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問|崔勇:中西建築思想交融中如何消除文化焦慮?

(東西問)崔勇:中西建築思想交融中如何消除文化焦慮?

中新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崔勇:中西建築思想交融中如何消除文化焦慮?

作者 任雨萌

中國傳統建築講求形态、情态、生态觀念三位一體,正如《周禮》所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而西方建築構造奇巧,擅用先進科技。這兩者共同鑄就了未來東西方建築的發展之路。

近日,同濟大學建築曆史與理論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與公共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勇接受中新社“東西問”欄目專訪,闡述中國傳統建築“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建築形态、情态、生态理念的融合對當代東西方建築發展的啟示。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傳統建築是數千年農業文明的結晶和見證,也是古人崇尚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有形世界中的展現。在您看來,中國傳統建築思想中有哪些主要特征?

崔勇:中國傳統建築最主要的特征首先在于其哲理性,即建築中蘊含的人為環境和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的思想。中國傳統的建築思想與中國人的生存方式、生存智慧相一緻,對于“天人合一”的理念抱有終極的崇信,追求天道、道地、人道相和諧,不與自然抗争、沖突。這一特征展現在,建築靠山近水,或山環水繞,形成古人所說的“風水寶地”。

東西問|崔勇:中西建築思想交融中如何消除文化焦慮?

2021年4月30日,遊客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遊覽。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其次,在中國傳統建築學中,建築、城市、園林這三種現代建築學科分類有機融合。城市可以是座園林,建築也可以變成城市。以北京故宮為例,當時的紫禁城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封建帝國城市,同時也是一座巨大的建築——擁有9999間房的大合院。結合頤和園、圓明園等建築群,紫禁城也可看作一個巨大的園林。在當代中國,仍具有集建築、城市、園林三位一體的城市包括“山城”重慶,三江交彙的武漢等。

中新社記者:在建築的形态、情态和生态三方面,中國建築有哪些營造特點?比如建築形态方面,中國傳統建築以木質榫卯結構為主,這與西方建築體系有何不同?

崔勇:中國傳統建築将形态、情态、生态融為一體,這也是美的建築應滿足的三個标準。

建築形态即建築的造型,中國傳統民居、宮殿、宗教建築,在建築選材和結構上,都以木質榫卯為主。

東西問|崔勇:中西建築思想交融中如何消除文化焦慮?

遊客在山西省應縣參觀著名的遼代木塔。應縣木塔全稱為“佛宮寺釋迦塔”,塔高67.31米。全塔純木結構、無釘無鉚,與意大利比薩斜塔、法國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一方面,中國傳統建築對木材的選用是自然的選擇,也是中國人智慧的展現。木是五行元素之一,有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象征意義。而木材的選用決定建築的營造以榫卯結構為主,該結構使得建築更加容易拼接、組裝,甚至拆毀重建。總體來說,選擇木頭作為建築材料契合了中國有機建築的觀念。

另一方面,木的材質也決定木建構築的形态彼此勾連。正如《阿房宮賦》中描述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而彼此勾連的建築結構在整體上形成了一種以單體建築為機關,橫向擴充延伸成為街巷,乃至城鎮的建築群,是親地的藝術,是大地的景觀。

東西問|崔勇:中西建築思想交融中如何消除文化焦慮?

航拍福建永定初溪土樓群。土樓是以生土為主要建築材料、生土與木結構相結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築,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2008年,“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相比之下,以古希臘、羅馬為代表的西方石建構築一般縱向延伸。這些建築本身好似立體的雕像,哥特建築更是将這一風格發展到極端,“欲與天公試比高”。

中新社記者:在建築情态方面,中國傳統建築的“人情味”更加濃厚,如《黃帝工經》中所說,“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西方是否存在類似的建築觀念?

崔勇:建築情态即人的審美情感和文化心理在建築中的表露。如陵寝建築,慎重而威嚴,表現出古人對祖先的崇敬之情;長城則綿延萬裡氣勢磅礴,滿溢着壯懷激烈的情懷。

除人賦予建築的感情外,中國傳統建築實際上本身就是一個秩序和倫理空間,居住在内的人有等級之分。小到四合院,大到紫禁城,其中都展現着人倫等級關系和秩序。

中國人将建築當作一個體會“天、地、人之道”的載體,上棟下宇,體驗生命,其倫理性和人情味更加濃厚。而西方建築更符合科學性原理。一些西方現代建築大師推崇抽象鋼結構的建築形态,将建築當作機器和數字化産物。

東西問|崔勇:中西建築思想交融中如何消除文化焦慮?

