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网庙十哲之隋炀帝:是古人误会了他,还是今人错付了深情?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隋朝来到了其最强盛的时期。根据《隋书》、《文献通考》与《资治通鉴》的记载,此时的隋帝国版图共有一百九十个郡,一千二百个县,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人口数量也达到了四千六百万,八百九十余万户。

网庙十哲之隋炀帝:是古人误会了他,还是今人错付了深情?

隋炀帝剧照

这个数字在中国历史上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相比于随平陈之后的全国人口(四百六十万),增长了近一倍,而两者之间仅仅过了20年。

当然,这自然和隋文帝时期的大索貌阅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这二十年间天下太平,经济发展也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此时,距离隋朝亡国,也只还有9年的时间。历史的发展和隋朝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但亡国的根源,还是在于那个亡国之君隋炀帝。

近年来,有关于隋炀帝的讨论忽然之间甚嚣尘上,有不少所谓的网络公知在网上为隋炀帝翻案,甚至对比了隋炀帝与唐太宗之后,给隋炀帝的评价竟然与唐太宗不相上下,因此也获得了“网庙十哲”之一的殊荣。

网庙十哲之隋炀帝:是古人误会了他,还是今人错付了深情?

隋炀帝,宇文化及剧照

也是让人无奈,难道中国将近一千五百年的封建帝制历史就出了这样一个亡国之君么?本篇内容,便给各位梳理一下隋炀帝的小心思以及他的亡国之路。

隋文帝仁寿四年,隋文帝去世,太子杨广继位,便是隋炀帝。隋炀帝的皇帝之路来得也是很艰辛,作为次子,他是通过伪装与构陷前太子杨勇才登上的太子之位,史书中也隐约记载了隋文帝似乎是被杨广的亲信张衡所害,当然这只是历史的疑案,不去妄自揣测。

登上了皇帝位的杨广终于撕下了自己的伪装,面对着其父留下的巨大遗产,他开始肆无忌惮地挥霍。有史家指出,隋炀帝兼有南朝昏主和北朝暴君的特性,一方面博学能文,奢侈放荡;另一方面猜忌凶忍,果于杀戮。

隋炀帝上台之后便大开杀戒,前朝功臣高颎,贺弱弼,帮助其夺嫡的张衡,都不免成为其刀下亡魂,甚至于有人作诗做得好他都要杀,杀完之后还愤愤不平的说看你还写不写得出来这样的诗句。(《隋唐嘉话》记载:著作郎王胄独不下帝,帝每衔之。胄竟坐此见害,而诵其警句曰:“‘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语耶?”)

登上皇位之后,一番折腾,最终葬送了大隋基业。

网庙十哲之隋炀帝:是古人误会了他,还是今人错付了深情?

隋炀帝继位后第一件事,便是迁居洛阳。有史家认为,隋炀帝迁居洛阳的原因不在于听了术士的劝告,根源在于其要分化关陇集团的权力,他的出发点是合理的。自然,不否认其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仔细分析一下隋炀帝在洛阳做的事情,便会明白其真正用意。

为了巩固洛阳城,征调民役十万,在洛阳城外挖了一条近一千里的壕沟,为了修建东都洛阳城,他又命令宇文恺征调民夫二百万,根据隋文帝所修建的大兴城,打造洛阳城。同时,为了让洛阳城更加繁华,他又强行把旧洛阳城以及各州的富商大贾强行迁入。

此外,隋炀帝又命宇文恺在洛水上建造显仁宫,在全国范围内搜罗奇珍异宝,花木禽兽。又修西苑,面积达二百里,苑内有海,周围十里,海中又有人工山,山上建宫殿。大运河修成之后,从长安到江都,沿途设置离宫四十余所。大业四年(608),在汾水建汾阳宫。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如此,国运岂能不颓?

