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曾經強大的北魏在河陰之變後逐漸走向分裂,爾朱榮一度掌控了北魏的朝政,并且他也是憑一己之力,消滅了漢化的鮮卑貴族以及在北魏出仕的漢族大家,為後來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打下了基礎,而且後來的兩位亂世枭雄,東魏的奠基者高歡,以及西魏的奠基者宇文泰都曾在爾朱榮的部下,可以說爾朱榮成為了創造曆史節點的關鍵人物,在北魏内亂的同時,南梁也一度有進一步削弱北魏,進取中原的機會,可是在局面大好的時候,明明有利于南梁的局面瞬間被扭轉,南梁也失去了一次大好機會。

說起河陰之變,就要提一下北魏的六鎮之亂,六鎮是為了攻擊和防禦柔然,在北部設立的六個軍事據點,但是随着柔然的衰落,六鎮的地位也大幅下降,北魏也不再向六鎮傾注資源,終于在523年,因為柔然的掠奪和北魏朝廷的輕視,令六鎮百姓遭遇大規模饑荒,引發了六鎮起義,爾朱榮就是在平定六鎮起義的過程轉中崛起的。
《北史.爾朱榮傳》正光中,四方兵起,遂散畜牧,招合義勇……自是兵威漸盛,朝廷亦不能罪責。
在平定六鎮起義的過程中,爾朱榮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地方諸侯,北魏朝廷已經失去了對他的控制,其地盤主要在今山西一帶,而這位亂世之中的野心家,自然不會甘心隻當一個小小的地方勢力集團首領,洛陽成為了他觊觎的寶物,他要着北魏的天下。
要說機會就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雖然爾朱榮生性兇殘,但是老天還是給了他一次絕佳的機會,也就是當時北魏的胡太後疑似殺害親生兒子孝明帝元诩,另立3歲的元钊為帝,一時間朝野震動,這個胡太後能對自己兒子下手,原因就是孝明帝想要掌權,而胡太後則想要自己掌握朝政,果然帝王之家沒有什麼親情可言,在親密的血緣關系也難以和權力的誘惑相比,不知道孝明帝臨死前會是個什麼心情。
《魏書.皇後列傳》母子之間,嫌隙屢起。鄭俨慮禍,乃與太後計,因潘充華生女,太後詐以為男,便大赦改年。肅宗之崩,事出倉卒,太後乃下發入道,内外百官皆向河橋迎駕......至南北長堤,悉命下馬西度,即遣胡騎四面圍之。妄言丞相高陽王欲反,殺百官王公卿士二千餘人,皆斂手就戮......乃令四五十人遷帝于河橋,沉靈太後及少主于河。
當時爾朱榮強迫胡太後帶着當時的幼帝以及百官出迎,在河陰,也就是今洛陽孟津東北,爾朱榮來了一次大屠殺,其下令誅殺了出迎的百官皇室兩千餘人,同時将胡太後(靈太後就是胡太後)和幼帝扔到黃河中,可以說爾朱榮此舉令北魏已經漢化的鮮卑貴族以及出仕北魏的漢族士族大家幾近消亡。
顯然爾朱榮這麼做的目的就一個,不是簡簡單單的嗜殺,他這是希望以此來消滅北魏朝堂的勢力,讓洛陽城内沒有可以自己抗衡的勢力集團,這樣無論誰當皇帝,這北魏的天下都是自己可控的。
《北史.爾朱榮傳》北來之人,皆乘馬入殿。諸貴死散,無複次序。莊帝左右,唯有故舊數人。
