史仍不是以一個客觀的視角,仍是希望劉家興盛,曹賊滅亡。可是曆史是不會看重姓氏和血緣的,弱肉強食始終就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