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再黑我家公瑾了,都從白臉黑成黑臉了!

别再黑我家公瑾了,都從白臉黑成黑臉了!

文:落寞的竹蜻蜓(讀史專欄作者)

作為94年的男生,我想與大多數80、90後男生都是有共鳴,從小喜歡《三國》《水浒》《西遊》,原因很簡單,因為不停地買小浣熊幹脆面和奇多集三國、水浒、西遊的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小浣熊的三國風雲錄系列卡片。

之後,每到暑假,86版《西遊記》、94版《三國演義》等老版央視四大名著是年年都會出現在各大衛視早間時段的必選電視劇。

是以,四大名著中的經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01

對于三國,我們記住的是關羽的忠義、張飛的莽撞、趙雲的英武,甚至連後期的馬谡都因為挨了著名的一刀而深入人心,當然,這其中最特别的還是武侯諸葛亮,那簡直是個神話。

至于其他人,曹操的标簽是奸詐、呂布是三姓家奴、袁紹少謀、夏侯惇就是“一隻眼”之類的,最令我費解和挂懷的就是周瑜周公瑾(以下簡稱“公瑾”)!

提起公瑾,從來想到的都是“既生瑜,何生亮”“三氣周瑜”、“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之類的典故。

甚至是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形象诠釋都會令人産生誤解。

别再黑我家公瑾了,都從白臉黑成黑臉了!
别再黑我家公瑾了,都從白臉黑成黑臉了!

上圖為十八路諸侯時期的袁紹,下圖為赤壁時期的周瑜,都是由洪宇宙老師扮演的,兩個角色在演義中有一個共性——小肚雞腸。

曾記得又一個笑話說:

為什麼周瑜的氣度不比諸葛亮?

因為周瑜的妻子是小喬,是當時所處時代前三甲的美女,諸葛的妻子是黃月英,是當時著名的醜女,天天守着性感尤物的一位男性的承受能力,怎麼能比得上醜女身邊的男人呢?

更有甚者,提到赤壁,就一定是諸葛亮,尤其是電視劇中的诠釋,每每看到此處,都感覺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的勝利大半都是諸葛亮的功勞。

此外,黃蓋的貢獻大于公瑾,阚澤的貢獻大于公瑾,連沒直接參與戰事的趙雲,貢獻都大于公瑾,原因是趙雲恰當的接回了諸葛亮,沒讓公瑾的計策得逞。

好像整場戰争,公瑾就是在群英會之後殺蔡瑁張允這件事上有點獨立自主權,剩下都是諸葛亮的事。

但在我印象當中,公瑾應該是這樣的:

别再黑我家公瑾了,都從白臉黑成黑臉了!

或這樣的:

别再黑我家公瑾了,都從白臉黑成黑臉了!

02

對此,羅貫中難辭其咎。

金庸先生對于羅貫中偏袒蜀漢一事有過這樣的批注,在與日本作家池田大作交談時說道:

羅貫中對蜀漢的偏袒實在是過了分。羅貫中因為是山西太原人,是以特别偏袒他的同鄉山西關公,痛貶曹操,那也罷了,連東吳人物也一并貶低,在我年紀大了之後,常常感到不服,孫堅、孫策、孫權那些人,是我的浙江同鄉富陽人,我甚至想過要寫一部以東吳為主體的《三國演義》,主角自然是周瑜和陸遜。

羅貫中先生對于諸葛亮确實“惡意誇大”了,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充當的是類似于郦食其或毛遂一般的角色,促成孫劉聯盟的功績中有其一份,但最主要的我認為還是公瑾。

我了解羅貫中先生的方式,作為小說家,為了放大某個人物隻有兩種方式:“偷梁換柱”,比如舌戰群儒(公瑾)、草船借箭(孫權)、定下火攻之計(黃蓋),或“無中生有”,比如祭東風。

但羅貫中先生未免太狠了,擡高諸葛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貶低周郎,更何況,《三國志》中的公瑾是個真正的儒雅之将。

并且天妒英才,公瑾逝世時年僅36歲,時公瑾勸解孫權利用曹操赤壁新敗西進入川,與西涼馬超互相呼應,北方可圖,但死在了出征的路上,未能完成夙願。

面對這樣一個英雄,病逝于征途,羅貫中怎麼能狠下心再去貶低呢?

别再黑我家公瑾了,都從白臉黑成黑臉了!

