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兒童心理咨詢:停止懲罰并不意味着家長允許孩子為所欲為

上一篇文章“孩子們為什麼不像從前聽話?”,我們了解到許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挫折,從前一些行之有效的管教方法似乎已經失效了。

◎那現在的家長應該怎麼調整自己的管教方式呢?

一個愛吃零食、不愛吃正餐的孩子,家長從前可能會懲罰他,直接沒收零食,逼迫孩子吃飯。但面對這樣的懲罰,孩子很少會明白一日三餐的重要性,更可能會内心對父母有憤怒,用哭鬧的方式争取自己的“權利”。

兒童心理咨詢:停止懲罰并不意味着家長允許孩子為所欲為

這時候,如果家長換一個方式,每天固定數量的零食,若孩子不吃飯,隻吃零食,隻需要告訴他:你可以選擇不吃飯,把今天份額的零食吃完。下一頓飯的時間是6點,你可以去玩了。

當然,這途中孩子會餓,會要更多的零食,家長無需說教,隻要尊重孩子并安慰他:我知道你很餓,我相信你可以挺到6點的。

當然,孩子可能一時間無法接受這樣的方式,會哭鬧、比從前更誇張、糟糕的行為進行反抗。這時候請記得,孩子隻是在試探從前的方式是否真的不管用了,我們隻要和善而堅定地繼續下去就可以了。

這時候,孩子就會慢慢明白,原來撒潑打滾是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原來吃零食不吃飯,會餓肚子。相信下一頓飯,不用家長催更不用家長求,孩子會自覺吃飯。從這次的教訓來看,孩子也學會了,原來任性是需要自己負責的。

是以,停止懲罰并不意味着家長允許孩子為所欲為,對孩子的問題視而不見。

兒童心理咨詢:停止懲罰并不意味着家長允許孩子為所欲為

◎家長需要做的是,給孩子機會讓他們體驗其特權直接相關的責任,否則孩子隻會成為依賴和接受的人,認為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操控别人為自己服務。

若家長沒有注重培養孩子為自己負責,而是過于溺愛孩子,孩子無法從生活上學習為自己負責,漸漸會發展出“父母不照顧我就是不愛我”的觀念,孩子變得容易外歸因,也容易變得為所欲為。

當孩子全部的聰明才智和精力全用在操縱别人、反叛和逃避上,他們怎麼可能成為有能力的人呢?

此外,還有些孩子長期在嚴厲的、以批評教育為主的管教中,很可能會因為做任何事都會招來羞辱和痛苦,認定自己就不該再努力。

這些孩子在小時候可能會以順從、讨好的方式來應對父親,但因為從來沒有得到過能感到自己很能幹的鍛煉機會,内心産生了深深的“我不夠好”的信念。在青春期和成年後,這些孩子将會大量的精力用在反叛和逃避上。

是以,給孩子提供機會,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上進心,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明白,在互相尊重和共同承擔責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親子合作,遠比專橫的控制更為有效。

兒童心理咨詢:停止懲罰并不意味着家長允許孩子為所欲為

◎正面教育的作者履歷爾森和斯蒂芬格倫博士合著的一本書中提出了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所必需的七項重要的感覺力和技能:

1. 對個人能力的感覺力——“我能行。”

2. 對自己在重要關系中的價值的感覺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确實需要我。”

3. 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覺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 内省能力強:有能力了解個人的情緒,并能利用這些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 人際溝通能力強:善于與他人合作,并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6. 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适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态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

7. 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适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這七項,是我們每個人不可或缺的能力和技能。當我們具有這些感覺力或技能時,大多數的不良行為也會随之消失。許多孩子的不良行為正是源于上述“七項重要的感覺力和技能”的缺乏。

【p: 下一篇我們将講到,如何在養育孩子方面做到既不嚴厲,也不嬌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