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鐵獅子”重達32噸,屹立千年不倒,卻倒在專家自作聰明的保護上

“鄰舫有時來乞火,叢祠無處不祈風”,這是陸遊夜半泊船在海邊記錄下的場景,鄰船經常有人過來借火,岸邊的神祠裡,到處有人在祈禱順風順水。

的确,對于古人而言,行船出海無疑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自然的偉力面前,人總是顯得那麼渺小,天上的風雨,海上的浪潮還有水面下的礁石都有可能成為索命的東西,人行走在大海上,是那麼的孱弱無助,于是便想為自己找一些可以依靠的東西。

“鐵獅子”重達32噸,屹立千年不倒,卻倒在專家自作聰明的保護上

那時候的科學技術還不足以幫助人們對付海面上的狂風巨浪,是以人們隻好更多地把希望寄托在神靈身上,于是海神媽祖和各式各樣的鎮海神獸便在人們的期望中誕生了,河北省的滄州曾經就有這麼一尊為鎮海而鑄的巨大鐵獅子。

據傳這尊鐵獅子鑄造于公元十世紀,經曆了千年的風雨侵襲而屹立不倒,被一方百姓視為保護神,然而,最終,卻在專家不恰當的修複中,逐漸變得滿身傷痕,最後不得不遺憾地退出曆史舞台,被新鑄的巨型鐵獅子取代。

這件事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惋惜和哀歎,還應該有沉重的反思,那麼滄州鐵獅子的來曆究竟是怎樣呢?他又是怎麼一步一步被專家修毀的呢?

一、屹立千年的滄州鎮海吼

滄州鐵獅子又被叫做“鎮海吼”,關于他的來曆傳說頗多,自築成之日起,直到清朝嘉慶年間,千年的時光中,一直屹立不倒,風雨難侵。

滄州鐵獅子是用分塊疊鑄的技法鑄成的,相傳重量有40噸,經過現代科學技術的測量,其真實重量應在32噸左右,長6.246米,體寬2.981米,全身高度共達5.47米,被古代的鑄造師雕刻得栩栩如生,威風凜凜,令人望而生敬。

“鐵獅子”重達32噸,屹立千年不倒,卻倒在專家自作聰明的保護上

關于滄州石獅子的來曆,曆來衆說紛纭,莫衷一是,然而總體而言,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周世宗柴榮在北上征伐契丹的時候路過滄州,為了鎮守此城,而特地鑄造了這樣一尊巨大的鐵獅子,第二種說法是鐵獅子實際上是文殊菩薩的坐騎,因為鐵獅位于滄州開元寺之内,而且背上負有蓮花寶座,腹内還雕刻有金剛經的經文,應當是在建造開元寺的時候,一起鑄造了鐵獅子。

不過最令人信服的說法還是鐵獅子是當地老百姓為鎮海而造,而鐵獅子在當地民間也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鎮海吼”。原來滄州緊鄰大海,古時候經常會有水患,當地老百姓經常因為海嘯而遭受生命和财産的巨大損失,深受其害。

後來老百姓為了消除海患,集資修鑄了這尊鐵獅子作為鎮海神獸,至今鐵獅子身上還刻有集資人的名字,是以這種說法顯得最為可信。

總而言之,無論鐵獅子究竟是因為各種原因被鑄成,他的存在都展現了我國古代高水準的鑄造工藝,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不可多得的工藝精品和文化瑰寶,是一件在千年風雨的磨打中也未曾褪色的國家級文物。

“鐵獅子”重達32噸,屹立千年不倒,卻倒在專家自作聰明的保護上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這尊鐵獅子屹立到了清朝,最終還嘉慶年間的時候,最終還是被一陣怪風吹到了。

二、鐵獅倒地九十載

在曆史長河中安穩度過了千年時光的滄州鐵獅子終究倒下了,也許是站立了千年,身姿再沒了以前的堅定挺拔,攝人的威勢中不可避免地有了疲态,總之,鐵獅子被風刮倒了。

根據《滄縣志》的記載,清朝嘉慶八年,也就是公元1803年,一陣怪風從東北方向猛刮而來,大風吹過,鐵獅倒地,而這一倒,就整整在地上倒了了九十年,因為這個龐然大物太過沉重,将它擡起需要耗費太多的民力物力,是以,曾經威風凜凜的鎮海吼就這樣在地上躺了九十年,無人問津。

