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JCV 亞洲之夜,機器之心與CV領域頂級期刊首位華人主編湯曉鷗聊了聊

今年,就在夏威夷!

IJCV 亞洲之夜,機器之心與CV領域頂級期刊首位華人主編湯曉鷗聊了聊

CVPR(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别會議)是計算機視覺領域的三大頂級會議之一,它的舉辦讓七月的火奴魯魯更加熱情似火。

據大會第一天官方宣布的統計資料,CVPR 2017 已經收到 2620 份有效送出論文、783 份接受論文、215 份長和短口頭報告、3 個并行議程,得到來自 127 位贊助商 85.9 萬美元的贊助資金,大約 5000 位參會者參加會議。

經過一整天密集的學術讨論之後,學者們不得不再次進行艱難抉擇:今晚該去哪場宴會?大會期間,包括谷歌、Facebook、英特爾在内的許多高科技公司都因為各自不同的目的舉辦招待會。其中一些是為了招聘人才,另一些則是為了得到合作夥伴的認可。

其中有一個極為獨特的活動——IJCV Asia Night,這一活動的兩大關鍵詞是「IJCV」和「亞洲」。

IJCV 亞洲之夜,機器之心與CV領域頂級期刊首位華人主編湯曉鷗聊了聊

IJCV 首位華人主編湯曉鷗教授主持 IJCV Asia Night

計算機視覺研究:三大頂級會議、兩大頂級期刊和一個 arXiv 平台——該去哪裡發表論文?

衆所周知,計算機科學領域有三大頂級會議(CVPR、ICCV、ECCV)和兩大頂級期刊(IJCV 和 TPAMI)。

CVPR 的舉辦地點在美國,ECCV 在歐盟内輪轉,ICCV 則在歐洲、北美和亞洲輪流舉辦。不同于 CVPR 每年都會舉辦,ICCV 和 ECCV 兩年一度,正好交替錯開。

兩大期刊中,國際計算機視覺期刊(IJCV)由 Springer 出版,而 TPAMI 則來自 IEEE。這兩大期刊的影響因子都已經超過了 8,大多數工程學科期刊的影響因子通常在 1 或 2 左右。

為了更好地了解計算機視覺研究的發表情況,我們在 CVPR 2017 大會期間與 Springer 計算機科學編輯總監 Jennifer Evans、香港中文大學資訊工程系主任湯曉鷗教授聊了聊。

湯曉鷗(Xiao'ou Tang)教授曾擔任 ICCV 2009 的議程主席(Program Chair),也将于 2019 年擔任 ICCV 的大會主席(General Chair)。目前湯曉鷗教授在 IJCV 擔任主編,也是該期刊的首位華人主編。

湯教授表示:「計算機科學領域不同于其它大多數科學學科。在其它領域,期刊通常用來發表研究成果,而大會則主要是以交流為目的。但是,由于計算機科學領域的飛速發展,會議也變成了另一個發表成果的重要管道。」

據湯教授介紹,計算機視覺期刊的評議過程更為嚴格,也是以會花費更長的時間,而會議能讓作者們更快地發表自己觀點。「但期刊發表更為穩健可靠」,Jennifer 補充道。

通常會議發表的論文最多隻能有 8 頁,而期刊可以接收更長的論文。湯教授說:「這一領域的許多綜合研究論文可能會有 20 頁左右。」期刊讓研究者可以更加詳細地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可以先在會議上發表一個「簡短」版本,然後在研究更加成熟以後将擴充版送出給 IJCV。

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成果發表上,數字化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領域。「過去,大多數大學圖書館會訂閱期刊,而我們必須參加會議才能及時接觸到在會議上發表的論文。現在讀者可以提前線上擷取被接受的會議論文。arXiv 也成為一個分享研究的重要平台。」湯教授表示,「這三個管道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作為 IJCV 的現任主編,湯教授耐心地解釋了他的職責。

首先主編會檢視論文并将其配置設定給在這一研究領域經驗豐富的副編輯,然後副編輯會邀請至少 3 位評議者來審閱這篇文章并給出是否錄取建議。在考慮了這些評議者的意見之後,副編輯會決定是否請送出論文的作者進行修改。Jennifer 說:「修改是常事,有時候修改過程要進行好幾輪。」最後,副編輯會向主編推薦接收或拒絕此論文。主編根據副編輯的推薦、評議者的意見,做出最後的決策。

主編的另一個重要職責是任命編委會的副編輯。保持高品質的副編輯團隊是撐起期刊品質的關鍵。在計算機視覺領域,成為 IJCV 和 TPAMI 編委會的成員要有極高的聲望。目前編委會中亞洲成員的數量占比,相比于亞洲研究員在這個領域中的比例,要小得多。