03

事實上,文人、學者、史學家筆下,如《三國志》中的公瑾真的不是這樣的。

蘇轼的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對于公瑾就是絕對的正面評價: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著名傳統相聲《八扇屏》中的名段《小孩子》對周瑜也有所評述:

那吳周瑜七歲學文,九歲習武,一十三歲官拜水軍都督,統領千軍萬馬,執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權,施苦肉,獻連環,祭東風,借雕翎,火燒戰船,使曹操望風鼠竄,險些喪命江南。雖有卧龍、鳳雛之相幫,那周瑜也算小孩子當中之魁首。

當然,相聲不是史實,我也并沒有想像“作為詹密(勒布朗詹姆斯的粉絲),必定科黑(科比布萊恩特的黑粉)”一樣貶低諸葛亮,但我希望通過《三國志》,為“小氣的公瑾”和“諸葛亮的神話”正名,周公瑾之儒雅之将,而諸葛亮是一代賢相,并沒有那麼全能。

别再黑我家公瑾了,都從白臉黑成黑臉了!

04

公瑾之“儒”——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儒展現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養,我認為有内外之分,外在的儒就是“氣質”。

首先,

瑜長壯有姿貌。

簡言之就是雄姿英發,一方面身材高大健壯,另一方面容貌俊美,是标準的美男子。

其次,

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

堂祖父和都任漢朝太尉,父親任洛陽令,可見,公瑾不僅出身官宦世家,更是僅次于袁紹的“四世三公”(袁紹高祖父袁安為章帝時司徒、曾祖父袁敞為安帝時司空、祖父袁湯為桓帝時太尉、其父袁逢為獻帝時司空、其叔父袁隗為獻帝時司徒)一般的家庭,可以說,出生就含着金鑰匙。

綜上,在外在氣質這一塊兒,公瑾肯定是拿捏得穩穩的。

至于内在的儒便是“氣節”,也就是“忠君愛國”。

公瑾去世多年後,同僚們對其是這樣評價的:

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于烏林,走曹仁于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這段稱頌的核心就是“盡節用命”,其中一個“盡”字道出了公瑾的忠君愛國氣節之盛,為将者,攻殺戰守還在其次,忠誠很重要,韓信和英布不比公瑾也歸結于此。

至于曆代主公對于公瑾也是評價頗高,孫策是這樣做的:

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

孫權則有過這樣的評價:

昔胤年少,初無功勞,橫受精兵,爵以侯将,蓋念公瑾以及于胤也。

不僅是公瑾的子嗣周胤享受“烈士子女”待遇,其叔伯兄弟的後代周峻也同樣因公瑾的光輝而飛黃騰達。

瑜兄子峻,亦以瑜元功為偏将軍,領吏士千人。

如此相貌與氣節,當然境遇不凡,任建威中郎将時,公瑾二十四歲,同年,公瑾迎娶小喬,而孫策娶了大喬。

05

公瑾之“雅”——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在我看來,公瑾之“雅”分為兩方面,一方面,

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阙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微醺之後仍能識曲,王蒙先生更是有這樣的評價:

别再黑我家公瑾了,都從白臉黑成黑臉了!

公瑾著有名曲《長河吟》,且其版本頗多,我們選取兩個版本舉例說明:

問人生,歎華年,時不我與華葉衰。舉杯醉,對月吟,愁腸千結寒聲碎。

長河水,奔騰急,壯志難酬空悲切。知音少,灑淚還,斷弦殘曲與誰聽?

一把火照亮了東方戰史,

一生征戰書寫了儒将新篇。

拉着愛妻的手,最後一次撥動生命的餘音。

使名主素服垂淚,令知音千裡奔喪。

白落個氣短狹腸。

問蒼天,誰還我真身周郎。

不論版本如何,都提現了胸懷大志、壯志未酬的一份沉重。

另一方面,就是公瑾的氣度,我更願意稱之為“有雅量”,易中天先生在其《百家講壇之易中天品三國》系列節目中總結到:

《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開朗,氣度寬宏。同時代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劉備說他“器量頗大”,蔣幹說他“雅量高緻”。

我想,蘇東坡先生的一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寫出了亂世風雲之中想公瑾這樣的高雅,其中一個“雪”字更将公瑾的内心世界展現得淋漓盡緻,

心中飛雪,所指為,不僅要雪月風花、大肚能容,更要壯志未酬、胸懷天下。

别再黑我家公瑾了,都從白臉黑成黑臉了!

