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負荊請罪”這個成語,我們都知道他來源于曆史事件,這個事件發生于戰國時期,而主人公則分别是廉頗和蔺相如。當時,秦國因為商鞅變法,率先在7個國家中強大起來,并逐漸有了吞并6國的野心。公元279年,秦昭襄王想要派兵攻打楚國,又擔心趙國會出手相救,便約了趙惠文王在渑池相聚。

渑池之會時,秦昭襄王要求趙王割讓五十座城池為他祝壽,趙王身邊的大臣蔺相如站了出來,用其聰明才智維護了趙王的面子,并捍衛了趙國的利益。此舉讓趙王對蔺相如另眼相看,回國便提拔了蔺相如,而趙王的另一位大将廉頗卻很不滿意。他處處想找蔺相如的麻煩,蔺相也是以處處躲避着廉頗。有人問蔺相如,是不是因為害怕才躲避廉頗,蔺相如卻否認了,并且回答道:“為了保護趙國的利益,我們兩人不能發生沖突”。而聽到此話的廉頗瞬間羞愧無比,他背着荊條向蔺相如請罪,兩人是以和好,這便是“負荊請罪”的典故由來。
趙惠文王死後,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繼位,但他的能力卻遠不如自己的父親。長平之戰中,廉頗難抵秦軍,這讓趙孝成王心生不滿,便撤回了廉頗而派了趙括上場,盡管蔺相如連連反對,依舊沒有收回趙孝成王的決定。最終,秦軍名将白起在這場戰役中坑殺40萬趙軍,趙國是以損失慘重。趙國的實力從此一落千丈,而蔺相如也在這個時期,抑郁而終。
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知道了自己的錯誤,廉頗再次得到了重要。但是在趙孝成王去世後,他的兒子趙悼襄王卻不信任廉頗,他剛繼位就想撤掉廉頗的兵權,這逼得廉頗逃到了魏國。之後,趙悼襄王還想重新重用廉頗,便派使者去了魏國,使者受了奸臣郭開的訓示,回國後卻在趙悼襄王面前說了廉頗的壞話,這讓趙悼襄王打消了召回廉頗的念頭。最終廉頗被楚王接到了楚國後,在楚國抑郁而終。
如此兩個有才能有膽識的人才,卻在後來未得到重用,實在令人唏噓不已。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很多時候,上司者識人的能力非常重要,再好的名将放到一個昏君的手裡,也會被浪費。你如何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