伫立在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該館計劃在2022年7月正式向公衆開放。中新社記者 張炜 攝

中新社記者:建築生态方面,中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認為建築實則是一個“生命場”。這與西方現代建築創始者弗蘭克·賴特的有機建築理念有無相通的學理淵源?

崔勇:建築生态是生态哲學觀在建築中的活現,中國追求人為環境與自然環境融合,“不求原物長存”,強調風水,追求“向陽”,貼合了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哲學思想。西方則更加傾向于人與自然分離的生存觀念。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建築師、西方現代建築創始者賴特也汲取了老子的建築思想,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賴特認為“好的建築就像植物,從大地中生長出來,向着太陽”,将建築作為自然的延伸,其代表作——建立于賓夕法尼亞州的流水别墅就是有機建築的典型代表。

東西問|崔勇:中西建築思想交融中如何消除文化焦慮?

市民遊覽美國紐約标志景觀“大松果”。這座蜂窩式結構的建築由154段樓梯、80個樓梯平台組成,供參觀者從不同角度觀賞城市風光。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現代建築史中,曾出現對東西建築思想沖突與交融的文化焦慮,至今仍未完全消除,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崔勇:中國現代建築的沖突與焦慮自1910至1920年代開始出現,這段時間也是中國建築現代化的開端。“五四運動”不僅引入了西方的科學,自由和文化思想,同時也将西方的建築材料、技術和觀念引進。随着梁思成、楊廷寶、童寯、陳植等第一代建築師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回國,中國各地出現了許多對東西方建築融合的探索和嘗試。

與此同時,外國建築師也在中國以西方建築材料和技術嘗試建造中國傳統的建築形态,比如位于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建築屋頂上鋪設的琉璃瓦是中國傳統的建築符号,但其建造材料卻是鋼筋混凝土,呈現出的效果即是具有中國化外殼的西式布局和結構。這也展現了東西方兩種建築體系的掙紮和沖突。

東西問|崔勇:中西建築思想交融中如何消除文化焦慮?

2018年5月31日,遊客在南京中山陵參觀。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20世紀70年代,世界建築思潮已開始快速步向後現代化。而中國建築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也開始和世界接軌,如雨後春筍般欣欣向榮地發展,這段時期為中國城鄉建築的發展帶來了契機。

20世紀90年代至2000年,中國建築開始真正走向市場,大批外國建築師來華建立設計事務所,使中國建築更具國際氣象,中國也随之成為世界建築的競技場。可以說,21世紀現代建築史中重要的一章在中國。

尤其是2001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對于中國現代建築,甚至是後現代建築都是一次推進。正是在這段時間,中國的純現代建築開始與世界接軌。

東西問|崔勇:中西建築思想交融中如何消除文化焦慮?

遊客在江蘇省蘇州博物館參觀遊覽。由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建築設計别具一格,是展示蘇州文化的标志性建築。中新社發 施柏榮 攝

然而,盡管當代中國為中西方建築思潮的融合提供了空間,但由于急功近利的心理,以及建築師對中國傳統建築形态、情态、生态整體意識的忽視,一些人盲目追求西方建築營造的程式,導緻了中國“千城一面”的現象。也有部分人貪大,求洋、求怪,罔顧生态平衡。時至今日,中國仍未能找到以東方藝術演繹西方科學技術的最佳方式。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未來建築應如何更好地融合東方的藝術精髓和西方的精良科技?

崔勇:未來加強中國建築的發展,要使當代建築人才既有中國傳統的建築背景和文化内涵,又具備現代的建築意識和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中學為本,西學為體”的思路調整中國的建築教育和人才培養。

東西問|崔勇:中西建築思想交融中如何消除文化焦慮?

2021年6月29日,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館綜合陳列館“紅燈籠”正式對外開放。該館外形采用中國傳統紅燈籠造型,蘊含了“天圓地方,外圓内方”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至于中國建築理念對西方的啟示,實際上自20世紀開始,西方的視野就開始向東方延伸,西方現代建築中的有機理論便是例證。除此之外,現代的西方建築也開始重視建築的人情味和生态性,強調鄰裡關系、城市花園,總體上是人與環境的有機結合。

中國傳統建築中強調物質、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發展,已為後人做好了示範,這也是東西方現代建築需要共同學習、繼承和發揚的,是人類在共同營造家園的過程中需要回歸的理念。(完)

受訪者簡介:

東西問|崔勇:中西建築思想交融中如何消除文化焦慮?

崔勇,同濟大學建築曆史與理論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建築史學會理事、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學會二十世紀建築文化遺産專家委員會委員、文旅部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專家庫成員、住建部中國建築學會專家庫成員、教育部學位與研究所學生發展教育中心評審專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主要從事中國建築文化遺産保護、建築藝術曆史與理論及中外文化藝術史論研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