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越王勾踐複國立下大功,卻神秘消失,西施最後究竟去了哪裡?

為越王勾踐複國立下大功,卻神秘消失,西施最後究竟去了哪裡?

在春秋末年,越王勾踐之是以能對吳王夫差複仇成功,除勾踐自己有“卧薪嘗膽”的堅韌品質和懂得隐忍的聰明才智外,還有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勾踐善用“美人計”。這位美人才色藝俱佳,在吳王宮中上演春秋版的無間道,及時為勾踐擷取和傳遞情報,使得勾踐歸國後迅速集結軍隊覆滅吳國,這位美人就是中華古代四大美人之首 -

西施

。千年來,西施為國家利益犧牲自我的精神被廣為傳頌,她一生充滿了傳奇,可是在勾踐複國執政後,她卻神秘的消失了,美女西施最終去了哪裡呢?

為越王勾踐複國立下大功,卻神秘消失,西施最後究竟去了哪裡?

西施并不是這位傾國傾城的美女本名,她本名為施夷光。古代美女都逃不脫紅顔禍水的命運,在吳王夫差心中,西施導緻了吳國的滅亡,是十足的紅顔禍水。而在越王勾踐那裡,西施因為美貌和才智,作為工具被派往敵國做間諜,自古的帝王都忌憚功高蓋主的功臣,等待西施的依舊是悲慘的下場。西施的歸向在後世學者眼中,大概有以下幾種可能。

沉江

第一種是以悲慘結局的沉江說,此種結論為古代女性的命運,添加了更為濃厚的悲劇色彩。據說越王勾踐滅吳後,親自去吳王宮迎西施回越國,勾踐夫人對此極為嫉妒。在回歸越國的船上,勾踐夫人趁勾踐出船艙接受兩岸越國臣民禮拜時,将西施騙到船尾,然後命人将西施身上綁上巨石推入了江中,一代佳人自此命喪江中。

為越王勾踐複國立下大功,卻神秘消失,西施最後究竟去了哪裡?

在《墨子》書中記載道:

西施沈其美,吳起裂其事

;其中“沈”在古代是“沉”的意思,說明西施因為美麗而被沉到江中而亡。而在《吳越春秋》也有:

吳亡則越浮西施至江

;這進一步印證了西施沉江而亡的悲劇結局。

晚唐詩人李商隐曾在詩《景陽井》寫:

腸斷吳王宮水外,濁泥猶得葬西施

。另一位唐朝詩人皮日休也在詩《館娃宮懷古》寫道:

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颦

。”沉江的結局實在過于凄慘,後世比較善良的文人,則在詩句中描寫西施是失足落水而亡的,比如初唐詩人宋之問的《浣紗》:

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

;他認為西施是不小心落水而亡的,這種說法最為理想,可是缺乏實質的證據。

為越王勾踐複國立下大功,卻神秘消失,西施最後究竟去了哪裡?

歸隐

第二種說法是美好的歸隐說,這也是民間最為流行的觀點。勾踐隐忍多年最終滅亡吳國,姑蘇城破時,西施的戀人範蠡偷偷來到吳王宮,帶着西施通過隐秘水道進入了霧蒙蒙的太湖,兩人遠離政治漩渦結為夫婦,自此歸隐了。後範蠡化名為陶朱公,以其聰明才智經商而富甲天下,成為後世的商聖。這種美好的結局,是真實發生的,還是後世的美好憧憬呢?

西施和範蠡的歸隐說,最早出自東漢時期袁康所著的《越絕書》中:

吳亡西施複範蠡泛五湖去

。明代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以及陳耀文在《正楊》,都引用了《越絕書》的說法。而描寫西施和範蠡歸隐的詩句也有很多,比如唐李白《西施》: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杜牧《杜娘》:

西子下姑蘇,一舸

逐鸱

;宋代文學家蘇轼在《水龍吟》這首詞中寫道:

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并且新修版的《辭海》也贊同西施和範蠡歸隐這一說法。但事實果真如此美好嗎?

為越王勾踐複國立下大功,卻神秘消失,西施最後究竟去了哪裡?

司馬遷《史記》中越王勾踐和範蠡的故事,是沒有出現西施的,是以我們也無從得知司馬遷是不願去寫,還是當時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确切記載。東漢時倒是有典籍說到範蠡了的歸隐:在勾踐複國之後,範蠡便獨乘一葉扁舟辭官而去,可其中沒有提到範蠡帶上了西施。是以這種美好的結局,或是後人對西施和範蠡愛情的一廂情願了。

為越王勾踐複國立下大功,卻神秘消失,西施最後究竟去了哪裡?

被敵國所殺

還有一種說法是西施被殺說,吳王夫差在國滅之後自刎而亡,西施被憤怒的吳人裹上錦布抛入揚子江中,西施化作江中一種吃起來十分鮮美的魚,此種說法則毫無依據,是純粹的民間傳說了。西施去向的謎團争執千年,“沉江說”結局悲慘但可信度高,而“歸隐說”雖美好但或許隻是後人的一種憧憬。

謎底到底如何,可能每個人心中自己的答案。

為越王勾踐複國立下大功,卻神秘消失,西施最後究竟去了哪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