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莞考古新發現!首個沙丘遺址和大批陶片石器遺物出土

1月7日上午

在沙角半島闆塊的沙角社群

考古從業人員在數百平米的探方區内

對文物進行挖掘和清理

此處被命名為沙角遺址

是東莞發現的首個沙丘類型古文化遺址

趕緊來看看!

東莞考古新發現!首個沙丘遺址和大批陶片石器遺物出土

東莞首個發現的沙丘遺址

根據基本建設考古前置制度,曆史文化遺産保護要提前介入城鄉建設。2021年11月起,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沙角社群的項目建設,對當地進行考古發掘。

沙丘遺址作為具有明顯海洋文化特質的古代文化遺存,因其分布在沿海沙灘、沙堤和沙洲上而得名。沙丘遺址在我國東南沿海如珠江口兩岸的珠海、中山等地均有發現,是構成廣東先秦時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珠江三角洲沙丘遺址的形成與地貌發育息息相關,距今6000年前後,珠三角的海平面達到現在的高度,形成現代海岸線格局,沙丘堆積逐漸形成。這時期大陸的人類群體開始慢慢走出洞穴,來到靠近海河岸邊活動,留下了他們的文化遺迹。

在東莞以往發現的古文化遺址中,主要是貝丘遺址和台地遺址,如南城蚝崗、企石萬福庵、石排龍眼崗和虎門村頭等遺址。此次在東莞首次發現沙丘遺址,在300平方米的面積内發掘出陶片以及磨制精緻的石器,對豐富東莞古文化遺址類型,延伸東莞曆史軸線,增強東莞曆史信度,豐富東莞曆史内涵具有重要意義,是東莞作為嶺南文明重要發源地的又一例證。

延伸閱讀

初識文化層

文化層,是考古學術語,指古代遺址中,由于古代人類活動而留下來的痕迹、遺物和有機物所形成的堆積層。通過考古地層的疊壓、打破及平行關系,來判斷遺存之間相對年代早晚關系。一般來說,稍早年代的地層會被晚期地層疊壓或打破。

東莞考古新發現!首個沙丘遺址和大批陶片石器遺物出土

該遺址早期文化層堆積呈東北高西南低的坡狀堆積,可分為2層,上層為灰褐色沙土層,厚約25厘米,含大量角礫、紅燒土塊、陶片等,下層為黃褐色沙層,厚約20厘米,沙質較純淨,角礫減少,陶片個體較大。

盤點出土遺物

東莞考古新發現!首個沙丘遺址和大批陶片石器遺物出土

出土遺物,有玉質精美的玉環、紋飾繁多的陶片,以及锛、镞、砺石等石器。陶片以夾砂陶為主,少量泥質陶,紋飾種類繁多,有繩紋、曲折紋、菱格紋、方格紋等十多種紋飾,可辨識器形有罐、釜等,推測當時的人們已經具有一定的審美水準,且當地的制陶工藝比較成熟。

玉環,是精美的裝飾物,推測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當時的人類社會有一定分層。

東莞考古新發現!首個沙丘遺址和大批陶片石器遺物出土

磨制石器,是指表面磨光的石器,一般是先将石材打成或琢成适當形狀,然後在砺石上研磨加工而成,更加精細,它與農耕生活相适應,勞動效率要更高。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特征,在珠三角的使用年代延續至商周時期。

石钺,前身是作為生産工具的石斧,後來演變為武器,最後成為權力和威嚴象征的禮器,多為酋長、部落首領所占有。

東莞考古新發現!首個沙丘遺址和大批陶片石器遺物出土

石镞,為石質箭頭,弓箭是原始人的狩獵工具,也是作戰的武器。

東莞考古新發現!首個沙丘遺址和大批陶片石器遺物出土

石锛,為長方形,單面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塊),稱“有段石锛”,裝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至商周時期主要的生産工具。

東莞考古新發現!首個沙丘遺址和大批陶片石器遺物出土

砺石,為當時的磨刀石。

東莞考古新發現!首個沙丘遺址和大批陶片石器遺物出土

陶片有夾砂陶和泥質陶兩種。夾砂陶因在陶土中摻入一定數量的砂粒和其它碎末而得名,在受熱時不易裂開,多作炊器,在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它對改進人們生存環境、由茹毛飲血的生食習慣改為熟食起到巨大作用。泥質陶是用經過淘洗、不摻砂的粘土燒制而成,多作盛具,又名“細泥陶”。

東莞考古新發現!首個沙丘遺址和大批陶片石器遺物出土

初嘗公共考古

此次沙角遺址考古發掘項目,在尚未完結的情況下,精心選擇了适合的考古現場向媒體開放,讓關注考古的媒體近距離參觀考古遺址、親身感受考古現場、拍攝記錄考古發掘和清洗整理出土遺物的過程,通過媒體的視角,向公衆展現考古的魅力,通過精準系統的考古學傳播,使專業考古成果為群眾所知曉,是東莞在公共考古領域的初步嘗試。

東莞考古新發現!首個沙丘遺址和大批陶片石器遺物出土

下來,東莞還将會拓展公共考古形式,選取合适的考古現場,邀請公衆參與,進一步增強公衆對考古和文物的認知,讓文物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東莞考古新發現!首個沙丘遺址和大批陶片石器遺物出土

回首東莞考古50年

東莞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近1700年建縣史、1260多年建城史,是嶺南文明重要發源地、粵海第一門戶、中國近代史開篇地、華南抗日根據地、改革開放先行地,文化遺産豐富。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曙光已經在這片土地上初現。

1972年6月,東莞篁村(現南城街道)勝和元嶺村農民在白泥坑山坡上平整土地時,發現一座宋代磚室墓。東莞文博機關會同省博物館考古人員進行清理,共出土陶壇4件,銀手镯2件,瓷碗、銀钗、銅鏡、陶爐各1件,銅錢若幹枚。這一考古發掘,揭開了東莞考古的序幕。自此,随着城市發展,東莞文物工作部門就有意識地配合大型基建開展有規模的考古調查挖掘工作。

一是全省率先出台考古工作制度。2004年,在全省地級市中率先出台《東莞市考古工作管理辦法》。

二是摸清地下文物遺存底數。經過30多年的系列考古調查,發現類型豐富、數量衆多的地下文物遺存,其中古遺址20多處,建立了東莞市域内的東江史前文化序列;此外,還有古墓葬108處,古窯址12處,理清了東莞考古文化脈絡。

三是重要遺址得到妥善保護和展示。蚝崗貝丘遺址是珠三角為數不多的出土彩陶的貝丘遺址,并在原址上建成了全省首座在城市中心區的史前遺址博物館,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東莞村頭遺址是珠三角儲存面積最大的貝丘遺址,遺存最為豐富,出土文物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先秦時期貝丘類遺址,2019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東莞考古新發現!首個沙丘遺址和大批陶片石器遺物出土

東莞考古,大有可為

考古學探索未知、揭示本源,通過古代人類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曆史,事關深化文明認知、存續文化基因。認識城市曆史,離不開考古學。在城市高速發展的當下,更需要了解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東莞考古工作在未來大有可為。下來,東莞将深入挖掘遺址的豐富内涵,展現東莞區域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進一步依托基建考古項目,建構東莞城市完整發展序列,挖掘和闡釋東莞曆史文化内涵,為建構“家園意識”、堅定文化自信、凸顯東莞文脈奠定堅實基礎。

來源:廣東廣播電視台今日最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