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大業五年(609),隋朝來到了其最強盛的時期。根據《隋書》、《文獻通考》與《資治通鑒》的記載,此時的隋帝國版圖共有一百九十個郡,一千二百個縣,東西九千三百裡,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裡。人口數量也達到了四千六百萬,八百九十餘萬戶。

隋炀帝劇照
這個數字在中國曆史上看起來并不起眼,但是相比于随平陳之後的全國人口(四百六十萬),增長了近一倍,而兩者之間僅僅過了20年。
當然,這自然和隋文帝時期的大索貌閱有很大的關系,但是這二十年間天下太平,經濟發展也是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此時,距離隋朝亡國,也隻還有9年的時間。曆史的發展和隋朝開了一個莫大的玩笑,但亡國的根源,還是在于那個亡國之君隋炀帝。
近年來,有關于隋炀帝的讨論忽然之間甚嚣塵上,有不少所謂的網絡公知在網上為隋炀帝翻案,甚至對比了隋炀帝與唐太宗之後,給隋炀帝的評價竟然與唐太宗不相上下,是以也獲得了“網廟十哲”之一的殊榮。
隋炀帝,宇文化及劇照
也是讓人無奈,難道中國将近一千五百年的封建帝制曆史就出了這樣一個亡國之君麼?本篇内容,便給各位梳理一下隋炀帝的小心思以及他的亡國之路。
隋文帝仁壽四年,隋文帝去世,太子楊廣繼位,便是隋炀帝。隋炀帝的皇帝之路來得也是很艱辛,作為次子,他是通過僞裝與構陷前太子楊勇才登上的太子之位,史書中也隐約記載了隋文帝似乎是被楊廣的親信張衡所害,當然這隻是曆史的疑案,不去妄自揣測。
登上了皇帝位的楊廣終于撕下了自己的僞裝,面對着其父留下的巨大遺産,他開始肆無忌憚地揮霍。有史家指出,隋炀帝兼有南朝昏主和北朝暴君的特性,一方面博學能文,奢侈放蕩;另一方面猜忌兇忍,果于殺戮。
隋炀帝上台之後便大開殺戒,前朝功臣高颎,賀弱弼,幫助其奪嫡的張衡,都不免成為其刀下亡魂,甚至于有人作詩做得好他都要殺,殺完之後還憤憤不平的說看你還寫不寫得出來這樣的詩句。(《隋唐嘉話》記載:著作郎王胄獨不下帝,帝每銜之。胄竟坐此見害,而誦其警句曰:“‘庭草無人随意綠’,複能作此語耶?”)
登上皇位之後,一番折騰,最終葬送了大隋基業。
隋炀帝繼位後第一件事,便是遷居洛陽。有史家認為,隋炀帝遷居洛陽的原因不在于聽了術士的勸告,根源在于其要分化關隴集團的權力,他的出發點是合理的。自然,不否認其有這方面的考慮,但是仔細分析一下隋炀帝在洛陽做的事情,便會明白其真正用意。
為了鞏固洛陽城,征調民役十萬,在洛陽城外挖了一條近一千裡的壕溝,為了修建東都洛陽城,他又指令宇文恺征調民夫二百萬,根據隋文帝所修建的大興城,打造洛陽城。同時,為了讓洛陽城更加繁華,他又強行把舊洛陽城以及各州的富商大賈強行遷入。
此外,隋炀帝又命宇文恺在洛水上建造顯仁宮,在全國範圍内搜羅奇珍異寶,花木禽獸。又修西苑,面積達二百裡,苑内有海,周圍十裡,海中又有人工山,山上建宮殿。大運河修成之後,從長安到江都,沿途設定離宮四十餘所。大業四年(608),在汾水建汾陽宮。
大興土木,窮奢極欲如此,國運豈能不頹?