大业二年(606),隋炀帝命何稠设计皇帝、皇后仪仗以及百官的礼服,征调工匠十万人,由于皇帝本人酷爱羽毛,因此下令在全国内征收羽毛以装饰衣服,一时间水陆之中长了羽毛的飞禽,只要符合标准,都被捕捉干净。不仅如此,隋炀帝还喜音乐,下令南北朝时期的乐家子弟,一律编入乐户,供其享乐,京师太常所管辖的乐工,达到三万人之众。

皇帝的后宫,更是门庭若市,保守估计在万人以上,其所做下的荒唐事,更是不一而足。

当然,隋炀帝对此还是不满意,他要游历国家的名山大川,于是在隋文帝开凿运河的基础上,征发徭役,开凿大运河。不否认,大运河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了发展,评价其泽被万世都不为过,但是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目的,却仅仅是为了享乐,至于日后大运河所产生的一系列便利,他没考虑,也无法看到。

大业元年开通济渠,沟通黄河与黄河,这段工程前后征用河南、淮北民众百万余人。同年,隋炀帝征发十万徭役将旧日开凿的邗沟重新疏浚,通过此两项工程,把洛水、黄河、汴水、邗沟、长江连成一线,河道标准宽四十步,沿河筑有御道,同时在运河两岸栽种柳树,这的确是一道宜人的风景线。大业四年(608),隋炀帝征发黄河以北诸郡徭役百万,开永济渠,目的是将北方的几条天然河连成一片,这自然与游乐无关,其目的在于为征讨高丽做准备。大业六年(610),又开江南河,疏通镇江至余杭一线水陆,长八百里,宽十余丈。至此,大运河主要路段修成,沟通南北,成为了唐帝国的经济命脉。

但是,这些与隋炀帝无关,他只是在想如何游乐。隋炀帝三下江南,分别于大业元年、大业六年以及大业十二年,最后一次他留在江都,再也没回来。

网庙十哲之隋炀帝:是古人误会了他,还是今人错付了深情?

不仅如此,隋炀帝的好大喜功在古代帝王当中也能排上前几名。为了让高丽王入朝,他不惜调动国家的精锐部队,三征高丽。自然,其征高丽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只不过深究下来,他也无非是一时兴起,想“眷彼华壤,翦为夷类”。

大业七年(611)下诏征高丽,次年正月,左右十二军于涿郡出发,共计一百一十二万士兵直扑高丽而去,高丽于辽东城布防,隋军久攻不下,六月隋炀帝亲赴前线,但无收获。不过,走水路的江淮水军倒是进入了高丽,但也遇到了伏兵。七月,隋军班师,无任何收获。

大业九年(613),隋炀帝亲征高丽,宇文述主持军务,二人分两路突袭高丽,宇文述出击平壤,隋炀帝本人围攻辽东城。但高丽军队依旧死守,双方均伤亡惨重。此时国内传来杨玄感造反的消息,隋炀帝只能班师回朝,一概辎重全部丢弃,被高丽人所获。

大业十年(614),隋炀帝再次征讨高丽,但是此时他连兵马都无法凑齐,要么是兵士不能按时到达,要么是到达的士兵也多有逃亡,此次的结果尽管高丽王请降,但依旧拒绝入朝,隋炀帝也毫无办法。

三征高丽,毫无实际收获,但是对于隋王朝来讲,已经到了濒临灭亡的地步。这其中,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其三次无功而返,但是宏观上来看,这三次征伐是毫无意义的,作为战争的发起人,隋炀帝当为此负全责。

网庙十哲之隋炀帝:是古人误会了他,还是今人错付了深情?

我们现在返回头来看这段历史,只是冷冰冰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的背后,却埋着穿越千年的骨血。你会想到那些在运河沿岸的农民与纤夫,他们瘦骨嶙峋却还要被鞭打着服徭役;你会想到在洛阳城里搬砖的百姓,他们也还没来得及去秋收;你会想到正往高丽徒步而行的士兵,他们生死未卜却还要顶风冒雪地前行,“可怜正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或许关注的点不同,那些觉得隋炀帝做出一番成就的人,看到的是运河两岸的夜夜笙歌,看到的是东都洛阳的金碧辉煌,看到的是站在战车上的隋炀帝天子一怒,伏尸百万的威严。

您觉得呢?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