06

公瑾之“将”——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魯肅曾讨論說,為将者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

平庸之将所重者,乃兵力多寡,勇猛如何,此類武将如呂布、袁紹者比比皆是,不足挂齒。

簡言之,就是武力值很高,或兵力很多,就能赢,反之,隻有輸的份兒。

第二重:

高明之統帥不僅要知已知彼,善用兵将,還要知天時,明地利,懂人生,料事如神熟讀兵法,統帥萬軍,遊戲自如,此等大将如孫、吳、管、樂,今之曹孟德、周公謹也。如此仍未明将帥之道也。

天時地利人和都要懂,但主要是運用“人術”,也就是了解人,針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兵法。

第三重:

不可見之兵者,日月星辰,風雲水火,山川之靈氣,如此萬物萬象,均可以為兵。

如此隻需谙熟于胸,融彙于心,運用得當,便可勝于百萬雄兵。

能夠熟練運用“不可見之兵”,以“天文”、“地理”抵百萬雄兵。

最後總結:

為将者,不通天文,不懂地理,不曉陰陽,不知奇門遁甲及陣圖兵勢乃庸才也。

那麼,我們來看看公瑾對于三才的運用,最好的證明就是《三國志》中的赤壁之戰。

《三國演義》中對于赤壁主戰場的戰事順序如下:

1、舌戰群儒,力排衆議,試探東吳方面軍的意見分歧;(諸葛亮)

2、智激周瑜,與公瑾共同定下火攻之計,孫權決計;(諸葛亮)

3、群英會蔣幹盜書,殺蔡瑁張允,真正打擊了曹操水軍,使其水軍無帥;(公瑾)

4、三江口曹操折兵,使曹操明白北軍水面上的巨大劣勢,不敢輕易過江;(公瑾)

5、草船借箭;(諸葛亮)

6、苦肉計,周瑜打黃蓋,阚澤下詐降書;(公瑾、黃蓋、阚澤)

7、龐統獻連環;(龐統)

8、祭東風;(諸葛亮)

9、火燒連營(吳軍)

到此,赤壁之戰主戰場的戰事結束,剩下的就是華容道了,與主戰場無關。

大多數都是諸葛亮之所為,但據《三國志》記載,隻有孫權決計與諸葛亮有點關系,但事實上,公瑾才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人。

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衆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将士聞之皆恐。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鹹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将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衆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對于聲勢浩大的曹軍,東吳方面普遍的意見是主降,曹軍兵多且又剛剛收複了水軍、吳軍又已無險可守,看似投降确實是不二法門。

但公瑾卻反駁道:

瑜曰:不然。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将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将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内憂,能曠日持久,來争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争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軍擒操,宜在今日。

這兩段對話非常像舌戰群儒,公瑾所答更是鞭辟入裡,且盡顯其對于天、地、人三才的了如指掌,

鑒于公瑾的分析,曹軍的南下并非是在沒有後顧之憂的前提下進行的,西北還有馬超、韓遂,且曹軍以馬、步二軍為主,不習水戰,與吳軍交戰必然吃虧。此兩點為人和。

曹軍南下于冬天,天氣嚴寒,馬無料,此為天時。

曹軍長途跋涉,水土不服,必然生疾,此為地利。

赤壁中的其他功績大都源于東吳方面,要不就是無中生有,舌戰群儒、力排衆議是公瑾幹的,令孫權決計是公瑾和諸葛一起幹的,火攻是黃蓋的建議,蔣幹沒有盜書,草船借箭是孫權所為,隻有一艘船,且那時赤壁之戰打完了等等等等,

事實上,如果你翻看《三國志》,赤壁之戰并沒有那麼所主要人物左右事件走向,所記錄的戰事非常一氣呵成。

别再黑我家公瑾了,都從白臉黑成黑臉了!

07

諸葛亮是一代賢相,不是戰神

對于諸葛亮,《三國志》中的大多數記載是這樣的: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政事無巨細,鹹決于亮。

諸葛亮一直在後方,真正在軍事上有所作為的,是劉備死後對曹魏的北伐。然而《三國志》對其用兵的評價是:

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欤!

至于司馬德操之言,更是無稽之談。

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

諸葛亮倒更像鎮國家、撫百姓、不絕糧道之蕭何,《三國志》中也有類似記載: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是以,在用兵上,諸葛亮的成績也許隻是“及格”,但在政治上,他是國之良相。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實體其本,循名責實,虛僞不齒;終于邦域之内,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08

說了這麼多,我并沒有想貶低誰。

俗話說:曆史沒有真相。

這話千真萬确,任何記述都會經過人為的二次加工,有所出入非常正常。

鑒于此,我認為某段曆史真實與否并不重要。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可以幫人學習前車之鑒而不重蹈覆轍。

是以,對于曆史,甚至是某段故事,“偏聽則暗,兼聽則明”才是最有效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