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雄安记忆:泊头火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小的时候,不论点灯还是做饭,凡是需要火的地方都离不开洋火。洋火是火柴的俗称,由于起初完全依赖进口所以叫做“洋火”。从我记事起,我们使用的洋火就是泊头火柴,直到火柴彻底淘汰出局从来没有改变。

雄安记忆:泊头火柴

印象中,泊头火柴包装简单、粗糙,外包装是深蓝色薄纸,很脆,撕开以后里面有十小盒,由浅黄色硬草纸糊制而成,一面印着“泊头”,另一面印着“安全火柴”,都是红字。推开中间的小抽屉,里面就是红头白色的火柴梗,大约100根左右。

记得那时候是计划经济,统一价格,供销社、小铺儿都是两毛钱一包,二分钱一盒,散买零买都可以。据说,泊头火柴厂是真正的良心企业,几十年间从来没有长过价,为稳定市场、服务百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火柴作为生活的必需品,什么时候都不可缺少。许多烟民口袋里经常装着火柴,家里经常放灯的窗户台、烟笸箩、灶台等处火柴更是不可缺少。有的人家翻建灶台,还在灶火堂一侧留有小坎,专门存放火柴。

但是,反复使用火柴摩擦,火柴盒的砂面会渐渐磨平,不断增加划燃的难度,有时候火柴用了不到一半就起火困难,再加上阴雨天返潮,甚至徒然把几根火柴头划掉都着不了。无奈,只有换一盒新的。

雄安记忆:泊头火柴

火柴除了点火,还是小孩子不可缺少的玩具。有时候偷出火柴弹着玩,就是左手拿着一根火柴,让火柴头立在砂面上,拇指中指按住,然后用右手中指使劲弹飞,火柴呼的一声就燃烧起来了。

有时候,还在白灰墙上划着玩,尤其是新刷的白灰墙更好。站在墙边,掏出一根火柴,小心翼翼把火柴头敷在墙上,然后摆开架势,左右开弓,迅速在墙上大幅度擦过,刺啦刺啦,同样可以把火柴引燃。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玩法,如打小枪儿,拍火柴盒的,摆火柴棍,以及大人喝酒时猜火柴棍等。由于火柴家家都有,能够信手拈来,无所事事时,自然成了人们竞相利用的物品。

那些年,泊头火柴一直陪伴着日常生活,虽然每天都在使用,但我从来没有考证过它的产地具体在什么地方。直到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后终于知道,其实泊头就在沧州,距离雄县并不遥远,如果搁到现在开车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更意想不到的是,泊头火柴厂名声显赫,世界一流,规模不仅国内首屈一指,而且在整个亚洲都是最大的。鼎盛时期,泊头火柴厂占地300多亩,人员多达到2300多人,一天就可以生产出700万盒的火柴,源源不断地给千家万户输送着温暖和光明。

而且,泊头火柴厂历史相当悠久,其前身为成立于1912年的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民国代总统冯国璋以四万元现洋入股公司后建成的,投产以后,彻底改写了中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

但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跟不上发展步伐就要被无情地淘汰。改革开放后,随着经久耐用、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打火机迅速普及,陆续走进寻常百姓家,火柴的用量急剧萎缩,销售一天不如一天。

2012年9月18日,泊头火柴厂最后一批设备拍卖,标志着这个煊赫百年的世界火柴大王亚洲龙头,熄灭了它最后的光亮,彻底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从此,泊头火柴不复存在,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永远难以忘怀的记忆。(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