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皇後:朱元璋的摯愛,為何能引衆人懷念,留芳青史?

馬秀英(1332年一1382年),朱元璋的結發妻子,為人處世勤儉仁慈,關心人民,但又頗具膽識,幫助朱元璋成就了大業。

她幼年喪母,十二歲時做了紅巾軍首領郭子興的義女,那個時候朱元璋是郭子興的下屬;二十一歲時,馬秀英嫁給了朱元璋,她雖然生在亂世,卻頗具膽識,在元末的大亂中,幫助朱元璋成就大業,與他共同度過了十五年的征戰生涯。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登基稱帝,國号大明,冊封馬秀英為皇後,時年三十六歲。此後,她以皇後之尊關心政事,體恤百姓,與朱元璋一起鞏固剛剛建立起的大明王朝。

馬皇後:朱元璋的摯愛,為何能引衆人懷念,留芳青史?

朱元璋性情暴躁,動辄處決刑罰甚至是殺人,馬皇後總是婉言規勸,盡量使朱元璋有所節制。

有一年元宵節,朱元璋便衣外出,混雜在人群中賞燈。有一個燈上寫着“女子肩并肩,乘風蕩舟去,忽然少一人,缺向岸邊去。”謎底是“好雙大腳”,朱元璋認為這是在諷刺皇後,大發雷霆,要嚴懲此“刁民”,不然,全城百姓都會在劫難逃。

馬皇後聽說後,給皇上進谏,她确實是大腳,但是自己不嫌棄,陛下不嫌棄,就算别人嫌棄那又有什麼呢?況且她認為天子為民之父母,子女們随便說父母,并沒有傷害父母之心,做父母的怎麼能置子女于死地?一席寬慰的話,使朱元璋很快平息了怒火,于是收回成命,京城百姓才免于一場災難。

馬皇後:朱元璋的摯愛,為何能引衆人懷念,留芳青史?

馬皇後作為大明王朝的“國母”,她時刻關心着百姓生活,民間疾苦。1372年發生了嚴重的春旱,秧苗不能入土,百姓心急如焚,馬皇後也為此着急不已。

随後,下令命妃嫔公主與自己一起改吃青菜米飯,并讓後宮節約衣食,準備一同度過這個荒年。

恰逢一天夜裡下了一場春雨,第二天,她親自上朝慶賀,高興地對朱元璋說:“妾知陛下念慮之間全是愛民之心,連上天都被感動了啊。”朱元璋也興奮地說:“皇後能同心憂勤,真是天下百姓的福氣啊!”

馬皇後雖然身居高位,但從未改變過勤儉本色。時常告誡子孫盡管生長富貴,也要知道耕田種地的苦。她自己以身作則,穿的都是粗絲織的衣服,洗了穿,穿了洗,身上衣服洗的褪色了也不肯換新的。縫制衣服的邊角料都會收起來,拼成被褥供嚴冬禦寒。

馬皇後:朱元璋的摯愛,為何能引衆人懷念,留芳青史?

飲食方面一律粗茶淡飯,每到荒年,就和後妃們以素食為主。宮内的各種裝置都不許過分奢華,凡是雕刻之物,一律禁用。後宮的嫔妃都很敬重她,将她比作東漢時的明德馬皇後(漢明帝劉莊的皇後)。

洪武十五年(1382年),馬皇後卧病,病情并逐漸變重,而朱元璋的情緒也随着愛妻的病情起伏不定,他對着從各處召來的名醫大發雷霆:“如果救不了皇後,我就要你們的命!”

病榻上的馬皇後聽到這個消息後,勸說朱元璋:“人生在世,生死有命,醫生也救不了命将結束的人,又何必為我而牽連這些醫生呢?”

此後,馬皇後病情急轉直下,她臨終時對朱元璋說:“希望陛下招納賢士,廣信進谏,好好處理朝政,子子孫孫都這樣下去,也是大臣和百姓所向往的。”

馬皇後:朱元璋的摯愛,為何能引衆人懷念,留芳青史?

不久,積勞成疾的一代賢後馬皇後在南京病逝,終年五十歲,谥号孝慈皇後。馬皇後的逝去不僅使朱元璋痛苦不已,宮裡的人也都失聲痛哭,朝廷百官也一律默哀。

在朱元璋心中,再也沒有一個人能夠配得上享有馬秀英的地位,傷心的朱元璋從此不再立皇後。

此後,宮中有人寫了一首追憶歌:我後聖慈,化行家邦,撫我育我。懷德難忘,于萬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蒼天。

本文參考文獻:《中國後妃全傳》、《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