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你的基因,決定了你以後會交什麼樣的朋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你有沒有發現,跟好朋友相處久了,兩人會變得越來越相似?口味相似、脾氣相似、眼光相似、語氣相似,甚至在某一瞬間,感覺神态也很相似。

那你有沒有想過,你跟你的好朋友,是因為相處久了才相識呢?還是因為相似,才能成為朋友呢?

從1948年開始的弗雷明漢心髒研究,以居住在Massachusetts東部城鎮,弗雷明漢的居民為對象,研究導緻他們心髒病的危險因素。

心理學:你的基因,決定了你以後會交什麼樣的朋友

而旨在“為友情的起源和意義,提供深刻的進化理由”的新調查,則以弗雷明漢心髒研究的資料為基礎,挑選近2000名無血緣關系、無配偶關系的研究對象,将他們的DNA資料與他們朋友的DNA資料進行研究對比。

在分析了将近150萬的基因變異的客體後,調查者發現:一對朋友之間,有1%的人類基因組相似。

也許在大家眼裡,1%并不多,但是在遺傳學領域,這已經不算是一個小數字了。

你和你朋友之間的基因相似度,就跟你與你相隔四系的表親或者曾曾曾祖父差不多!是以,我們可以認為,你曾祖父的基因,決定了你會交什麼朋友。

心理學:你的基因,決定了你以後會交什麼樣的朋友

用調查者Nicholas Christakis的原話來說,就是:“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相隔四系的表兄弟是誰,但是,在無數的可能性當中,我們仍然可以做到選擇和我們親戚相似的人交朋友”

同時,調查者還設定了“友誼分數值”的一個項目調查,來比較陌生人之間、好朋友之間的基因,結果表明:

兩個人成為好朋友的機率,是“上天注定”的,是由遺傳背景決定的,遺傳基因決定了你們會不會深交。

這也不難了解,當兩個好朋友之間具有“功能性親屬關系(Functional kinship)”時,能帶來諸多的進化優勢。

心理學:你的基因,決定了你以後會交什麼樣的朋友

那好朋友之間,究竟是哪些基因相似呢?

在之前的調查研究中,調查人員驚奇地發現,有一個被叫作DDR2的基因,在基因上有一位點,兩個好朋友之間,在這一位點偏向于擁有相同的SNP。

而在被叫作CYP2A6的基因上,同樣也有一個位點,在此位點,兩個好朋友之間的SNP差别,相比其他人來說,要更大一些。

到目前為止,調查者還不清楚DDR2基因與CYP2A6基因,對兩個人之間成為好朋友,有什麼作用。

心理學:你的基因,決定了你以後會交什麼樣的朋友

根據以前的研究顯示,DDR2基因跟人習慣于酗酒有關;CYP2A6則是對人類身體的藥物代謝和激素合成有一定的影響,同時,CYP2A6還與煙瘾、思維開放程度相關。

在此次的研究之中,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點:兩個好朋友之間,最相似的基因之一,居然是控制味覺的基因!而相差較大的基因,是控制免疫力的基因!

為什麼最相似的基因是控制味覺的基因?這一結果也很好了解。

就像在公司裡,人與人的關系紐帶僅限于工作,因為大家利益相關,很少有人主動提及自己的喜好,同僚之間也很難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心理學:你的基因,決定了你以後會交什麼樣的朋友

而在一次偶然的聚餐中,你發現你跟另外一個同僚,總是一起夾同一道菜,一兩次可能是巧合,三四次,可能就會覺得:咦!我倆口味都差不多,這麼有緣分的嗎?于是,以後在公司,你倆就經常中午一起出去吃飯,久而久之,也就成為了好朋友了。

這不就是相似的味覺基因,讓人與人之間靠得更近,更能成為好朋友嗎?那為什麼相差較大的基因,卻是控制免疫力的基因呢?

就比如有一天,你得了流行感冒病,你的好朋友前來照顧你,因為朋友之間控制免疫力的基因差異較大,可能你對流行感冒比較敏感,但你朋友卻百毒不侵,是以,他照顧你才能完全沒問題。

心理學:你的基因,決定了你以後會交什麼樣的朋友

相反,如果你與你好朋友之間的,控制免疫力的基因相差不大,那結果就是,來一個朋友傳染一個,一下子病倒無數個。是以,免疫力差異較大,能避免疾病在朋友之間傳播,對于人類進化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調查還顯示:朋友之間的相似基因相比其他基因,進化得更快,和朋友相處,有利于人類基因的進化!

簡單來說,就是朋友之間具備某種共同屬性,隻有你的朋友具備某種特征時,你的對應特征才能顯現出來。

心理學:你的基因,決定了你以後會交什麼樣的朋友

是以,大家要多與朋友相處,你們之間的緣分,可是從曾曾曾祖父那一代就決定了!如果你覺得你的朋友很優秀,那也要記得,你也一樣很優秀哦!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