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雄安記憶:泊頭火柴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筆者小的時候,不論點燈還是做飯,凡是需要火的地方都離不開洋火。洋火是火柴的俗稱,由于起初完全依賴進口是以叫做“洋火”。從我記事起,我們使用的洋火就是泊頭火柴,直到火柴徹底淘汰出局從來沒有改變。

雄安記憶:泊頭火柴

印象中,泊頭火柴包裝簡單、粗糙,外包裝是深藍色薄紙,很脆,撕開以後裡面有十小盒,由淺黃色硬草紙糊制而成,一面印着“泊頭”,另一面印着“安全火柴”,都是紅字。推開中間的小抽屜,裡面就是紅頭白色的火柴梗,大約100根左右。

記得那時候是計劃經濟,統一價格,供銷社、小鋪兒都是兩毛錢一包,二分錢一盒,散買零買都可以。據說,泊頭火柴廠是真正的良心企業,幾十年間從來沒有長過價,為穩定市場、服務百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火柴作為生活的必需品,什麼時候都不可缺少。許多煙民口袋裡經常裝着火柴,家裡經常放燈的窗戶台、煙笸籮、竈台等處火柴更是不可缺少。有的人家翻建竈台,還在竈火堂一側留有小坎,專門存放火柴。

但是,反複使用火柴摩擦,火柴盒的砂面會漸漸磨平,不斷增加劃燃的難度,有時候火柴用了不到一半就起火困難,再加上陰雨天返潮,甚至徒然把幾根火柴頭劃掉都着不了。無奈,隻有換一盒新的。

雄安記憶:泊頭火柴

火柴除了點火,還是小孩子不可缺少的玩具。有時候偷出火柴彈着玩,就是左手拿着一根火柴,讓火柴頭立在砂面上,拇指中指按住,然後用右手中指使勁彈飛,火柴呼的一聲就燃燒起來了。

有時候,還在白灰牆上劃着玩,尤其是新刷的白灰牆更好。站在牆邊,掏出一根火柴,小心翼翼把火柴頭敷在牆上,然後擺開架勢,左右開弓,迅速在牆上大幅度擦過,刺啦刺啦,同樣可以把火柴引燃。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玩法,如打小槍兒,拍火柴盒的,擺火柴棍,以及大人喝酒時猜火柴棍等。由于火柴家家都有,能夠信手拈來,無所事事時,自然成了人們競相利用的物品。

那些年,泊頭火柴一直陪伴着日常生活,雖然每天都在使用,但我從來沒有考證過它的産地具體在什麼地方。直到八十年代初參加工作後終于知道,其實泊頭就在滄州,距離雄縣并不遙遠,如果擱到現在開車也就是一個多小時的車程。

更意想不到的是,泊頭火柴廠名聲顯赫,世界一流,規模不僅國内首屈一指,而且在整個亞洲都是最大的。鼎盛時期,泊頭火柴廠占地300多畝,人員多達到2300多人,一天就可以生産出700萬盒的火柴,源源不斷地給千家萬戶輸送着溫暖和光明。

而且,泊頭火柴廠曆史相當悠久,其前身為成立于1912年的泊鎮永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是當時民國代總統馮國璋以四萬元現洋入股公司後建成的,投産以後,徹底改寫了中國人依賴“洋火”的曆史。

但是,曆史車輪滾滾向前,跟不上發展步伐就要被無情地淘汰。改革開放後,随着經久耐用、價格低廉、使用友善的打火機迅速普及,陸續走進尋常百姓家,火柴的用量急劇萎縮,銷售一天不如一天。

2012年9月18日,泊頭火柴廠最後一批裝置拍賣,标志着這個煊赫百年的世界火柴大王亞洲龍頭,熄滅了它最後的光亮,徹底淹沒在了曆史的塵埃之中。從此,泊頭火柴不複存在,成為我們這一代人永遠難以忘懷的記憶。(文中圖檔來自網絡,與本文無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