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中國曆史上大一統王朝的女皇帝。郭沫若對這位女皇帝的評價極高,他認為武則天的武周時期,延續了李唐的鼎盛,盡管是女皇帝當權,卻沒有走下坡路,這都是武則天的功勞,稱其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武則天治理天下确實有手段,一方面用酷吏鏟除異己,一方面又大力啟用人才,使鼎盛的大唐沒有因為政權掌權者的更疊而走下坡路。其中他重用的一個人最為有名,他叫狄仁傑。

狄仁傑與張柬之
狄仁傑本事很大,都說是金子早晚會發光,果然狄仁傑在武則天時期發光了,成為了武則天最信賴的肱骨之臣。狄仁傑也沒辜負武則天的提拔和重用,他輔佐武則天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同時還為武則天推薦了很多的人才。不過,狄仁傑推薦的這些人才當中,有幾位在神龍政變時都參與了其中,回過頭再去看時,狄仁傑推薦之時,是否就已經有了老謀深算的預謀,不得而知。
倒是張柬之是他一手給提拔起來的絕對不假,姚崇也從中用力,最終使得老邁的張柬之在晚年來了一次“梅開二度”,成為了宰相。
張柬之的履曆不是很閃耀,中進士之後很多年都在做縣丞,卻在60多歲被狄仁傑瘋狂推薦,即便如此,張柬之被調入京城時也沒受到重用,又是狄仁傑再次舉薦,張柬之才開始被武則天重用,這種情況其實說是狄仁傑硬捧,武則天才勉強接受。
那麼,一個60多歲的人,狄仁傑憑啥要如此出力的推薦他呢?難道張柬之真有什麼經天緯地之才嗎?可能性不大,因為他入仕這麼多年,也沒幹出什麼像樣的業績。是以,狄仁傑舉薦張柬之最大的可能就是扶植自己的勢力。
既然是扶植勢力,為何要扶植一位老邁的張柬之呢?扶植一位自己的門生不好嗎?答案可能就隻有一個,那就是張柬之的年齡已高,正可掩人耳目,在朝堂之上友善隐匿,讓其他人減少對他的防範之心,蟄伏多年,最終一舉将武則天推下了神壇。
張柬之,是狄仁傑多年前布在武則天身邊的一粒暗棋!
張柬之算對開始沒算到結局
在武則天時期,她朝堂之上的勢力大緻分為三個方面,一個是武則天的男寵天團組合,張昌宗和張易之,這兩位靠着武則天的寵愛,權勢滔天,一時間成為了無人能夠招惹的存在。一個是武則天娘家的勢力,暫且以武三思為首來稱的武氏集團,憑借武則天的地位,武氏的實力也很強盛,名符其實的皇家。還有一方勢力,那就是宰相小團體了,這一方勢力在朝堂之上抱團取暖,夾在張昌宗和張易之的張氏集團與武氏集團中間,典型的夾縫中求生存,這一方勢力,到了武則天垂垂老矣之時,以張柬之為首。
終于在705年,以張柬之為首的五王集團突然發力,這一個從狄仁傑時期就開始積蓄力量的政變,從“蓄謀已久”到“雷霆一擊”,成功将武則天趕下了神壇。結束了武周,将李唐江山續了命,重新将唐中宗推上了權利的巅峰。這次政變雖然此時說來輕松,期間卻極為兇險,畢竟武則天這麼多年的統治根深蒂固,張氏兄弟又權勢滔天,這次政變,除了張柬之本身的勢力外,也依靠了李家的勢力,這才将張氏兄弟成功拿下,重新将天下改姓李。
五王集團的獲勝,讓張柬之有些放松了警惕,眼看着李顯登基之後,張柬之認為大局已定,這一次的“扶帝登基”之功,足以使他的家族顯赫。
不過張柬之失算了,李顯在落難之日,隻有他的妻女陪伴,是以李顯重新當了皇帝之後,他對他的妻女極度寵愛,想要報答這麼多年對他們的虧欠。恰好李顯的媳婦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她的野心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她想做第二個“武則天”。
她想完成這個想法,面前擋着一個“五王集團”,這張柬之成了她實作野心的絆腳石,于是她找到了在這場政變中儲存了實力的武三思。代表着武氏集團利益的武三思,得知了韋皇後的這個想法之後,他當然要支援,這是他們武氏翻身的大好機會,于是他們開始密謀再次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對于武三思,張柬之也想過斬草除根,隻是他需要時間積蓄力量,同時“吃掉”張氏兄弟和武氏集團,他張柬之還沒有這麼大的勢力,他需要等待。他也抱有一絲希望,希望李顯登基後由他們李家出面将武三思連根拔起,卻沒想到李顯選擇了“疼妻”。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張柬之将武則天拉下馬一年的時間左右,以他為代表的五王集團,就被韋後和武氏給連根拔起。面對這樣翻天覆地的轉折,看着眼前的一片狼藉,張柬之在悲痛之中離開了人世。
不知道,這張柬之是否有過後悔,後悔扶起李顯,要了自己的性命。本來受到武則天重用的張柬之,最終落得如此下場,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形容,或許再準确不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