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知道,如今有很多中國的人才出國深造之後就不願意回來了,這也是我國人才流失的展現之一。然而在上世紀,卻有不少的科學家在國家困難的時候選擇回國報效。最典型的就是我們的錢學森先生。美國重重阻攔依舊無法阻止錢學森先生回國的決心。而筆者接下來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同樣有着拳拳的愛國之心,他就是李景均。
1941年的一天,在茫茫的大海上,有一艘從美國開往中國的油輪。衆多的乘客當中有一個年輕的小夥子比較特殊,他是一個中國人,而且也剛剛獲得美國著名大學康奈爾大學的博士學位。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就是李景均。這個時候的中國正飽受戰亂,李景均放棄了在美國的安逸生活。他知道自己這個時候冒着戰火選擇回國報效意味着什麼,但是李景軍依舊義無反顧。
然而李景均的回國路程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輕松,他乘坐的遊輪為了躲避日軍潛艇的攻擊,隻能多次改變航線。最終原本應該在上海登陸的郵輪在香港靠岸了,因為當時的上海已經被日本鬼子給占領。然而沒過多久,香港也被日本鬼子給占領了。李景均和新婚妻子被困在香港長達兩個月。這幾乎是他一生當中最艱難的日子,若非朋友接濟,李景均和妻子很有可能因為戰亂而死。一路上經曆了艱難險阻後,李景俊到達了廣西,并且在廣西農學院任職。
1946年,李景軍擔任北京大學農學的系主任,這一年的他隻有34歲,可以說是年輕有為。李景均作為遺傳學方面的教授,他的成就是突出的。回國的時間裡,也為我國培養了許多生命科學領域的傑出人才。是以李景均也被稱之為“中國遺傳學之父”。但是讓人遺憾的是,在回國10年後,李景均卻因為報國無門而選擇出走美國,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50年代初期,我國的遺傳學發展是比較滞後的。而當時蘇聯的遺傳學專家們分成了兩個派别,一個是米丘林學派,另一個是摩爾根學派,雙方圍繞遺傳學完成了一場論戰。結果在論戰中,李景均受到了波及。其實這并不僅僅是學術之争了,而是一場政治鬧劇。在這一場鬧劇中,李景均受人排擠,無奈之下他選擇離國出走,去往了美國。不得不說,這是我國遺傳學界的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