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單純以秦人組成的軍隊大概有百萬上下,大緻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南征百越的秦軍,二是駐守上郡的邊軍,三是關中與各地的駐軍。那麼,秦末時期,這些軍隊都去了哪裡呢?

百越之地的秦軍:南征百越損失慘重,秦末亂世并未出現
根據《史記·王翦列傳》的記載,秦将王翦在率領六十萬大軍伐滅楚國,“虜荊王負刍,竟平荊地為郡縣”之後,随即“因南征百越之君”。也就是說,秦國攻打楚國的60萬大軍在楚國滅亡之後,便迅速投入到了攻打百越的戰争之中。
何為百越之地?呂思勉先生指出“自江以南則曰越”,即當時的百越地區,指的便是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主要是指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等地,是以地居住民族衆多,故曰“百越”。《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裡,百越雜處,各有種姓”,羅泌的《路史》則說“越常、駱越,瓯越、瓯皚、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蒼吾、越區、桂國、損子、産裡、海癸、九菌、 稽餘、北帶、仆句、區吳,所謂百越也”。
不過,雖然關于此戰爆發的時間史學界仍有争議(清代史學家仇池石認為是公元前222年,明代人郭輩和法國人鄂盧梭認為是公元前221年,廣東學者餘天熾認為是公元前219年,越南史學家陶維英認為是公元前218年,曹旅甯認為是公元前217年,呂思勉則認為是公元前214年),但關于秦國動用的兵力,各種史料均指出秦國至少動用了五十萬人。
根據秦始皇的指令,50萬秦軍在主帥屠睢的統帥下,兵分五路撲向百越之地,一路由今江西向東進發,攻取東瓯和閩越;中軍兩路攻取南越,其一經今南昌,越大庾嶺入廣東北部,其二經今長沙,循騎田嶺直抵番禺;其餘兩路入廣西,攻西瓯,一路由萌渚嶺入今賀縣,一路經越城嶺入今桂林。(《淮南子人間訓》:“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镡城之領,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
不過,此戰的進展并不順利,根據史料記載,除第一路均當年攻占東瓯和閩越地區之外,其餘四路進攻嶺南的秦軍均因山高路險、河道縱橫,再加上水土不服等原因影響,均陷入了戰争泥潭,死亡慘重,尤其是非戰鬥減員極為嚴重。再加上兩廣各部的頑強抵抗,秦軍進展緩慢。
根據《淮南子》的記載,越人在譯籲宋的率領下充分利用地利與秦軍進行周旋,給秦軍造成了極大傷亡。而嶺南兩廣軍隊在譯籲宋死後,在新首領桀駿的率領下甚至對秦軍發起了反擊,秦兵“伏屍流血數十萬”,“而夜攻秦人,大破亡,殺尉屠睢”,甚至秦軍主帥屠睢也被一支百越軍夜襲部隊擊斃(今廣西桂林附近),迫使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終日,以緻“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饷”。
根據史學家的推斷,公元前214年之前,秦軍第一階段的進攻傷亡高達30萬人上下,剩餘的10多萬秦軍則全部退回兩廣北部邊界一帶。而兩廣軍隊雖然打退的秦軍,但人口也銳減一半左右,無力對秦軍進行追擊,雙方陷入對峙局面。秦始皇接報之後,認為秦軍戰敗主要是由于補給線太長造成,因而征調軍民開鑿靈渠,直至公元前214年靈渠建成,秦軍才再次發動進攻,戰争進入第二階段。
靈渠修成之後,秦始皇再次召集10萬軍隊,連同剩下的10餘萬秦軍,任命任嚣為主将、趙佗為副将再次進軍百越,由于百越軍在前一戰中損失慘重,是以這次秦軍并未遭遇到大的抵抗便占領了嶺南全境,并設定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
從以上記載來看,秦國為征服百越之地,先後動用的軍隊高達60萬上下,但由于第一次進攻損失慘重,最終留守百越的秦軍隻有30萬左右。秦末天下大亂時,由于百越之地尚未徹底平定,再加上秦二世所作所為不得人心,駐守此地的秦軍并未回援。
駐守上郡的秦軍:蒙恬死後由王離統率,巨鹿之戰損失殆盡
