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百漢軍可以滅樓蘭,為什麼六千精銳攻不下大宛

大宛位于今烏茲别克斯坦境内的費爾幹納盆地(下圖左上角藍點标記位置)。

七百漢軍可以滅樓蘭,為什麼六千精銳攻不下大宛

費爾幹納與我國喀什屬同一大陸闆塊

距西漢帝國首都長安航空距離超過一萬裡。是樓蘭到長安的近兩倍。

七百漢軍可以滅樓蘭,為什麼六千精銳攻不下大宛

長安到大宛隻有兩條路,北線走焉耆,南線經樓蘭至莎車

從長安出發至大宛,必經塔克拉瑪幹大漠,南北兩條線路均小國林立。

七百漢軍可以滅樓蘭,為什麼六千精銳攻不下大宛

西域諸國地圖

西漢帝國對西域諸國的實際控制線最遠在西域都護府。即今新疆輪台,下圖右上角藍色圓點為輪台。

西域都護府統管西域三十六國

公元前103年,派往西域諸國的使節,給漢武帝帶來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消息:大宛王國貳師城中有汗血寶馬,可日行千裡。武帝怦然心動:“拿錢去給我買。”

出價:二十萬兩黃金+一座等比例金馬雕像。

漢朝一兩約為現今15克,以每克黃金300元人民币計算,約合人民币9億元(還不包括金馬雕像)。

七百漢軍可以滅樓蘭,為什麼六千精銳攻不下大宛

陝西清平出土的黃金馬

大宛國拒絕了這筆交易。原因有二:1.漢帝國遠在天邊,即或再強大,也莫奈我何;2汗血馬乃國寶,屬戰略資源,必須列入限制出口名錄。

七百漢軍可以滅樓蘭,為什麼六千精銳攻不下大宛

傳說中的汗血寶馬實際不存在

西漢使節感受到了侮辱,将一座金馬砸了個稀巴爛,指着大宛國王破口大罵:“不給我大漢帝國面子,小心發飙給你們看。”大宛國衆人聽得目瞪口呆。由此起了殺念。

七百漢軍可以滅樓蘭,為什麼六千精銳攻不下大宛

大宛國首都貴山城遺址,今烏茲别克斯坦卡散賽城

在首都直接動手太過赤裸裸。于是斬漢使團于郁成城,全部誅殺。

消息傳到長安,漢武帝大怒。

以往,西域諸國因貪戀财物,擊殺漢使事件時有發生,但一個不留的,還是頭一次。此例一開,何以服衆?遂決心出兵讨伐。

七百漢軍可以滅樓蘭,為什麼六千精銳攻不下大宛

雄才大略漢武帝,軍事狂人

正如前文所述,不同于樓蘭,大宛國更遠在萬裡之外,中途黃沙綿延,戈壁縱橫。又兼小國林立,敵我難分。出兵多少合适?

這時,劉徹想起了一個名叫趙破奴的無名之輩,此人僅用七百輕騎兵,便生擒了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樓蘭國國王。

如果七百漢軍可滅樓蘭,就算大宛比樓蘭大四倍,三千甲士也足夠了吧!安全起見,再給你加一倍,六千甲士。至于補給嘛,随便收攏幾萬流氓就好了。

你們擇日啟程,就這樣!

樓蘭古城遺址

數月時間一晃而過。

軍情來報,出擊大宛的西征兵團大敗而歸。軍中統帥在上奏文書中聲淚俱下:西域諸國見我朝兵少,紛紛閉門不納。我軍隻得一路繞城而走,大軍得不到補給,未至大宛國邊境,已然是死傷過半。行至郁成城下時,數萬大軍僅剩數千。郁成王開城擊殺,我軍且戰且退。曆經萬難,方回故土。将帥不懼戰陣,隻是路途太過遙遠。又兼兵少,不足以震我大漢國威。懇請陛下準我軍入關内修整,以圖再戰。

七百漢軍可以滅樓蘭,為什麼六千精銳攻不下大宛

敦煌古城-第一次西征大軍駐紮地

劉徹失望至極,繼而暴跳如雷,拟旨:有敢入玉門關者,斬。

整個西征軍團由此陷入惴栗不安的窘境:奇恥大辱,滿腹心酸,苦于口不能言。

七百漢軍可以滅樓蘭,為什麼六千精銳攻不下大宛

玉門關

事實上,大宛王國絕不是樓蘭般的蕞爾小國。費爾幹納盆地三山夾一谷,雨水充沛,水草肥美,土地承載力極強。現如今,那裡有千萬人口快樂生活。西漢武帝時期的大宛國,也是一個擁有包括貴山、貳師、郁成等大小70餘座城池,常備士兵多達6萬的區域強國。

此外,據學者研究表明,大宛人乃亞曆山大大帝東征軍團後裔。亞曆山大征服古印度,古印度将亞曆山大軍團統稱為希臘人,而在古印度語中,“希臘人”的發音與漢語“宛”的發音神似。

七百漢軍可以滅樓蘭,為什麼六千精銳攻不下大宛

亞曆山大遠征軍團

以上,漢武大帝卻一概不知。當然,以他的性格,恐怕也不屑知曉,亞曆山大是誰?照揍!

于是重新集結軍隊,國家戰争機器全面啟動,整個帝國黑雲壓城。龍之怒有多可怕?二次西征部分物資清單如下:

牛:十萬頭;

馬:三萬匹;

驢和駱駝各數萬匹;

最精銳的正規軍:十八萬人(随軍補給的民夫更是不計其數)。

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西征兵團。

兩千年後的左宗棠收複新疆之役,也不過出動了區區六萬人馬。

七百漢軍可以滅樓蘭,為什麼六千精銳攻不下大宛

漢軍一個可以打匈奴五個

七百輕騎兵便可破一國,十八萬大漢精銳,什麼概念?

果然,所過之處,搖擺不定的西域諸國紛紛大開城門,伏地請罪。

漢軍越過郁成城,直搗大宛國貴山城。斷絕城内水源,圍四十餘日後,大宛舉國投降。

西征大宛從經濟角度完全是得不償失:1.大宛遠離漢朝中樞,土地無法有效控制;2.所謂汗血寶馬并沒有傳說中那麼神;3.十八萬大軍萬裡西征,人員損失慘重,史書記載,回到國内的僅有一萬多人,大部分為非戰鬥減員。

但這場戰役打出了漢軍軍威,此戰之後,西域諸國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此外,漢武帝無與倫比的氣魄和決心,一直到今天,仍鼓舞着每一個中國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