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現實往往比戲劇更加戲劇,我們往往在大銀幕上能看到英雄史詩般偉大的事迹,每每主角在危難之時,觀衆便提着一口氣,靜看他如何逢兇化吉。
在戰争年代,我們的每位先輩都是主角。但是故事畢竟隻是故事,現實往往更多的是無力感。每一位先輩的故事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結局。
吳富善是我國的一位開國中将,他的故事讓我們感慨萬分。他曾騎白馬闖入日軍兵營,高喊“呦西”,使得日軍列隊敬禮。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主角般的光環,也為他能逃離日軍的爪牙感到無比的高興。

開國中将
吳富善,1912年生于江西省吉安縣,他出生于一個窮苦家庭,7歲時也隻上了半年學,父親無力負擔他的學費,在他13歲時,便将他送入了一家賣布匹的店當學徒以維持家用。
但是吳富善是一個十分好學的人,他通過參加勞工協會的掃盲班讀書習字,通過閱讀報刊,了解到了革命的先進思想,他心中便裝下了黨和國,希望為國出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革命失敗後,他回到老家,動員群衆組成了一隻少年先鋒隊。18歲那一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此後他在反圍剿戰争中屢屢建功。
長征途中,他憑借自身的實力,一步一步從連隊文書做到了進階指揮官、總務處長等職位,成為了長征途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戰将。
1938年,他向上級提供戰争政策,與陳赓配合打伏擊戰,一舉殲滅敵軍,獲得勝利。
虎口脫險
而在1940年6月,這位年少有為的軍人身上,戲劇性的一幕上演了。當時,吳富善率領部隊打赢了一場勝仗,極大的助長了我軍将士的士氣,他高興的将日軍大衣披在身上,騎着從日軍戰俘那裡繳獲的烈馬。
過于高興的他騎着烈馬去附近溜了一圈。不料,馬兒突然飛奔了起來,許是它當時聽到不遠處敵軍戰馬的聲音,便朝着它熟悉的地方奔去。
在馬背上的吳富善對眼前的這一幕始料未及,他沒有辦法控制馬兒,隻能任由它朝着敵軍的軍營裡面跑,吳富善極力的驅使馬兒回頭,但是它仍被帶到了日軍軍營的大門前。
日軍看到騎馬來的吳富善并沒有露出警備的狀态,反而各自幹各自的。吳富善鎮靜的思考了一下,自己身上穿的是日軍将領的衣服,還好沒有被識破。但是,日軍軍營的哨兵看到門口的吳富善卻把他當做了日本人,大開大門,讓他走入了日軍的軍營。
日軍的軍營裡,大量的敵軍正在進行演練,見到身穿将領衣服的吳富善,紛紛的停下手頭的訓練,排列整齊的像是在歡迎他。吳富善雖然沒有被識别出來,可是他并聽不懂日語,要是不說些什麼,肯定一下子會被認出來。
于是,他假裝淡定的看了看,連說“呦西”,他知道“呦西”在日語裡是好的意思,用這個單詞去回饋日軍的歡迎應該是不會露餡的。
果然,日軍的指揮官聽到吳富善說“呦西”非常的高興,他以為隊列得到了将領極高的評價,指揮列隊朝他敬了個禮。吳富善自知躲過了一劫,便佯裝着繞着隊伍轉了兩圈,走出了軍營大門,可謂是虎口脫險。
丹心映長空
抗戰中驚險的事情在吳富善身上還發生過幾次,在吳富善率領部隊挺進河北的路途中,兩萬日軍包圍了吳富善所在的根據地,形勢緊迫,情急之下,他跳入懸崖,隻為不被日軍捕獲。
不料,懸崖壁間長滿了樹枝,極大的衰減了沖擊力,在距離地面幾米的位置上,他被挂在了樹枝上。見狀,他趕緊落地至懸崖底,僥幸逃過了重重包圍的日軍。
解放戰争時,他率領部隊挺進齊齊哈爾,他被間諜透露情報,被敵人圍追堵截,情急之下,他躲到了一位俄羅斯的老太太家中,俄羅斯老太太态度強硬,不讓國民黨進去搜捕,他便又逃離一劫。
在這些危險的情急之下,不得不說,吳富善有運氣的成分,但更多的是靠着他敏銳的判斷力和臨危不亂的氣概。
新中國成立後,為我國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吳富善,依舊用他的一片赤誠之心守衛着祖國,在抗美援朝時期,他親自指揮空軍部隊抗擊美軍。
1957年,他先後任職中南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廣州軍區空軍司令員等職務,極大的加強了廣東、廣西地區的空軍作戰力量,沉重的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為我國的空戰事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
此後他便一直待在空軍部隊,在我國的空軍部隊中注入自己畢生心血,可以見得他對黨與國家的忠誠與擔當。
小結:
今日的我們讀着無數先輩一個個的英勇故事,身臨其中,也極想在危難時刻有一個金手指可以救他們。我們不忍猝讀那些過于壯烈的故事。
但好在,在某些不幸的戰場中,我們可以看到像吳富善同志一樣幸運的英雄。他誤闖進敵軍軍營,靠着“呦西”逃過一劫。同時也讓我們知道,在中日的戰場上,我們是正義的一方,我們是主角。而主角在的一方,終将赢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