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清裱糊匠李鸿章的诗文对联故事

李鸿章——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骂他汉奸,慈禧认为他是“再造玄黄”之人物,而李本人认为自己是大清——这个风雨飘摇破落房子的裱糊匠。古时的人物,基本上都是万里挑一考进士考出来的。李鸿章虽然不像他的老师曾国藩那样,留下等身著作,但也绝不是草包,也是饱读诗书之辈,我们来看看他的诗文对联。

李鸿章基本资料:(1823—1901年),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大清裱糊匠李鸿章的诗文对联故事

李鸿章彩色像

若按现代的说法,李鸿章是个标准的官二代。他的父亲李文安跟曾国藩是同年进士,这构成他日后几兄弟的政治资源。李文安不贪财,在京城做官,为人正直清廉,李氏兄弟留在老家读书。老大李瀚章也不是泛泛之辈,后来入曾国藩幕,做他的后勤部长,管理粮饷,保举奏高升也一路做到湖广总督。其时,母亲李太夫人在总督府里不用挪窝,那可是何等的荣耀!

不过,与大哥相比,李鸿章天资聪颖,头脑灵活,才思敏捷。8岁时,在父亲开设的家馆中学习。酷夏之时,他和小朋友们在池塘边玩耍,恰巧当地鸿儒周菊也在池塘边洗澡。周先生脱下衣服,挂在旁边的树枝上,口里喃喃道:千年古树为衣架。李鸿章见先生捧水洗身,触景生情,随口应道:万里长江做浴池。周先生见这孩子出口不凡,心里很喜欢,想叫他读书。一打听,原来是好友之孙,便主动上门,想收下这位学生。李文安望子成龙,也有心请名儒教儿子读书。周先生夸奖说,这孩子聪明过人,将来必成大器。于是,李文安把李李瀚章、鸿章两兄弟进来考试,他看到书房的账本,随口出了一上联:年用数百金,支付不易。李鸿章随口对道:花开千万朵,色彩无穷。李瀚章想了好久,始终没对出来。接着,李文安又出一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李瀚章对道:雨洒羊皮一片腥。李文安连连摇头,对是对上了,但意境实在不美。李鸿章则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李文安大喜过望。两相比较,明显后者的意境、格局高过不止一截。不过这故事,比较存疑,因为朱元璋他们父子也有同样的故事。

大清裱糊匠李鸿章的诗文对联故事

与家人合影

李鸿章本名叫章铜。后来,父亲给他改名鸿章,取“鸿图大展,文章经国”之意。李鸿章二十岁(虚岁)的时候,写了一组律诗《二十自述》。其三云:

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

其实虽然二十岁,但实际年龄十九岁,放如今,也就大一大二的样子。诗中想建功立业的欲望,可谓昭然若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中二之风。这时的李文安已中了进士,在京城做官,便写信叫儿子去参加顺天府的乡试。在赴京途中,写下了另一组有名的《入都》。而这以写就是十首。其一曰: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大清裱糊匠李鸿章的诗文对联故事

其他这样的句子还有: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据《清诗汇》载,这十首诗为世所传颂。一个行装寒怆而气宇轩啊的弱冠少年,怀着寻师访友、猎取功名的强烈愿望,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赶赴京师,正是古时皓首穷经、梦想贤达士子的写照。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入都》诗的意气风发,竟得到全部应验。在直隶总督任上二十五年,兼任北洋大臣,创办北洋水师,封一等侯,确也乎笑指泸沟桥畔月了。本诗与其临终前的绝命诗一齐欣赏更配。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大清裱糊匠李鸿章的诗文对联故事

与铁血宰相俾斯麦合影

那个时候,清廷与日本打完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下野。再五年,又与八国联军开战,自是打不过,西太后带着皇帝狼狈西逃,不得已,又把李鸿章从两广总督任上拽回来主持议和。此时,一把米八三的李大个子已是风烛残年,在代表清廷签署《辛丑条约》之后,再次背负着“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的骂名而亡。同样用的八千里外,但后面接的却是从“欲封侯”变成了“吊民残”,格调从笑变成了泪。

李死后,梁启超闻讯,写下一副挽联:

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荡,归辽神鹤竟何之。

政治人物都是复杂的。本联跳出给被挽者盖棺论定的评价,留下太息三声,留与别人去说。

大清裱糊匠李鸿章的诗文对联故事

1896年出访英国时合影

在科举的路途上,李鸿章算得上较为顺利。进京的这一年,中了举人。再后来以年家子身份正式拜曾国藩为师,学习经世之学。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终于挤进清廷体制,这一年,不过二十五岁。

与他的老师曾国藩相比,李鸿章显得圆滑世故,这总让卧榻先生想起大学的学生会主席,有长袖善舞的纵横捭阖功夫。正所谓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语)。李鸿章的文章,无特别称道之处。但写公文厉害,这是他的天赋。

在曾国藩幕,李鸿章帮老师办理行文、批阅公文,起草书牍、奏章。曾国藩最负盛名的参折《参翁同书片》,即出自李鸿章之手。任安徽巡抚的翁同书是咸丰皇帝和恭亲王的老师,历任工部、户部尚书翁心存长子,其弟即大名鼎鼎的翁同龢。这道参折指责翁同书举措不当、守城不力、弃城而逃,应予严惩。以翁家的权势,要将其扳倒谈何容易,所以曾国藩极其重视,要文案房多拟几份草稿备选。在好几份草稿中,他选中李鸿章稿。如此重要之折,却只区区不到六百字,可谓字字千钧,句句见血。此折历数翁同书忠奸不辨、误用歹人、措置失当、贪生怕死、连失两城的罪状,然后指出翁的自相矛盾,令其无继续辩解的任何余地。此折最后写道:“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一句“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即将朝廷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本想“瞻顾迁就”从轻发落的“后路”封死,委实老辣。朝廷只得并不情愿地按规定将翁同书判“拟斩监候”,相当于死缓。所以曾国藩称赞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大清裱糊匠李鸿章的诗文对联故事

两江总督署

李鸿章的对联颇有可观。兹录几条。

挽曾国藩联: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这上联姿态有点高。一直桀骜不驯、与曾国藩闹别扭的左宗棠,在其挽联里说“自愧不如元辅”,还用了“晚生左宗棠”几个字,李大个子竟毫不客气地说“薪尽火传”,自己忝为门生之长,那你哥哥李瀚章呢,能不能别那么夸自己好么?

大清裱糊匠李鸿章的诗文对联故事

与兄弟李瀚章及子侄合影

他晚年手书的一帧条幅则发人深省:

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

大清裱糊匠李鸿章的诗文对联故事

李鸿章故居

到了他那样年纪、那样的地位,固然可以这么说。若是乡下穷秀才,则有酸葡萄之嫌。而这与李鸿章留给世人的形象似乎略有违和。因为他的汉奸骂名,有这样一副对联流传于世: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写李鸿章,李乃安徽合肥人,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下联写翁同龢,翁乃江苏常熟人,曾任户部尚书,相当于古时的司农或现在的农业部长。古人用籍贯指代人名,。这副对联巧妙地用双关将两位晚清名臣职务、称呼与时局状况嵌入其中,表达了对时政的强烈讥讽意味。

还有这样一副,充满禅机,终归是个文人:

水流花开,得大自在;

风清月朗,是上乘禅。

大清裱糊匠李鸿章的诗文对联故事

从书法看,沉稳浑厚,纡徐不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