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盟:過去7年是有史以來最熱時期,溫室氣體濃度繼續上升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C3S)日前釋出的最新年度評估報告(下稱“報告”)稱,過去七年是全球有統計紀錄(即19世紀中葉)以來最熱的七年。

報告還表示,2021年是全球有史以來氣溫第五高的年份。2021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991~2020年的平均氣溫高0.3攝氏度,比1850~1900年的前工業時代的平均氣溫高1.1~1.2攝氏度。其中,歐洲和美國都遭遇了最為炎熱的夏天。

北京綠金院進階研究員、綠色創新發展中心進階分析師陳美安在第一财經記者采訪時表示,2021年,全球疫情逐漸企穩,交通、能源、農業領域活動逐漸恢複,導緻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量增加,進而推高了全球氣溫。

歐盟:過去7年是有史以來最熱時期,溫室氣體濃度繼續上升

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和甲烷濃度繼續上升

報告表示,分地區來看,一些國家與地區的氣溫高于全球平均水準,這些地區分别是美國西部、加拿大、非洲中部、非洲北部及中東。去年8月,格陵蘭島最高點錄得有史以來首次降雨,這意味着格陵蘭冰蓋的融化速度正在加快。在歐洲,意大利西西裡島的最高氣溫突破48.8攝氏度,将該地區的最高氣溫紀錄推高了0.8攝氏度。

2021年全球曾出現拉尼娜現象,這實際上有助于緩解全球變暖的趨勢,但為何全球氣溫仍在2021年繼續上升?C3S氣候變化服務部副主任伯吉斯(Samantha Burgess)表示,這與全球二氧化碳及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量攀升直接相關。

C3S的資料顯示,2021年,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到了414.3 ppm(ppm為百萬分之一),2020年該數值為413.2ppm。甲烷濃度則出現明顯上升,2021年,全球平均甲烷濃度上升至1876ppb(ppb為10億分之一),增速是過去17年平均增速的兩倍之多。

歐盟:過去7年是有史以來最熱時期,溫室氣體濃度繼續上升

陳美安認為,之是以2021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繼續攀升,與疫情後全球生産活動增加等因素密不可分。

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的資料顯示,去年12月,美國、歐元區的綜合PMI指數分别為57.0和53.3。而在2020年6月,上述資料則為37.0和31.9。獨立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資料也顯示,2021年,由于交通運輸活動增加,美國2021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同比增加了6.2%。

此外,陳美安還表示,雖然近幾年全球各國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關注日益增多,但各國對甲烷的減排控制力度仍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資料顯示,甲烷排放有60%左右是來自人類活動。自工業化前時代以來,甲烷對全球變暖的貢獻率約達31%。如果以100年的評估時間計算,甲烷的全球變暖潛能值(GWP)是二氧化碳的20倍以上。

2021年全球自然災害損失高達2800億美元

C3S稱,受全球氣溫升高影響,2021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北美出現千年一遇的熱浪,亞洲、歐洲和非洲多國都經曆暴雨帶來的嚴重水災,這為經濟生活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據德國保險巨頭慕尼黑再保險(Munich Re)測算,2021年全球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高達2800億美元。其中,在美國發生的飓風為該國造成了約1450億美元損失。在德國發生的水災造成的損失估計為400億美元,這一水災是迄今德國最昂貴的自然災害。

未來應如何全球變暖問題,并減少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陳美安認為,此前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将關注點放在了減少二氧化碳減排方面,由于甲烷的全球變暖效應更強,在大氣中的分解的速度又比二氧化碳更快,是以采取措施減少甲烷排放可以更快降低全球氣溫升高的速度及程度。“推進能源和農業的甲烷減排,是實作這一目标的重點。”她稱。

UNEP表示,在傳統能源領域,如果減排技術得以突破,可以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設施洩漏的甲烷重新加以利用。預計到2030年,傳統能源行業的甲烷排放量可以減少40~50%。

UNEP還稱,在農業領域,科學家們可以研發替代型飼料,以減少奶牛的甲烷排放,并通過覆寫、堆肥或生産沼氣等方法更有效地管理糞便。

不過,陳美安表示,目前全球對監測甲烷洩漏資料的技術仍不成熟,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甲烷減排工作。能源資料分析公司Kayrros SAS表示,監測甲烷排放的衛星,分辨率較低,且無法較好應對大風、大雪等天氣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