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清裱糊匠李鴻章的詩文對聯故事

李鴻章——一個頗具争議的人物,有人罵他漢奸,慈禧認為他是“再造玄黃”之人物,而李本人認為自己是大清——這個風雨飄搖破落房子的裱糊匠。古時的人物,基本上都是萬裡挑一考進士考出來的。李鴻章雖然不像他的老師曾國藩那樣,留下等身著作,但也絕不是草包,也是飽讀詩書之輩,我們來看看他的詩文對聯。

李鴻章基本資料:(1823—1901年),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上司人之一,安徽合肥肥東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儀叟,别号省心。

大清裱糊匠李鴻章的詩文對聯故事

李鴻章彩色像

若按現代的說法,李鴻章是個标準的官二代。他的父親李文安跟曾國藩是同年進士,這構成他日後幾兄弟的政治資源。李文安不貪财,在京城做官,為人正直清廉,李氏兄弟留在老家讀書。老大李瀚章也不是泛泛之輩,後來入曾國藩幕,做他的後勤部長,管理糧饷,保舉奏高升也一路做到湖廣總督。其時,母親李太夫人在總督府裡不用挪窩,那可是何等的榮耀!

不過,與大哥相比,李鴻章天資聰穎,頭腦靈活,才思靈活。8歲時,在父親開設的家館中學習。酷夏之時,他和小朋友們在池塘邊玩耍,恰巧當地鴻儒周菊也在池塘邊洗澡。周先生脫下衣服,挂在旁邊的樹枝上,口裡喃喃道:千年古樹為衣架。李鴻章見先生捧水洗身,觸景生情,随口應道:萬裡長江做浴池。周先生見這孩子出口不凡,心裡很喜歡,想叫他讀書。一打聽,原來是好友之孫,便主動上門,想收下這位學生。李文安望子成龍,也有心請名儒教兒子讀書。周先生誇獎說,這孩子聰明過人,将來必成大器。于是,李文安把李李瀚章、鴻章兩兄弟進來考試,他看到書房的賬本,随口出了一上聯:年用數百金,支付不易。李鴻章随口對道:花開千萬朵,色彩無窮。李瀚章想了好久,始終沒對出來。接着,李文安又出一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李瀚章對道:雨灑羊皮一片腥。李文安連連搖頭,對是對上了,但意境實在不美。李鴻章則對道:日照龍鱗萬點金。李文安大喜過望。兩相比較,明顯後者的意境、格局高過不止一截。不過這故事,比較存疑,因為朱元璋他們父子也有同樣的故事。

大清裱糊匠李鴻章的詩文對聯故事

與家人合影

李鴻章本名叫章銅。後來,父親給他改名鴻章,取“鴻圖大展,文章經國”之意。李鴻章二十歲(虛歲)的時候,寫了一組律詩《二十自述》。其三雲:

丈夫事業最當時,一誤流光悔後遲。

壯志不消三尺劍,奇才欲試萬言詩。

聞雞不覺身先舞,對鏡方知頰有髭。

昔日兒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為?

其實雖然二十歲,但實際年齡十九歲,放如今,也就大一大二的樣子。詩中想建功立業的欲望,可謂昭然若揭,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中二之風。這時的李文安已中了進士,在京城做官,便寫信叫兒子去參加順天府的鄉試。在赴京途中,寫下了另一組有名的《入都》。而這以寫就是十首。其一曰:

丈夫隻手把吳鈎,意氣高于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裡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閑情逐水鷗。

笑指泸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大清裱糊匠李鴻章的詩文對聯故事

其他這樣的句子還有:

出山志在登鳌頂,何日身才入鳳池?

即今館閣需才日,是我文章報國年;

倘無驷馬高車日,誓不重回故裡車。

據《清詩彙》載,這十首詩為世所傳頌。一個行裝寒怆而氣宇軒啊的弱冠少年,懷着尋師訪友、獵取功名的強烈願望,千裡迢迢,跋山涉水,趕赴京師,正是古時皓首窮經、夢想賢達士子的寫照。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入都》詩的意氣風發,竟得到全部應驗。在直隸總督任上二十五年,兼任北洋大臣,創辦北洋水師,封一等侯,确也乎笑指泸溝橋畔月了。本詩與其臨終前的絕命詩一齊欣賞更配。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裡外吊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将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