大業二年(606),隋炀帝命何稠設計皇帝、皇後儀仗以及百官的禮服,征調工匠十萬人,由于皇帝本人酷愛羽毛,是以下令在全國内征收羽毛以裝飾衣服,一時間水陸之中長了羽毛的飛禽,隻要符合标準,都被捕捉幹淨。不僅如此,隋炀帝還喜音樂,下令南北朝時期的樂家子弟,一律編入樂戶,供其享樂,京師太常所管轄的樂工,達到三萬人之衆。
皇帝的後宮,更是門庭若市,保守估計在萬人以上,其所做下的荒唐事,更是不一而足。
當然,隋炀帝對此還是不滿意,他要遊曆國家的名山大川,于是在隋文帝開鑿運河的基礎上,征發徭役,開鑿大運河。不否認,大運河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曆史了發展,評價其澤被萬世都不為過,但是隋炀帝開鑿運河的目的,卻僅僅是為了享樂,至于日後大運河所産生的一系列便利,他沒考慮,也無法看到。
大業元年開通濟渠,溝通黃河與黃河,這段工程前後征用河南、淮北群眾百萬餘人。同年,隋炀帝征發十萬徭役将舊日開鑿的邗溝重新疏浚,通過此兩項工程,把洛水、黃河、汴水、邗溝、長江連成一線,河道标準寬四十步,沿河築有禦道,同時在運河兩岸栽種柳樹,這的确是一道宜人的風景線。大業四年(608),隋炀帝征發黃河以北諸郡徭役百萬,開永濟渠,目的是将北方的幾條天然河連成一片,這自然與遊樂無關,其目的在于為征讨高麗做準備。大業六年(610),又開江南河,疏通鎮江至餘杭一線水陸,長八百裡,寬十餘丈。至此,大運河主要路段修成,溝通南北,成為了唐帝國的經濟命脈。
但是,這些與隋炀帝無關,他隻是在想如何遊樂。隋炀帝三下江南,分别于大業元年、大業六年以及大業十二年,最後一次他留在江都,再也沒回來。
不僅如此,隋炀帝的好大喜功在古代帝王當中也能排上前幾名。為了讓高麗王入朝,他不惜調動國家的精銳部隊,三征高麗。自然,其征高麗的目的遠不止于此,隻不過深究下來,他也無非是一時興起,想“眷彼華壤,翦為夷類”。
大業七年(611)下诏征高麗,次年正月,左右十二軍于涿郡出發,共計一百一十二萬士兵直撲高麗而去,高麗于遼東城布防,隋軍久攻不下,六月隋炀帝親赴前線,但無收獲。不過,走水路的江淮水軍倒是進入了高麗,但也遇到了伏兵。七月,隋軍班師,無任何收獲。
大業九年(613),隋炀帝親征高麗,宇文述主持軍務,二人分兩路突襲高麗,宇文述出擊平壤,隋炀帝本人圍攻遼東城。但高麗軍隊依舊死守,雙方均傷亡慘重。此時國内傳來楊玄感造反的消息,隋炀帝隻能班師回朝,一概辎重全部丢棄,被高麗人所獲。
大業十年(614),隋炀帝再次征讨高麗,但是此時他連兵馬都無法湊齊,要麼是兵士不能按時到達,要麼是到達的士兵也多有逃亡,此次的結果盡管高麗王請降,但依舊拒絕入朝,隋炀帝也毫無辦法。
三征高麗,毫無實際收獲,但是對于隋王朝來講,已經到了瀕臨滅亡的地步。這其中,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導緻其三次無功而返,但是宏觀上來看,這三次征伐是毫無意義的,作為戰争的發起人,隋炀帝當為此負全責。
我們現在傳回頭來看這段曆史,隻是冷冰冰的文字,但是這些文字的背後,卻埋着穿越千年的骨血。你會想到那些在運河沿岸的農民與纖夫,他們瘦骨嶙峋卻還要被鞭打着服徭役;你會想到在洛陽城裡搬磚的百姓,他們也還沒來得及去秋收;你會想到正往高麗徒步而行的士兵,他們生死未蔔卻還要頂風冒雪地前行,“可憐正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
或許關注的點不同,那些覺得隋炀帝做出一番成就的人,看到的是運河兩岸的夜夜笙歌,看到的是東都洛陽的金碧輝煌,看到的是站在戰車上的隋炀帝天子一怒,伏屍百萬的威嚴。
您覺得呢?
注: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