最終爾朱榮的目的也是實作了的,洛陽城内沒有可以和其抗衡的人,元诩身邊也沒有太多可用之人,是以爾朱榮也是進一步要求遷都,但是元诩明白,洛陽再如何殘破那也是自己立命之本,要是跟着爾朱榮走了,那就真的成為董卓和漢獻帝的關系了,而爾朱榮知道自己不把元诩控制在自己身邊,心裡就不踏實,兩人是因為遷都的事情鬧的很不愉快。
兩人隻能是互相承諾,沒有他心,願意繼續保持聯盟關系,爾朱榮回到晉陽遙控洛陽朝堂,元诩則是等待反殺爾朱榮的機會。
北魏局勢暫且穩定,而一旁的南梁可要樂開花了,因為北魏的動亂,給了南梁一個天大的餡餅,一來是北魏經曆此次大亂,國力大損,對南梁的威脅大大降低,同時因為爾朱榮殺戮過重,是以很多北魏的王公貴族各州刺史都選擇了南逃,這無形中幫助南梁,不費一兵一卒就擴張了疆域,估計梁武帝做夢都要笑醒了。
《魏書.孝莊帝紀》光州人劉舉聚衆數千反于濮陽,自稱皇武大将軍。是月,高平鎮人萬俟醜奴僭稱大位,署置百官......八月,太山太守羊侃據郡引蕭衍将軍王辯攻兗州。
《梁書.武帝本紀》夏四月辛醜,魏郢州刺史元願達以義陽内附,置北司州。時魏大亂,其北海王元颢、臨淮王元彧、汝南王元悅并來奔;其北青州刺史元世隽、南荊州刺史李志亦以地降......魏豫州刺史鄧獻以地内屬。
可以看到,孝莊帝繼位之初,北魏國内動蕩不安,時有叛亂發生,最主要的是各個以地獻降的北魏刺史,這幫助南梁擴張了疆域,而北魏又暫時無暇顧及,郢州,治所在今湖北鐘祥,南荊州在湖北棗陽,豫州在河南汝南,是以說南梁在沒有發到戰争的情況下,疆域得到了擴張。
同時這也為南梁插足北魏朝局打下了基礎,一個國家内亂必然引來敵對勢力的行動,梁武帝不會放過這麼一個好的機會,是以說不能白撿了便宜就拉倒了,趁你病,要你命,梁武帝有一個禍亂北魏的計劃,那就是被北魏送回去一位皇帝。
《北史·元颢傳》梁武以為魏主,假之兵将,令其北入。永安二年四月,于梁國城南登壇燔燎,年号孝基元年。
《梁書.陳慶之傳》高祖納之,以慶之為假節、飚勇将軍,送元颢還北。
元颢當初是因為害怕被爾朱榮殺了,才投奔南梁的,在北魏局勢相對穩定後,他向梁武帝請求回去,梁武帝自然是欣然答應啊,讓元颢回去,最起碼可以引起北魏再一次的内亂,最好的結果就是,元颢和孝莊帝元诩分庭抗禮,這樣的話,梁武帝送元颢回去就相當于是起到了分化瓦解北魏的目的,可以說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同時南梁的名将陳慶之也是在護送元颢會北魏的過程中,大顯神威,留下了千軍萬馬避白袍的名号。
陳慶之率部護送元颢,先後擊敗擁兵七萬的丘大千,以及擁兵兩萬的元晖業,兵鋒隻是荥陽,距離洛陽不遠了,而在荥陽城下,也成為了陳慶之此次北上行動最精彩的一戰。
《梁書.陳慶之傳》魏左仆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将軍元顯恭率禦仗羽林宗子庶子衆凡七萬,據荥陽拒颢。兵既精強,城又險固,慶之攻未能拔......天穆、吐沒兒前後繼至,旗鼓相望。時荥陽未拔,士衆皆恐,慶之乃解鞍秣馬......一鼓悉使登城,壯士東陽宋景休、義興魚天愍逾堞而入,遂克之。俄而魏陣外合,慶之率騎三千背城逆戰,大破之,魯安于陣乞降,元天穆、爾硃吐沒兒單騎獲免。收荥陽儲實,牛馬谷帛不可勝計......其臨淮王元彧、安豊王元延明率百僚,封府庫,備法駕,奉迎颢入洛陽宮,禦前殿,改元大赦。
