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甲午戰争中,葉志超為何要棄城而逃?他不是以骁勇善戰著稱嗎?

甲午戰争中,葉志超為何要棄城而逃?他不是以骁勇善戰著稱嗎?

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在《清史稿》的記載中,葉志超本身是淮軍的一員猛将。他是安徽合肥人,跟從劉銘傳從普通一兵幹起,因為骁勇善戰,在讨平撚軍的戰鬥中表現突出,積功升為總兵。在戰鬥中,他受傷後依然帶傷奮戰,奪取勝利,被清廷授予額圖渾巴圖魯的勇号。

甲午戰争中,葉志超為何要棄城而逃?他不是以骁勇善戰著稱嗎?

這樣一員将領,不能不說是一員勇将。可是,就是這樣一員勇将,在中日甲午戰争中的表現,卻是讓人跌破眼鏡。他喪師棄地,連連敗績,最後一次更是狂奔五百裡,從北韓逃回東北。那麼,這樣一位勇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呢?

我們今天看甲午戰争,依然有很多撲朔迷離的地方。那場戰争,就像一場鬧劇,可是卻在曆史上真實地發生了。這隻能說是曆史的悲哀。在這場戰争中,失敗的一方,人人都是一場悲劇,葉志超當然也不例外。

甲午戰争中,葉志超為何要棄城而逃?他不是以骁勇善戰著稱嗎?

在分析葉志超之前,我們不能不說一下發生在甲午戰争前的中法戰争。在那次戰争中,中國取得了近代史上唯一的一場勝利。由于多年的洋務運動的努力,中國的軍隊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武器裝備和訓練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雖然海軍不敵法軍,但是陸軍在尚存的劉銘傳、馮子材這樣的久經沙場的将領指揮下,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尤其是鎮南關一戰,徹底打消了法軍的嚣張氣焰,直接導緻了法國當時内閣的倒台。

甲午戰争中,葉志超為何要棄城而逃?他不是以骁勇善戰著稱嗎?

但是,讓所有中國人失望的是,中國和法國接下來的談判裡,中國還是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結果,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消息傳來,那些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将士人人寒心。試想一下,他們還會在後來的甲午戰争中去拼死效力嗎?

葉志超就是這樣被李鴻章驅趕上戰場的。當時的葉志超根本就不想到北韓打仗,他停留不進,直到被李鴻章斥責才不得不到北韓。戰後,日本公布了一封繳獲的信件,是葉志超的夫人給他的家信,信裡面說道:

“憶吾夫廿餘歲從戎至今,每戰必先,人所欽佩。此時年近六旬,精神雖好,較前實差許多。總宜調遣得人,勿身先士卒,是為祈。”

甲午戰争中,葉志超為何要棄城而逃?他不是以骁勇善戰著稱嗎?

連葉志超的夫人都勸他要保重身體,不要身先士卒,可以想見葉志超的精神面貌。這樣的他怎麼可能會在沙場死戰呢?

葉志超沒有堅強的鬥志,如果在戰局順利的情況下,還可以一戰。可是,如果在戰局不順利的情況下,葉志超的表現就很難說了。

在當時,從各方面來說,一切都對清朝不利。在外交上,日本早就開始了和西方列強的斡旋,它通過“脫亞入歐”的國策,把自己僞裝成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員。而為了瓜分中國,那些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英國,都希望日本作為侵略中國的馬前卒。它們扶植日本,給它提供資金、軍火、外交輿論等等支援。造成清朝在國際社會上的孤立。

甲午戰争中,葉志超為何要棄城而逃?他不是以骁勇善戰著稱嗎?

在軍事上,日本建立了強大的陸海軍,在實力上已經超過了李鴻章指揮的淮軍和北洋水師。

在時機上,日本挑選了慈禧太後過六十大壽生日的時機,利用清朝急于解決争端,不惜讓步的心理。

可以說,日本對這次戰争是機關算盡,可是相比之下,清朝政府卻是懵懵懂懂,麻木不仁。

甲午戰争中,葉志超為何要棄城而逃?他不是以骁勇善戰著稱嗎?

曾經有人向李鴻章獻策,日本吞并北韓之心日萌,中國幹脆先下手為強,把北韓變成中國的一個省。李鴻章答道,大清國我還保不了它有二十年壽命,我還管北韓何事。

在對待甲午戰争的态度上,以光緒為首的一派人,為了打擊李鴻章的勢力,不顧當時的實際情況,逼迫李鴻章應戰。後人評價說,甲午戰争是李鴻章一人應戰日本。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儲存實力的思想占了上風,前線的指揮官當然也不會死戰了。

葉志超本身有畏敵保命之念,李鴻章有了抛棄北韓儲存實力之心,朝廷有速戰速決甯事息人之意,這仗還怎麼打?

甲午戰争中,葉志超為何要棄城而逃?他不是以骁勇善戰著稱嗎?

是以,葉志超一到戰局不利的情況,就起逃跑的念頭。由于李鴻章對北韓戰局的處置失當,先是怕與日本産生沖突,不敢大批派兵。等戰事一起,又讓北洋水師保船,使得海路運輸被日本海軍切斷。這直接造成了日本在北韓的軍事實力遠超過了清軍。

是以,看到形勢不利,葉志超就棄牙山,奔平壤。到了平壤,和日軍作戰後,發現軍備不足,就又丢棄平壤,逃奔國内。

甲午戰争中,葉志超為何要棄城而逃?他不是以骁勇善戰著稱嗎?

是以,葉志超在北韓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是由于環境的改變造成的。在那個腐朽沒落的清政府統治下,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在這種環境下,象葉志超這樣意志薄弱的人在危急關頭當然會動搖逃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