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叙述中國風水龍脈詳細分布

叙述中國風水龍脈詳細分布

文/興國三僚曾公文化研究會

風水術,人人皆知。就我華夏而言,山、水大緻由西向東走向,東北三省除外。山海關以内,儒家仙師孔老夫子周遊列國時已遍步各地,獨東北未到;風水祖師楊均松也如孔子,将關内風水論述的淋漓盡緻。《地理大全》中記載,楊均松仙師的論述:昆侖山老祖發龍脈八條,去國外五條,中國境内僅三條。

叙述中國風水龍脈詳細分布

南幹龍脈:長江與東海(這裡東海指珠江)之間,尾部盡消在東海南部;稱"海門之氣旺盛,主發财富和文武百官的山脈"。

中幹龍脈:黃河與長江之間,一直到東方大海,她從西域開始,經過甘肅西部伸過鳳翔。經曰:龍脈行到清奇之地,忽然聳起山峰,兖洲和東嶽兩山橫立其間,龍脈分支非常靈秀魯地上湧現出不少聖賢。

北幹龍脈:黃河與鴨綠江之間。經曰:昆侖山延伸出阗便是陰山山腳,那裡的風俗都很粗野強悍,也非常粗狂刁頑。

東北是以長白山為老祖山。主峰白頭山,上有天池,深不可測,從天池流出的瀑布高達6.8米是松花江的發源地,山登絕頂,鳥瞰東北,老祖長白山發脈五條呈扇形分布。

叙述中國風水龍脈詳細分布

第一條龍脈:西南直奔遼東半島,盡頭造就大連港,中部千山為少主峰,高708米,因有風巒九百九十九座而得名,造就了一帶枭雄張作霖,雄霸東北。

第二條龍脈:向西而行,離祖下殿,中部凸起老秃頂子山為少祖峰,遇大遼河而止結一平洋龍,大清朝開國元勳努爾哈赤建都奉天(今沈陽),沈陽故宮始建于後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古樸雄厚,融滿、漢、蒙文化于一體,僅次于北京的故宮--紫禁城。

第三條龍脈:辭樓西北而去,短小精悍,奔松花湖近百裡結地于東牟山,在唐朝中葉698年受皇封,由粟末族首領大柞榮以東牟山為中心建立震國,59年後遷都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甯安市東京城鎮西北),改國号渤海國。

第四條龍脈:張廣才嶺,正北而行,遇松花江中流而止。

第五條龍脈:偏東北而行,與第四條龍脈夾牡丹江由南向北與松花江彙合,中部為亞洲第一大高山堰塞湖--鏡泊湖及火山口,是牡丹江的發祥地。

叙述中國風水龍脈詳細分布

另外在黑龍江的南岸,蜿延千裡分為二條山系.正南走勢為大興安嶺,東南走勢為小興安嶺。該山系的老祖是大白山又名白卡魯山,海拔1396米。

第一條正南走勢為大興安嶺,在漠河區大興安嶺一路南行,左有嫩江、右有額爾古納河護送,至呼倫湖止結一大平原呼倫貝爾大草原,為契丹國的發祥地。大約距湖40華裡建都城--元興都故城。契丹國的鼎盛時期約在晚唐宋初,即公元926年,契丹王國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一舉消滅渤海國,繼而三次出兵高麗王國,當時的高麗被契丹打的隻好稱臣。契丹的幾次外侵,吓得宋王朝整天提心吊膽。可見當時契丹之國力強大,不難看出大興安嶺的龍真,呼倫湖的穴的。

叙述中國風水龍脈詳細分布

第二條龍東南趨勢,即小興安嶺。由老祖大白山東行,左有黑龍江、右有嫩江護送,至松花江與黑龍江交彙處止(三江平原)中部凸起少祖峰平頂山。小興安嶺向西東經126°00″-126°26″,北緯48°34″-48°48″有12座活火山,其中值得一提有兩座:一座是海拔594米高的老黑山,噴發于1719-1721年,由于地質變動,引發地下水噴出,其水連接配接形成五個泡子,故名五大連池,風水上稱"地池"。

叙述中國風水龍脈詳細分布

另一座是南格拉球山,火山口呈圓盆狀,盛滿了湖水,直徑500米,深達幾十米,風水上稱"天池"。訣曰:龍上如生兩池水,養陰斯為美。公元2004-2023年, 2204-2223年或2284-2343年之間,該地必出驚天動地之大傑作,第一龍真,其二動中有靜。這裡曆史沒有記載發生過什麼事件,大約是形成的年代太近了吧。

另一獨立山系:完達山,它南鄰興凱湖、西邊倭肯河及松花江,東靠烏蘇裡江,北面黑龍江,基本四面被水圍住,中部一條小河由西向東注入烏蘇裡江中部。,該山系根本無雄壯之高峰,平崗遍布全部山區,其特點是土肥,黑土曾深達一米左右,基本沒有開墾,人煙希薄,靠近南端設一小林業局,中部烏蘇裡江岸設一小縣城即饒河縣。小河中下遊是大佳河和小佳河鄉,河倒是曲曲灣灣,水卻不清。從風水學角度看難得奇穴、好地。

叙述中國風水龍脈詳細分布

興國三僚曾公文化研究會

在黨的文化産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基礎上,三僚曾文辿後裔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共同成立了興國三僚曾公文化研究會。研究會由文廣新旅局主管、民政部門審批的一家社會組織機構。此研究會專注于風水文化研究、風水書籍收集整理、風水勘測、風水教育訓練、三僚文化旅遊服務等,總部位于興國縣梅窖鎮三僚村,并在全國各地設有分支機構。研究會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人才為本、誠信立業的經營原則,吸納全國各地易學界精英,不斷發展壯大。真正實作世界風水在中國,中國風水在三僚這一遠大目标。把三僚曾公風水文化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易學品牌行業标杆。為中國風水文化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提供更大的幫助。

研究會宗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再創新的輝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