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6歲抗戰老兵和百歲愛侶共憶峥嵘歲月

來源:解放軍報微網誌·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蔔金寶

1月8日,我慕名到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店子集街道馬家石河村,拜訪106歲抗戰老兵許世吉和他的百歲老伴張紅梅。

許世吉1916年生,1940年3月參加八路軍,先後跟随山東縱隊第九支隊、山東縱隊二旅、山東軍區濱海軍區部隊,在魯南、魯東南、蘇北一帶,同日寇殊死搏鬥,屢立戰功。因身負重傷,于1946年11月回鄉當了一名普通農民。

106歲抗戰老兵和百歲愛侶共憶峥嵘歲月
106歲抗戰老兵和百歲愛侶共憶峥嵘歲月
106歲抗戰老兵和百歲愛侶共憶峥嵘歲月

許世吉的複員證,雖年代已久,但資訊依然清晰。

對抗戰歲月的往事,許世吉有說不完的話。

1944年秋,對山東進行“掃蕩”的日軍一部在我軍反擊下,不得不全線撤退。9月,兩千多名日軍沿着沂博公路撤退到沂水葛莊、草溝一帶時,遭我魯中軍區部隊伏擊,傷亡慘重。 許世吉參加了這次戰鬥。他說:“我們打死日軍300多人,繳獲了機槍、大炮”,“繳獲了很多罐頭、茶葉和一些好吃的,都分給老百姓了。”

106歲抗戰老兵和百歲愛侶共憶峥嵘歲月

在一次對日作戰中,許世吉身負重傷。他說:“我們八路軍戰士都是‘重傷不哭,輕傷不下火線’‘能流血,不流淚’……”

對戰火中的軍民魚水情,許世吉記憶猶新:石溝崖,甲子山,葛莊等戰鬥,都離不開老百姓的支援。打下石溝崖後,附近範家樓、台莊等村的村民,擡着糧面豬肉,敲鑼打鼓送到前線。三關口戰鬥中,遠隔15公裡的大古家溝、陸家莊子一帶村民驢馱擔搭,将大餅、糧食源源不斷運往陣地。葛莊戰鬥正激烈的時候,附近幾個縣的民工組成浩浩蕩蕩的支前大軍,送彈藥、運糧草、擡傷員。許多老鄉擔着一罐罐小米綠豆粥和一卷卷煎餅,一直送到前沿陣地……

許世吉的家是英雄之家,弟弟許世連13歲跟着他參加八路軍,在抗日戰争、解放戰争、抗美援朝的戰場上英勇殺敵,屢立戰功,在1951年的一次戰鬥中壯烈犧牲,年僅23歲。許世吉的家裡珍藏着軍長梁興初、政委劉西元寫給許世吉家人的訃告:

許世連同志參軍有年,轉戰國内,曆經艱辛,為人民服務之志未曾稍懈。我國大陸解放之後,人民緻力國家建設之際,兇殘美帝複舉兵侵朝,危及祖國。許世連同志有見于此,乃毅然志願赴朝,随全軍奮戰于冰天雪地之中,敵機、炮火之下,拯鄰于危即,挽祖國于水火,屢挫敵鋒,疊建功勳,不幸于戰場犧牲。消息傳至,全軍悲痛,中朝人民同聲哀悼,祖國引以為榮,先生全家增光!望先生忍悲節哀,化悲痛為力量,積極生産,支援前線。我等誓率全軍,繼烈士未竟之志,英勇奮戰,索還烈士之血債,消滅侵略者于北韓。烈士功垂青史,英靈永存人間。專此訃告。

106歲抗戰老兵和百歲愛侶共憶峥嵘歲月

兩位開國中将寫的訃告,記載了許世吉的弟弟許世連烈士的英雄事迹。

許世吉的老伴張紅梅年近百歲,她的小腳就是舊社會封建制度殘害婦女的鐵證。家鄉來了共産黨後,她積極參加對敵鬥争,任解放區識字班班長,組織婦女為八路軍縫補衣裳,送糧送水。至今,她依然記得當年背誦的歌謠:

鬼子來了七年多,百姓沒撈着好日子過。今日跑,明日躲,那些苦楚沒法說。聽說八路來打城,咱們一聽多歡迎,你烙煎餅我去送,軍民一起來反攻。共産黨上司真是能,三天打開莒縣城,據點拔了十六個,真正光複咱莒中。獨立營老六團,一直截着往北趕。包圍招賢一天半,俘虜漢奸一個連。剩下鬼子27名,直到如今沒出城,出門軍隊就打他,據點以外把命送。家家募捐慰勞品,各個村裡紮松門。歡迎軍隊來休整,這是咱們應理的。民兵就去找房子,識字班忙着去搭鋪。婦救會,去送茶。人民一看喜盈盈。

106歲抗戰老兵和百歲愛侶共憶峥嵘歲月

這天,她還給我們背誦了反映1944年八路軍在她的家鄉拔掉鬼子石溝崖據點,活捉漢奸頭子朱信齋的民謠,她的丈夫許世吉參加了這次戰鬥:

朱信齋,狼心腸,投降日寇當土皇。石溝崖上修碉堡。他統治着十八個莊。 哎嗨,他統治着十八個莊。臘月二十七,石溝崖上槍聲響。八路殺朱(消滅漢奸朱信齋)過新年。他沖鋒真頑強。哎嗨,他沖鋒真頑強。二十九半夜,活捉朱信齋。抗日軍民喜洋洋。他吓得直篩糠。哎嗨,吓得直篩糠。

……

聽說我是記者,許世吉老人興奮地問:115師的部隊現在還在嗎?他的部隊就是113師的前身,老人家一直關心老部隊的建設發展。

我說:在哩!可多啦!我們解放軍就是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發展而來。老人聽了特别的高興……

兩位老人善良、豁達,互敬互愛。他們含辛茹苦,将八個兒女養育成人,孝敬公婆,在當地被傳為佳話。

106歲抗戰老兵和百歲愛侶共憶峥嵘歲月

許世吉的全家福,攝于1970年。

106歲抗戰老兵和百歲愛侶共憶峥嵘歲月

許世吉夫婦和兒子、女兒、孫子在一起。攝于2022年1月8日。

我向兩位老人讨教長壽秘訣。他們說:生活簡單,每天吃五頓飯,都是家常飯菜。主要是家庭和睦,有個好心情。他們說:今天的社會和平安甯,不愁吃,不愁穿,太好了,這都是托共産黨的福啊。

(照片由仇學平、張守軍、許世吉的孫子許家紹等提供。)

作者簡介:蔔金寶,解放軍報社原進階編輯,曾拜訪300餘位開國将軍和英模人物,應邀在全國各地作報告400餘場,引起強烈社會反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