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五屆思勉原創獎獲獎名單公布,我校2位人文學者獲獎

日前,第五屆思勉原創獎釋出評獎公告,7位學者及其作品分獲第五屆思勉原創獎、思勉青年原創獎及思勉原創獎提名獎。複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陳尚君教授所著《全唐詩補編》(中華書局1992年出版)獲得第五屆思勉原創獎,哲學學院徐英瑾教授所著《心智、語言和機器——維特根斯坦哲學和人工智能科學的對話》(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獲得第五屆思勉青年原創獎。此屆思勉原創獎,我校2名學者獲獎,實作曆史突破。此外,另有2名複旦校友獲獎。

第五屆思勉原創獎獲獎名單公布,我校2位人文學者獲獎

思勉原創獎獲獎成果介紹

第五屆思勉原創獎獲獎名單公布,我校2位人文學者獲獎
第五屆思勉原創獎獲獎名單公布,我校2位人文學者獲獎

陳尚君《全唐詩補編》,中華書局1992年出版。

《全唐詩補編》是陳尚君教授的第一部專著,全輯包括兩部分,一為《全唐詩外編》删訂本,為第一冊;二為所輯《全唐詩續拾》,為第二第三冊,是對三百多年前清康熙年間所編《全唐詩》九百卷的全面系統補充失收詩歌的專著。清人所得為2567人詩49403首又1555句,該輯還包括了王重民、孫望、童養年三先生所得,補詩超過6000首,新增作者約七百人,是二十世紀唐詩補遺的集大成之作。此書初稿成于1985年初,經中華書局審讀退改後,于1988年增補定稿,總約125萬字。

評獎組委會評語

該著作的原創性在于:此書為輯佚之作,雖然前代學者亦曾在此領域有所開拓,但就輯補的詩作和增添的詩人之數量而言,皆不能與本書比肩,此書實為對《全唐詩》數量最大的補充,對了解唐代詩歌的整體面貌,具有不可替代之價值。其輯錄與考訂不僅邁越前賢,亦代表當今最高學術水準。不僅為唐詩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新材料,也拓展了唐詩研究視野和方法,是一部具有填補空白價值的重要文獻學著作。

思勉青年原創獎獲獎成果介紹

第五屆思勉原創獎獲獎名單公布,我校2位人文學者獲獎
第五屆思勉原創獎獲獎名單公布,我校2位人文學者獲獎

徐英瑾《心智、語言和機器——維特根斯坦哲學和人工智能科學的對話》,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

人工智能科學是全球學界熱點關注的重要學科之一,但目前國内關于人工智能科學的書籍都是從科學和工程學角度書就的,從哲學角度對于人工智能問題的關注,還相對稀少。早期的人工智能專家的研究野心是,要通過機器模拟的方式來全面複制人類心智活動。正是因為看到了哲學和人工智能之間的内在關聯,現在西方已經有一門比較火熱的新哲學分支,就叫“人工智能哲學”,甚至有專門刊物,如《機器和心智》。但漢語哲學界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還沒有全面跟進。是以,該書向讀者介紹了人工智能科學的基本發展曆史和基本技術和“工智能哲學”這門哲學分支的大緻發展情況,并在維氏哲學和知識表征、自然語言了解、機器人、非單調推理等人工智能子課題之間搭建橋梁。

該書的學術創新展現在:第一,打破國際學術界認為維特根斯坦哲學無法與人工智能進行積極思想聯系的定見,為一種維特根斯坦式的人工智能哲學的樣貌進行了勾勒;第二,在人工智能哲學的理論闡述中利用非公理化推理系統進行了大量的技術模組化嘗試,由此完成哲學思維與工程學思維的互相對接;第三,針對人工智能學界過于依賴深度學習的現狀,提出基于小資料技術的通用人工智能的模組化新思路;第四,針對說漢語的人工智能技術使用者的現狀,提出了一條基于漢字認知模組化的自然語言處理系統構造新思路。

該著作的原創性在于:該書是現代外國哲學領域内的鼎力之作,創新性地在維特根斯坦哲學與人工智能科學之間搭建了一座互為裨益橋梁,在國内哲學界和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産生了廣泛的影響,其學術創新性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為目前和未來中文世界深入思考和探讨人工智能的哲學基礎及相關哲學問題開啟了一個起點,也準備了初試的平台。

思勉原創獎簡介

為紀念我國現代著名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傳承中華優秀人文學術傳統,推動文化傳承創新,鼓勵當代人文學者潛心研究、勇于創新,産出國内一流、國際有學術影響的原創性精品力作,2011年設立了思勉原創獎。

思勉原創獎每兩年舉辦一屆,通過海選提名、專家推薦、學者票選、問卷測評、同行審讀以及專家終審會等程式後,确認入圍成果。入選成果,限于改革開放以來人文學科領域首次出版、具有重大影響的原創性學術成果。目前,思勉原創獎已被列入教育部認可的人文社科類獎項。

曆屆獲獎名單

除了上述兩位獲獎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曆屆思勉原創獎獲獎名單中都有哪些複旦人:

第五屆思勉原創獎獲獎名單公布,我校2位人文學者獲獎

據悉,為進一步推進“雙一流”建設,構築和加強一流的學科學術體系,産出一流學術成果,近年來,學校文科科研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複旦大學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為指導,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目标,聚焦“重大基礎性研究”和“文化傳承創新”,推出了系列校内支援舉措。如,實施“複旦大學人文社科先導計劃”和“複旦大學人文社科先鋒計劃”,對人文社科研究前沿領域重大預研項目和重要學術、資政成果進行早期孵化和培育;推出“人文社會學科傳世之作學術精品研究項目”,重點支援人文社會學科的基礎研究,以形成傳世之作學術精品。截止目前,我校傳世之作學術精品研究項目已達24項。以上舉措形成了我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以科學研究帶動成果産出,以學術成果再反哺科學研究的新型“組合拳”,為“産出一流作品,推出一流學者,帶出一流團隊,建設一流學科”提供了堅實支撐。

來 源

文科科研處

封面制圖

汪祯儀

責 編

▼更多複旦新聞,敬請留意複旦大學官方網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