北魏在荥陽擁兵7萬,同時也在虎牢重兵補防,陳慶之所率梁軍長途跋涉,已是強弩之末,而那些依附于元颢的原北魏将士,戰力也堪憂,是以隻能依靠陳慶之所率梁軍了。
可問題是北魏各方援軍已經向荥陽靠攏了,如果不能拿下荥陽,那麼北魏軍就可以實作對梁軍的合圍,那麼局勢就危險了,最終陳慶之是把事情和将士們說了,如果不拿下荥陽城,在平原地帶和北魏騎兵相抗,那就是死路一條,與其到那種被動局面,不如做最後一搏,拿下荥陽城是唯一的生存機會,梁軍将士被陳慶之激勵後,玩命攻城,最終拿下荥陽,順勢攻下虎牢,孝莊帝元诩見狀直接從洛陽出逃,元颢入主洛陽,算是在形式上成為了北魏的正統帝王。
到了這個時候,其實局勢一直朝着有利于南梁的方向發展,畢竟元诩是爾朱榮扶立的,并且元诩也沒死,而是北逃了,而元颢是梁武帝扶持的,北魏已經出現了兩股勢力,而且還是那種隻能存活一股勢力的情況,隻要這支局面維持,北魏基本上就會在内鬥中消亡,南梁可以趁機進取中原了,隻是尴尬的是,梁武帝沒選好人,元颢這個人難成大器,不值得被支援啊。
《北史·元颢傳》自謂天之所授,頗懷驕怠。宿昔賓客近習之徒,鹹見寵待,幹擾政事。又日夜縱酒,不恤軍國。所統南兵,陵竊市裡,朝野失望。時又酷儉,公私不安。
《梁書.陳慶之傳》颢前以慶之為徐州刺史,因固求之鎮。颢心憚之,遂不遣。
在元颢入主洛陽後,做的不是鞏固自己的勢力,拉攏北魏其他利益集團,而是隻顧享樂了,本來經曆動亂的洛陽就需要時間休養,但是元颢沒那個心情,反倒是縱情享樂,投奔元颢的将士也是軍紀混亂,直接導緻了元颢在洛陽失去了人心,這為他後面的敗亡埋下了隐患。
同時元颢已經實作了自己目的,對于陳慶之所率的梁軍就很反感了,是以對于陳慶之的請求,元颢表示不支援,潛台詞就是想下逐客令了,隻是暫時因為爾朱榮的存在,沒有和陳慶之徹底鬧掰,随着元颢和陳慶之之間裂隙的加深,雙方就很難在一起合作了。
《梁書.陳慶之傳》慶之渡河守北中郎城,三日中十有一戰,傷殺甚衆......慶之馬步數千,結陣東反,榮親自來追,值蒿高山水洪溢,軍人死散。
《北史.爾朱榮傳》榮聞之,馳傳朝行宮于上黨之長子,輿駕于是南趣。榮為前驅,旬日之間,兵馬大集......榮與颢相持于河上,無船不得即度......屬馬渚諸楊雲有小船數艘,求為鄉導。榮乃令都督爾硃兆等率精騎夜濟。颢奔。
随着爾朱榮率部南下,陳慶之率部渡河阻擊,雖說遲滞了爾朱榮的攻勢,但是并未能挽救敗局,爾朱榮派部隊繞過陳慶之渡河襲擊洛陽,元颢臨時建立起的部隊自然不是爾朱榮軍隊的對手,快速潰敗,元颢隻能逃出洛陽,最後被斬殺。
而元颢的快速衰敗,讓陳慶之陷入絕境,遠離南梁國境,又是經曆了多日苦戰的梁軍,在北魏腹地難逃厄運啊,加上意外情況出現,随陳慶之出征的梁軍幾乎全軍覆沒,陳慶之一人獨自逃回了南梁,至此南梁之前取得的有利局面蕩然無存了。
總的來說,爾朱榮制造的河陰之變,拉開大亂帷幕,為北魏分裂打下了基礎,同時給南梁創造出了有利的局面,局勢也是一度向着梁武帝希望的方向發現,眼看南梁就有機會進取中原了,但梁武帝扶持的元颢太不中用,快速衰敗,引發了全局的崩壞,南梁也失去了一次絕佳的機會。
參考資料《魏書.孝莊帝紀》《魏書.皇後列傳》《梁書.武帝本紀》《梁書.陳慶之傳》《北史.爾朱榮傳》《北史·元颢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