大清裱糊匠李鴻章的詩文對聯故事

與鐵血宰相俾斯麥合影

那個時候,清廷與日本打完甲午戰争,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下野。再五年,又與八國聯軍開戰,自是打不過,西太後帶着皇帝狼狽西逃,不得已,又把李鴻章從兩廣總督任上拽回來主持議和。此時,一把米八三的李大個子已是風燭殘年,在代表清廷簽署《辛醜條約》之後,再次背負着“賣國者秦桧、誤國者李鴻章”的罵名而亡。同樣用的八千裡外,但後面接的卻是從“欲封侯”變成了“吊民殘”,格調從笑變成了淚。

李死後,梁啟超聞訊,寫下一副挽聯:

太息斯人去,蕭條徐泗空,莽莽長淮,起陸龍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隻有夕陽好,哀哀浩蕩,歸遼神鶴竟何之。

政治人物都是複雜的。本聯跳出給被挽者蓋棺論定的評價,留下太息三聲,留與别人去說。

大清裱糊匠李鴻章的詩文對聯故事

1896年出訪英國時合影

在科舉的路途上,李鴻章算得上較為順利。進京的這一年,中了舉人。再後來以年家子身份正式拜曾國藩為師,學習經世之學。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中進士,列二甲第十三名,終于擠進清廷體制,這一年,不過二十五歲。

與他的老師曾國藩相比,李鴻章顯得圓滑世故,這總讓卧榻先生想起大學的學生會主席,有長袖善舞的縱橫捭阖功夫。正所謂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錢理群語)。李鴻章的文章,無特别稱道之處。但寫公文厲害,這是他的天賦。

在曾國藩幕,李鴻章幫老師辦理行文、批閱公文,起草書牍、奏章。曾國藩最負盛名的參折《參翁同書片》,即出自李鴻章之手。任安徽巡撫的翁同書是鹹豐皇帝和恭親王的老師,曆任工部、戶部尚書翁心存長子,其弟即大名鼎鼎的翁同龢。這道參折指責翁同書舉措不當、守城不力、棄城而逃,應予嚴懲。以翁家的權勢,要将其扳倒談何容易,是以曾國藩極其重視,要文案房多拟幾份草稿備選。在好幾份草稿中,他選中李鴻章稿。如此重要之折,卻隻區區不到六百字,可謂字字千鈞,句句見血。此折曆數翁同書忠奸不辨、誤用歹人、措置失當、貪生怕死、連失兩城的罪狀,然後指出翁的自相沖突,令其無繼續辯解的任何餘地。此折最後寫道:“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一句“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即将朝廷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本想“瞻顧遷就”從輕發落的“後路”封死,委實老辣。朝廷隻得并不情願地按規定将翁同書判“拟斬監候”,相當于死緩。是以曾國藩稱贊說:“少荃天資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過人處,将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于藍,亦未可知。”

大清裱糊匠李鴻章的詩文對聯故事

兩江總督署

李鴻章的對聯頗有可觀。茲錄幾條。

挽曾國藩聯: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名震九萬裡,内安外攘,曠代難逢天下才。

這上聯姿态有點高。一直桀骜不馴、與曾國藩鬧别扭的左宗棠,在其挽聯裡說“自愧不如元輔”,還用了“晚生左宗棠”幾個字,李大個子竟毫不客氣地說“薪盡火傳”,自己忝為門生之長,那你哥哥李瀚章呢,能不能别那麼誇自己好麼?

大清裱糊匠李鴻章的詩文對聯故事

與兄弟李瀚章及子侄合影

他晚年手書的一幀條幅則發人深省:

享清福不在為官,隻要囊有錢,倉有米,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

祈壽年無須服藥,但願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可為地上神仙。

大清裱糊匠李鴻章的詩文對聯故事

李鴻章故居

到了他那樣年紀、那樣的地位,固然可以這麼說。若是鄉下窮秀才,則有酸葡萄之嫌。而這與李鴻章留給世人的形象似乎略有違和。因為他的漢奸罵名,有這樣一副對聯流傳于世: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

上聯寫李鴻章,李乃安徽合肥人,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相當于宰相;下聯寫翁同龢,翁乃江蘇常熟人,曾任戶部尚書,相當于古時的司農或現在的農業部長。古人用籍貫指代人名,。這副對聯巧妙地用雙關将兩位晚清名臣職務、稱呼與時局狀況嵌入其中,表達了對時政的強烈譏諷意味。

還有這樣一副,充滿禅機,終歸是個文人:

水流花開,得大自在;

風清月朗,是上乘禅。

大清裱糊匠李鴻章的詩文對聯故事

從書法看,沉穩渾厚,纡徐不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