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大清最膽小的臣子,兒子考中了探花,他連忙說:把他降到二甲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封建社會無數的讀書人都希望将自己的一腔熱情奉獻給國家。他們中有的在危難關頭不背叛舊主,有的是明知道說出來就要面臨被殺頭的境遇還是直言不屈。在他們的價值觀中,能得到後世肯定,那才是最值得的事。

他是大清最膽小的臣子,兒子考中了探花,他連忙說:把他降到二甲

與此相比,什麼殺頭,什麼滅門,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而在明清兩代,衡定功績的有一項非常高的榮譽,那便是享受太廟之禮。在當時,有無數的臣子為了這一榮譽而奉獻生命,可是心願得以實作的卻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出于特殊的民族關系,和皇室的角度考慮,清代的漢臣享受這一榮譽的更是隻有張廷玉一人,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位曆經大清最輝煌的三朝的老臣。

我們知道,科舉制度是選拔人才非常重要的方式,它實作了上下階層之間的人才交流。這種制度看上去是公平的,但這隻能說是相對公平,因為雖然最後大家都在考場一起考試,但是作為不同的出身來說,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是完全不同的。

他是大清最膽小的臣子,兒子考中了探花,他連忙說:把他降到二甲

是以寒門出來的人,如果在資訊并不發達的當時,想要一舉成名,并沒有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樣普遍。所幸張廷玉不用面對這樣的尴尬境遇,他祖上就做官多年,而他自己就沉浸在當時主流的文化熏陶之下,這就是優勢。

1700年,張廷玉毫無懸念地考取了進士。當時正是康熙三十九年,雖然沒過多久他就正式入仕了,但是當時做的是并沒有什麼實權的文官,并沒有得到重用,康熙看中的是他的文采風格,在治國方面并沒有太多的參與。

他是大清最膽小的臣子,兒子考中了探花,他連忙說:把他降到二甲

後來他做的更多是相當于秘書的工作,但是正如我們都知道的他的座右銘一樣,他确實做到了不該說的從不參與。當時皇子衆多,在他們争奪大位的時候,大臣們也忙得很--都在忙着站隊,找新主子。可是張廷玉卻十分冷靜,他沒有支援呼聲最高的皇子,也沒有冷落幾乎沒有希望的皇子,每次康熙問他的意見,他都能回答得态度中立,理由又很充分。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會逐漸得到了康熙的進一步信任,也遠離了黨派之争。

我們知道,雍正皇帝是一位疑心比較重的皇帝,這一點要從他的自身經曆來了解。當年他與自己的親兄弟們為了争奪大位而反目,甚至不惜下殺手,是以在得到期盼已久的大位之後,他自然是看誰都不放心。幸虧當時張廷玉沒有在前朝得到重用,是以他才能躲過初期的篩選,安穩的陪侍在雍正身邊。

他是大清最膽小的臣子,兒子考中了探花,他連忙說:把他降到二甲

他沒有像前朝一些老臣一樣,選擇支援哪一位皇子,後來選擇錯誤,遭到新帝的處理。而得到雍正的重視之後,他依然非常小心,從不多說話,後來皇帝身體不舒服時,總是命他代管政事。即便如此,他也沒有像年羹堯一類的人,那般看重自己的功績,而要求皇帝處處高看自己,他太了解這個皇帝,也太了解身處宦海,自己應該怎麼做了。

張廷玉究竟有多謹慎呢?雖然做官多年,有很多的門生也同朝,為了不讓皇帝起疑心,在他兒子考科舉那年,他還主動請求降低了兒子的名次。當時他的兒子高中探花,這可是全國第三啊,莫大的榮譽。可是為了消除皇帝的一心,他主動申請,說兒子僥幸而已,并沒有如此高的才學,并且降兒子為二甲頭名。

他是大清最膽小的臣子,兒子考中了探花,他連忙說:把他降到二甲

不過這樣謹慎的老頭兒,到了乾隆朝還是不免卷入了紛争。和很多皇帝一樣,乾隆剛登大位的時候,也是對前朝一些老臣進行洗牌,他可不願被那些頑固派拿捏着。就在這個時候,張廷玉犯糊塗了。那時候他已經年過七十,申請退休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乾隆卻沒準許,理由是:準備讓你尊享太廟的,你現在退休了,豈不可惜?

其實這明顯是個托詞,因為這兩件事并不沖突,可是臣子哪敢與皇帝多說呢?張廷玉隻好繼續做官。又過了幾年,他又去申請退休,這次皇帝準許了,可是張廷玉卻上奏,請求皇帝給自己個保證。這可是惹了皇帝不高興了,都答應你了,你還來要個蓋章書面的材料,是怕我說話不算數?不過乾隆還是給了他一份保障。

他是大清最膽小的臣子,兒子考中了探花,他連忙說:把他降到二甲

關鍵之處來了,得到這份保障後,他竟然沒有親自謝恩,而是讓兒子替他來的。這件事讓乾隆很生氣,更生氣的是,當時他有個學生在乾隆身邊做近侍,看出來皇帝不開心了,偷偷跑去告訴了張廷玉。老臣吓得趕緊跑來謝恩,這一來一去,皇帝就知道了,明顯是身邊有人向他彙報自己的情緒,這還了得!

于是乾隆再也不顧及什麼三朝老臣的身份,派人去了張府,檢視他的來往信件、平日的手記等物,也就是抄家。雖然後來并沒有搜出來什麼實際意義的東西,但是謹慎了一世的三朝老臣最終落得這個下場,也是寒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