《史記·蒙恬列傳》有載,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乃使蒙恬将三十萬衆北逐戎狄,收河南”,之後設立九原郡,而蒙恬則率領這支軍隊駐守上郡十餘年,在修築長城的同時,震懾防禦匈奴。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歸途中病逝,胡亥即位,是為秦二世。此後,胡亥派遣使者捏造罪名賜死公子扶蘇、蒙恬,扶蘇自盡身亡,蒙恬心中疑慮,請求複訴,結果被囚禁于陽周,而上郡兵馬的指揮權,則被轉交到了王翦之孫王離手中。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由于秦末天下大亂,各地諸侯紛紛自立,秦二世于是下令召王離率軍進攻趙國。王離于是率領上郡邊軍,從井陉關攻入趙地,擊敗趙軍,并将趙王趙歇圍困于巨鹿城中。
之後,趙王向各諸侯求援,楚懷王熊心以卿子冠軍宋義為主将,以項羽為副将,亞父範增為末将,率領六萬楚軍北上救援。之後,項羽以“破釜沉舟”之計對秦軍發動猛攻,圍困并消滅了王離軍。
不過,關于上郡邊軍的數量,卻始終存在争議,有三十萬之說,也有十萬之說。雖然《史記·蒙恬列傳》明确提到了“三十萬”這個數字,但《史記·匈奴列傳》中卻記載,“秦始皇滅六國之後,使蒙恬将十萬之衆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适戍以充之”。
是以,根據這兩處不同的記載判斷,蒙恬率領的上郡邊軍的确有三十萬,不過卻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蒙恬征讨匈奴時率領的十萬軍隊,另一部分則是之後補充進來的“适戍邊者”大約二十萬。
此外,《史記·匈奴列傳》有載,“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适戍邊者皆複去”,也就是說,蒙恬去世之後,由于天下大亂,原本的“适戍邊者”又都逃散了。是以,王離攻趙時率領的秦軍隻有十萬人左右,且最終被項羽在巨鹿戰場所殲滅。
駐守各地的秦軍:各地駐軍前期消耗殆盡,章邯統率主力投降後被坑殺
除了嶺南和上郡的秦軍主力邊軍之外,秦國統一天下後,關中和天下各地也駐守着一些秦軍,而且這支秦軍的數量應該并不少,隻是由于駐紮分散而難以發揮作用。
李斯之子李由便曾率領2.5萬秦軍
例如丞相李斯之子、擔任三川郡守的李由,當陳勝吳廣大軍殺向關中時,他曾向李斯上書稱,“賊軍十萬已到許縣,日夜可達荥陽,城内25000名士卒日夜鑄兵器,加強城牆,挖拓城河,防哨巡守。無奈兵力懸殊,存糧也隻可用數月。望速派兵增援。”可見,李由當時麾下曾統帥着2.5萬秦軍,後來義軍攻城,雙方死傷慘重。之後,李由又統率這部分秦軍随同章邯作戰,負責駐守雍丘,項羽、劉邦率兵攻城,李由重傷之下仍然拼命指揮作戰,最終被劉邦部下曹參所殺,項羽目睹李由慘烈之狀,深為感動,令人把李由屍體送回其老家上蔡以葬。而李由所率領的這部分秦軍,也就此損耗殆盡。
由于秦軍駐守各地較為分散,再加上胡亥前期對于天下叛亂并不關心,導緻各地秦軍始終處于各自為戰的境地,根本無法有效形成合力,進而在前期義軍的進攻中被消耗殆盡。
除了以上各部秦軍之外,剩下的秦軍便是章邯所統率的平叛主力,有人說章邯平叛所用的兵力,乃是赦免後的骊山刑徒,其實不然。章邯前期統率的的确是由骊山刑徒倉促組建的軍隊,但随着平叛的展開,肯定有各地秦軍加入進來,《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載“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即胡亥派遣長史司馬欣、董翳支援章邯,又如前文所述的李由軍隊,便加入了章邯平叛的隊伍。
此外,章邯曾先後兩次被項梁擊敗,秦二世于是緊急抽調全部兵力增援章邯。章邯率軍攻打田榮時,項梁率軍救援,并在東阿擊敗章邯,章邯向西撤退,楚軍又在濮陽東再度擊敗章邯。《資治通鑒》有載“二世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也就是說胡亥得知章邯戰敗的消息後,發動全部兵力增援章邯,章邯這才一舉在定陶之戰中擊敗并殺死項梁。
綜上所述,章邯前期統率的骊山刑徒在長期征戰之後必然已經損耗殆盡,此後章邯所率的秦軍,必然是由各地殘餘秦軍和新組建的秦軍所組成的正規軍隊,而這也是秦國僅存的力量。可惜在巨鹿之戰中,由于秦國國内局勢的動蕩(李斯被殺),章邯最終被迫投降,而其所統率的二十萬秦軍,則在随同項羽西入關中途中,被項羽坑殺于新安一帶。
以上便是秦末天下大亂時,秦國主力部隊的動向,除了南征百越剩餘的秦軍之外,曾隸屬于蒙恬的上郡邊軍和秦國駐守各地的秦軍,都在天下大亂時損耗殆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