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漢王朝之楚漢演義:劉邦封韓信為齊王,蒯通建議三分天下(20)

漢三年底,在陳平的操作下,楚漢之間的荥陽決戰,以劉邦逃離收場。 此時,荥陽城尚未被攻陷,劉邦便打算集結關中兵力,反撲項羽。

但凡長腦子的将軍軍師,都會反對這個做法。 野戰硬撞項羽?有二十倍的兵力都不夠死。

而經過這次的大逃亡,張良的身體也越來越差,不太能夠參加每次的議事。

這時,有位袁先生出來建議。 「老大您不如從武關出去,引楚軍往南,這樣荥陽等城池能夠得到休息……我們隻要堅守,等到韓信跟燕齊聯合成功,再一起反攻項羽,才是正途。」

合情合理,沒人反對。 不過史記沒有說這個袁先生何許人也。

大漢王朝之楚漢演義:劉邦封韓信為齊王,蒯通建議三分天下(20)

在楚漢相争之時,有一對袁氏兄弟在劉邦軍中。 弟弟袁盎是後來漢文帝時期非常重要的大臣,是個見事深遠的縱橫開阖之徒。不過此時,袁盎應該隻是呂雉的仆人,能不能在劉邦面前說上話,還難講得很。

總之,劉邦采用了這個政策,前往宛城駐守。剛好回去九江募兵的英布也趕到,雙方會合更增底氣,來一個堅守不出。

項羽方面,探得劉邦動向,本來要轉攻宛城。但後方傳來急報:原本隻是打遊擊沾醬油的彭越,趁着項羽被荥陽拖住,展開了猛烈攻勢,連下十七城,直取下邳。眼看不日便要打到項羽老巢彭城了。

項羽想想宛城之戰一時三刻不能結束,便留下兵馬守将,再次自己展開千裡東征。 劉邦這邊一聽到項羽走了,當然是立刻出擊,奪回成臯。

局面又再次回到楚漢對峙?

可惜,項羽就像少年JUMP的每一個主角一樣,一下子就打退彭越,立刻又轉頭西進。 項羽不先指向劉邦,反而趁機打爆了荥陽,并且連韓王信都敗戰被擒。

劉邦猝不及防,突然就被楚軍包圍在了成臯。 成臯是什麼地方?就是虎牢。

驚弓之鳥的劉邦,這次身邊也沒有什麼謀士,立刻就叫夏侯嬰帶了自己逃跑。 唯一的生路,隻有北方。

大漢王朝之楚漢演義:劉邦封韓信為齊王,蒯通建議三分天下(20)

劉邦跟夏侯嬰一路逃到韓信的駐地,假稱自己是使者,要會見韓信,趁着韓信張耳還沒起床,奪了他們的印信就開始調動兵力。

這邊,很多人視為劉邦跟韓信之間重要的裂痕。 其實我們大概可以重組一下。

韓信背水一戰取下趙國後,原本應該要繼續攻打燕齊。但他采取了李左車的戰略,就地休養生息。期間要求讓張耳封王,也是劉邦同意的。

基本上,劉邦在虎牢被圍,韓信應該是不知情的。 劉邦也沒有發出通知,自己就逃了。

是以要說韓信有罪或劉邦不爽,其實都不太靠譜。

那劉邦為什麼不表明漢王身份?心機重啊。他身邊沒有一兵一卒,這時候不管投靠誰,本身都有馬上被抓起來,拿給項羽當禮物的可能性。

更何況,真正有罪的,應該是陣前逃亡的劉邦本人。 結果韓信很是把劉邦當兄弟,立刻就接受了劉邦的排程。

大漢王朝之楚漢演義:劉邦封韓信為齊王,蒯通建議三分天下(20)

誰小人,誰君子,一目了然。

劉邦帶了韓信的部隊回返主戰場,并要求韓信繼續進攻齊國。然而,看着原本帶領孤軍直入趙國的韓信,短短時間内變得更加強大,劉邦也留了一個心眼。

回到戰線的劉邦,在幾個人的建議下,改變了戰略。 将軍們建議,不強碰項羽,改暗中資助彭越,擾亂項羽後方。

謀士這邊,郦食其先生又開口了。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郦老先生開啟嘴炮模式,「與其争奪成臯荥陽,不如先搶天下糧倉的敖倉。據有敖倉,阻斷四大要道,荥陽自得……這樣一來,天下就會知道,勝機在漢不在楚。」 「我再趁這個時候去說服齊國,要打敗楚軍還不是手到拿來?」

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實際就是幹話中的幹話。跟之前說隻要刻印章就可以讓天下服從一樣。當此局勢,漢軍想要守一城而不可得,如何從楚軍手裡阻斷四大要道,取得兩大據點?

郦食其在說的,是營造有利于縱橫之策的局勢。事實上,就算漢軍沒有完成這六大攻略點,郦食其也還是說服了齊國……畢竟齊王不可能去查漢軍是不是有完成啊。

更實際的是,燕趙已經降漢。 韓信部隊虎視眈眈。

也就是說,李左車早就已經幫郦食其的縱橫之策,埋好了伏筆。 郦老先生真正要完成的,除了說服齊國,更重要的是,自然而然的把齊王印玺送給韓信!