鐵獅子終于被擡起,已經是光緒年間的事了,但是數十年的卧地已經讓鐵獅子失去了以往的神采,在長時間與地面、雨水的近距離接觸中,它的下颌,尾部和腹部遭到了嚴重的侵蝕和損害。

總而言之,鐵獅子的損傷既是天災,也是人禍,既是由于嘉慶八年的那陣怪風,更是由于九十年間人們的不聞不問,熟視無睹,時代和技術的落後,還有群眾和官府文物保護意識的薄弱一起導緻了這場悲劇。

“鐵獅子”重達32噸,屹立千年不倒,卻倒在專家自作聰明的保護上

按理說,新中國成立之後,對文物重視起來,鐵獅子的命運應該好了吧,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專家的重視之下,鐵獅子的狀況做來越差了。

三、緻命的保護

建國之後,相關文物機關對滄州鐵獅子高度重視,多次組織專家進行修複,但是不科學不嚴謹的修複,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有時候甚至還要超過故意損害。

1954年,修複工作聽取了蘇聯專家的建議,修建了一個八角涼亭,但是由于亭子過于矮小,通風不暢,阻礙了積水的蒸發,反而加大了對鐵獅子的侵蝕。

1984年,專家組修建了一個用來隔水的台座,但是由于在挪移過程中操作不當,鐵獅子反而遭到了多處損傷,甚至由于裝卸過程中使用的粘合劑未能及時清楚,獅身腿部産生了斷裂。

1994年,專家打算用鐵管支撐鐵獅子,為了固定鐵獅子,專家們在腿部灌注了水泥,但是這一舉動有一次加深了對鐵獅子的傷害。

“鐵獅子”重達32噸,屹立千年不倒,卻倒在專家自作聰明的保護上

2000年,滄州又一次在全社會征召關于鐵獅子的修複方案,但是由于前幾次的前車之鑒,這次國家文物局總算總結了經驗教訓,對于這些方案通通駁回,在技術條件未能成熟的情況下,為了進一步搶救已經千瘡百孔的鐵獅子,滄州政府決定重鑄一個鐵獅子。

這個新的鐵獅子大體仿照了舊鐵獅子的形狀,代替了它巍然挺立在風雨中,守衛滄州這座千年古城,而原先的鐵獅子則被塵封了起來,等待未來的某一天會有人能夠讓它恢複往日的雄姿。

綜上所述,在一次次沒有經過嚴密考證和充足實驗的修複方案中,滄州鐵獅子的情況非但沒有一點點的好轉,反而在一次次的修複中,遍身的傷痕在逐漸加深加重,曾經屹立了千年的滄州鐵獅子險些倒在了專家們的精心修複之中。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文物保護機關并沒有一錯到底,滄州鐵獅子得以殘存了下來,等待下一次的完善的修複方案和措施。

結語:

很多曆史文物之是以珍貴,正是由于他的獨一性,這些曆史文物能夠跨越時空,留存到現在,都是祖先對于我們的無私饋贈,一旦被損壞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是以專家們在修複這些文物時,腦中想的不僅要有方案和措施,還應該有沉甸甸的曆史感和責任感。

“鐵獅子”重達32噸,屹立千年不倒,卻倒在專家自作聰明的保護上

滄州鐵獅子不屬于任何機關和個人,它屬于曆史,屬于民族,屬于人民,能夠将滄州鐵獅子交到專家手中進行修複工作,這是曆史的重托,是人民的信任,是以修複專家們應該小心翼翼,精益求精,一步也不能夠行差踏錯。

因為一旦錯了,對于專家而言,不過是一次事物,一次教訓,對于曆史和人民而言,就是永遠也挽回不了的損失,這學費太貴,我們交不起。

當然,失誤已經造成,現在追究任何人的過錯都沒有了太大的意義,我們隻是希望,在隻能說的文物修複工作中,專家們能夠小心再小心,謹慎再謹慎。

參考資料:《滄縣志》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