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黨的所有将領中,傅作義的軍事能力是能夠排在前列的。解放戰争初期他曾多次擊敗我黨華北地區部隊,給我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直到平津戰役未開始前,他的紙面實力也很充足,麾下有如郭景雲、孫蘭峰等衆多猛将,還有50多萬大軍,是以最初傅作義并沒有想要起義的想法。
不過随着戰事的發展,傅作義的嫡系部隊盡數被殲滅,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這時他才轉變了想法。傅作義的态度如此,手下的心腹也如出一轍。
比如11兵團中将司令官孫蘭峰,他從1925年就跟随傅作義,後來與董其武并稱為傅部兩大虎将。他在張家口戰敗後逃至綏遠,後來在《綏遠和平起義通電》上最後一個簽字的就是他。
還比如105軍中将軍長袁慶榮,他被俘的經過以及後來的待遇,尤為凸顯我黨的寬大仁義。

袁慶榮1908年出生于河北河間,他跟傅作義的淵源來自于閻錫山。
閻錫山主政山西後,為了培養自己的嫡系建立了北方陸軍軍官學校,那時的袁慶榮也是熱血少年,想通過投身軍旅一展抱負,是以也考入了其中。
1928年,袁慶榮從軍校畢業後就擔任了第3集團軍暫編第12師下的一個排長,第3集團軍總司令是閻錫山,暫編第12師師長就是傅作義。
有句話叫作縣官不如現管,在袁慶榮心裡,相比較于高高在上的閻錫山,還是整日訓練他們的傅作義更親切,而且傅作義很體恤士兵,經常拿出自己的饷金資助部下,也不愛打罵下屬,與那些舊軍閥的差别很大。
一個有能力又對自己好的上司,袁慶榮當然會死心塌地跟随。後來傅作義與晉軍分道揚镳,袁慶榮也沒有絲毫猶豫就站在了傅作義這一邊。
到了1948年9月,袁慶榮這個20年前的少尉排長已經成長為中将軍長,被安排跟随11兵團在張家口布防。
傅作義為了應對解放軍的攻勢,沿着張家口—北平—天津一線擺起了“一字長蛇陣”,在他想來三個防區層層呼應,能形成一條牢不可破的防線,然而他還是想得太簡單了。
毛主席對于傅作義的這番布置下了一個訓示:“先打兩頭,後打中間”,先把張家口、天津解決掉,斷絕傅作義的逃生通道,争取能夠和平解決北平。
按照這個訓示,從1948年11月29日開始,解放軍華北軍區第3兵團開始對張家口發起攻擊并形成了包圍之勢,準備誘使傅作義派兵來援。同時東北野戰軍秘密入關,配合兄弟部隊一舉殲滅傅部援兵。
傅作義當時還以為東野經曆過遼沈大戰需要休養幾個月,是以他放心大膽地派出了35軍與104軍第258師馳援張家口。
這一切都在我黨的計算之中,隻是出了一點小意外,東野第2兵團入關時順道打了密雲,讓行蹤暴露了,傅作義察覺有詐後急令35軍傳回北平。
魚咬上了鈎,想要逃離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了,最終35軍還是被解放軍殲滅在了新保安地區。
35軍本來就是傅部張家口守軍的希望,這下援軍被殲,其11兵團根本無法阻擋華北軍區三兵團的猛攻,是以11兵團司令官孫蘭峰棄城而逃。
主将跑了,城内更是一片混亂,袁慶榮見勢不妙喬裝打扮了一番,帶着幾名警衛員就混進潰兵裡逃亡。
為了甩開解放軍,袁慶榮等人一直往山裡跑,隻是有幾次還是差點被追上了,他的警衛也很忠心,用自己的性命來進行掩護。
在狼狽地跑了一晚後,袁慶榮身邊已經沒有别人,當時天蒙蒙亮,他的精神也有些不好,沒注意就摔進了一個山溝裡腿受了傷。
碰巧這時追擊的解放軍又趕到了,幾名戰士出于關懷的心裡走下山溝想去看看他的情況,沒想到袁慶榮趁人不備,突然掏出手槍向我軍戰士射擊,當即打死打傷兩三名戰士,随後就被活捉。
負責追擊的3兵團6縱17旅旅長徐德操非常生氣,本來想要殺人報仇,不過考慮到我軍善待俘虜這一政策,還是硬生生忍住了。
回去後他連忙向兵團司令員楊成武請示将袁慶榮槍斃,楊成武卻站在不同的角度勸解,說袁慶榮當時還沒有投降,是以開槍屬于戰鬥自保的範疇,戰士們沒有任何防範意識也是個值得記住的深刻教訓。至于袁慶榮,還是先審了再說。
最開始袁慶榮說自己隻是名連長,對所有情報一概不清楚,不過很快就有另外的戰俘指認了他的身份。在得知此人是軍長後,解放軍也換成了身份近乎對等的徐德操。
徐德操最開始看見他就想起部下那幾名無辜的戰士,是以沒給什麼好臉色看,冷漠地問道:孫蘭峰都已經突圍出去了,你怎麼沒一起?
袁慶榮這時倒很配合,回答說:我跟孫長官是一起出的大境門,隻是走到半路失散了,我不能棄長官不顧,就在原地等了他許久,是以錯過了突圍的機會。
沒想到此人還是條漢子,徐德操語氣稍微緩和:你為什麼選在了地形狹窄的大境門突圍?
袁慶榮回答:大境門是地形不太好,不過隻要我軍能夠全力外推幾十公裡,那就是一片開闊地帶,到那裡你們就攔不住我部了,沒想到你們阻擊部隊來得太快。
徐德操點點頭,在他想來如果自己是袁慶榮,可能也會選擇在大境門突圍,其實也不能怪阻擊部隊來得太快,因為105軍制定好突圍計劃時,情報就已認證地下黨傳達到了解放軍這一邊。
該如何來處置袁慶榮,讓我黨一時有些犯難,最開始還是按照戰俘的标準對待。不過傅作義1949年1月末在北平起義後,得知了袁慶榮的消息立馬向毛主席提出将其釋放的請求。
當時的袁慶榮已經改造了月餘,思想上進步很快,加上他的确有軍事能力,毛主席也不想寒了傅作義這名起義功臣的心,便準許袁慶榮戴罪立功。
1949年3月,袁慶榮前往綏遠,綏遠是傅作義的根據地,也有不少袁慶榮的舊部,是以袁慶榮就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動員駐綏部隊起義。9月董其武在綏遠起義,為此立下功勞的袁慶榮成為了“起義将領”。
這年12月袁慶榮成為了綏遠省軍區副參謀長,後又兼任第23兵團副參謀長。
1951年9月7日,23兵團入朝參戰,主要負責泰川、院裡、南市3個機場的修建工作,袁慶榮也随部前往。1955年袁慶榮被授予了大校軍銜,獲頒二級解放勳章,後來還離開軍隊擔任過河北省常務委員。
1989年袁慶榮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說句不太好聽的,袁慶榮當初隻是我軍的敗軍之将,并且手上還沾染了我軍戰士的鮮血,卻能得到如此優待,可見我黨政策是有多麼寬大。
值得一提的是,袁慶榮有三兄弟,大哥袁慶增是華北“剿總”中将,三弟袁慶和是11兵團司令部少将參謀長,一門三将軍最後都起義了,非常難得啊。
#解放戰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