大漢王朝之楚漢演義:劉邦封韓信為齊王,蒯通建議三分天下(20)

這是一步合縱橫家數人之力,才能完成的韓信稱王之策。 然而,蒯通也知道,此計将陷郦食其于死地。

「郦先生,若按此計行事,隻怕齊王對您不利啊。」蒯通聽到時,很是反對。 「郦生垂垂老矣,能助公子成天下三分大業,又有何懼?」郦食其一笑:「公子如今已得韓信信賴,隻需犧牲我這把老骨頭,就能完成最後一步……郦生心中,隻有喜悅啊。」

于是,郦食其出發了。

向來在戰前必定要收集妥善情報的韓信,也很快收到了報告:「齊國七十餘城都解除了防備,已經打算投降了!」 韓信正打算止兵,這時,在趙地加入的首席謀士蒯通說話了:「漢王有下令停止進攻嗎?将軍您這一停,豈不是顯示出我等連一個說客都不如?」

說好聽點,韓信是個很能聽人說話的上司者。 說難聽點,除了他自己的專業兵法,韓信可說是一個耳根子相當軟的人。

蕭何要他留,他便留。 李左車要他以外交下燕齊,他便駐兵不動。

蒯通要他打? 韓信便打!

韓信的大軍渡過黃河,對齊國展開攻勢。 齊王收到消息時,齊軍在毫無防備下,已被韓信大敗。

齊王當然認為是郦食其故意來放松自己的戒心,大怒将郦食其烹殺,并東逃投奔楚軍而去。

此時,項羽持續在廣大的河南之地來回奔波,聽到齊王來降,立刻下令大将龍且帶兵救援。 奪回齊國,外交的天平,便有可能倒回楚國這邊!

當時,楚國将軍建議龍且,漢軍士氣正旺,應該要避其鋒,然後依靠齊王來策反被韓信攻下的城池,自能輕易擊退韓信。 但龍且不以為意:「韓信這個人,我認識他很久了,不過就是個嘴炮俠……要是靠你的政策,我們還有什麼戰功可言?」

龍且所謂的「戰功」,就是好好搜刮齊國城池一番啦。

計議已定,雙方的部隊繼續推進。 韓信方加快了腳步,勢要奪得地利。

終于,雙方在濰水相對列陣。

韓信派人趁夜用沙袋堵塞河水上遊,減緩水流後,随即發起進攻。 龍且也發兵迎戰。

雙方交戰不久,韓信便鳴金收兵。 龍且笑道:「我就知道,韓信這個沒膽子的……全軍出擊,給我拿下他的人頭!」

韓信軍非常迅速的退回西岸,同時,撤去沙袋! 濰水水勢大漲,在河中的龍且部隊被沖一個潰不成軍。

大漢王朝之楚漢演義:劉邦封韓信為齊王,蒯通建議三分天下(20)

人工大水來得快,去得也快。但已經足夠讓韓信軍殺落水狗了。 看着河裡的龍且,死在不知名的小兵刀下,韓信心中沒有半分喜悅。

龍且很強。 項羽也很強。

他們都不在韓信之下。 韓信到底憑什麼打到這裡來?

若是明日對上項羽,自己又能憑什麼取勝?

正深思間,一個聲音從韓信背後響起。 「将軍,您的背影,看起來富貴不可限量啊。」

韓信轉過身去,說話的,卻是蒯通。 「你是什麼意思?」韓信道。

蒯通一笑,「楚漢相争多時,為禍更勝暴秦。如今您的地位,可與楚漢鼎足而立:你幫助漢而漢勝,你靠向楚則楚興。小人為百姓請命,願将軍挺身而出,平天下之幹戈!」

韓信搖了搖頭:「先生此言差矣。漢王對我恩重如山,與我共享衣食,我豈能不為其分憂解勞?」

蒯通正色道:「将軍錯了,張耳陳餘相交之義,不知比起将軍和漢王如何?人心難測,今天您欲為漢王效死,他日隻怕狡兔死,走狗烹。且将軍如今名震天下,漢人怕您,楚人也怕您,唯有獨力建國,才是明哲保身,安天下之正道啊。」

韓信沉默了。

眼前的戰争,即将結束。 但新的戰争,才正要揭幕……

------------------

按淮陰侯列傳,韓信擊敗龍且之後,便請劉邦立自己為假王。 而在陳平跟張良的建議下,劉邦直接任命韓信為齊王。

大漢王朝之楚漢演義:劉邦封韓信為齊王,蒯通建議三分天下(20)

當然是十分不樂意的。

接着,項羽派出了說客武涉,勸說韓信「歸楚」。武涉是第一個跟韓信談到天下三分之策的人,蒯通隻是後面又推一把。 這也讓我們知道,即使範增已經離開,楚軍裡頭仍有縱橫家。

事實上,一般在分析中,普遍也不認為光韓信一家有三分天下的實力。

但你如果已經踏入鬼谷大派的思維領域,就會知道,趙之張耳跟燕國,絕對都會全力支援韓信。 燕趙齊的合縱,才是與楚漢三分天下的基礎。

然而,究竟是誰破了鬼谷大派的棋局?

且待下回分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