過去三年裡,IJCV 有 1300 多位評議者,其中 50% 至少評議過兩篇 IJCV 論文。Jennifer 強調了期刊主編的重要性:「主編必須謹慎選擇,隻有在領域内備受尊敬的研究者才能做這樣的決定。」

作為 2009 年 ICCV 的議程主席,湯教授認為會議的雙盲機制(double blind review mechanism)是會議論文發表保持公平公正的關鍵。

與傳統的期刊和會議管道不同,新興的數字平台 arXiv 控制力度最小,同時也最有活力。通過 arXiv,有價值的工作可輕松擷取和引用。也是以,arXiv 變得極為流行,每天有超過 20 篇論文在該平台發表。但是這也帶來了過濾的問題——有價值的成果可能會被埋沒。湯教授談到了他所觀察到的現象:「如果不太知名的研究者隻在 arXiv 上釋出論文,即使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該論文也很難獲得很多引用。」

IJCV 亞洲之夜,機器之心與CV領域頂級期刊首位華人主編湯曉鷗聊了聊

IJCV 主編湯曉鷗教授,Springer 出版總監 Jennifer Evans

亞洲青年研究者的崛起:回望過去,展望未來

Kyoung Mu Lee 教授是 ICCV 2019 的大會主席,同時現任 TPAMI 的副總編,CVIU 的領域編輯,SPL、MVA 和 IPSJ 的副編輯。IJCV 宴會期間,Kyoung Mu Lee 發表的主題演講談到了人工智能在南韓的爆發,不僅有衆多創業公司興起,也有很多傳統公司轉向了人工智能技術領域。與此同時,包括 KCVS 和 KCCV 在内的學術活動也正在快速發展。

在 MIT 拿到博士學位之後,林達華教授回到中國并加入了香港中文大學。談及中國政府 7 月份最新釋出的人工智能規劃,林教授表示,有了政府在資金、資料、人才與知識産權上的支援,中國的人工智能研究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谷歌雲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斯坦福視覺實驗室主任李飛飛也在本次宴會上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講。在演講中,李飛飛教授提到了世界上正在發生的兩大趨勢:一是由智能機器引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二是随着亞洲崛起而帶來的一次地緣政治新洗牌。她提到,CVPR 2017 論文中大約一半的第一作者都是亞裔人士。

但這就意味着亞裔已經接管了這一研究領域嗎?

湯教授給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比喻:「如果你把做研究項目看作是做電影,那麼前面的學生就像是演員,後面的教授或導師是制片人、導演。亞洲高品質的制片人和導演還是隻占少數,談論接管這一領域為時尚早。」

要取得研究事業的發展,亞裔還面臨着一些文化方面的難題。

吳郢(Ying Wu)教授憑借其「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對視覺運動分析和視覺模式發現的基礎性貢獻」成為 IEEE Fellow。在 CVPR 2017 期間的這場 IJCV 活動中,吳郢教授讨論了西方人對亞洲研究者的「姓名失明(name-blindness)」問題。

亞洲人的名字姓在前,西方名字姓在後,依照西方的習慣,在論文引用中很難準确識别亞洲作者名字,因為許多亞洲作者有同樣的姓,例如「何」姓就很常見。是以,在引用中使用作者的全名非常重要。對此,宴會的主持人湯曉鷗教授極其贊同。他開玩笑說,他已經把自己的名字縮寫改為 XO,類似于很羅曼蒂克的 XO 白蘭地,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一些損友堅持認為「XO」是一種中國醬料「XO 醬」。此外,它還代表親親抱抱。

宴會上,除了讓引用亞裔人士的研究論文更加容易這一點,衆多德高望重的學者們在演講中提出,亞裔研究員還可以為這個群體做出更多貢獻。

IJCV 亞洲之夜,機器之心與CV領域頂級期刊首位華人主編湯曉鷗聊了聊

沈向洋在演講中表達了對黃煦濤教授作為前輩、良師的感謝。

很多學者也對黃煦濤(Thomas Huang)教授和金出武雄(Takeo Kanade)教授表達了自己的特别感謝——他們是偉大的榜樣,也慷慨地幫助着新一代研究者。湯教授也表示上一代研究者的精神激勵着這一代研究者,他希望新一代研究者也能将這種精神繼續傳遞下去。

新一代的亞洲研究員還應該考慮什麼?

李飛飛教授在她的演講中引用了她最喜歡的哲學家香農·沃倫(Shannon Vallor)的話:「機器是沒有獨立的價值觀的,機器的價值觀就是人類的價值觀。」

随後,她向所有人提出了一個開放問題:「人工智能将會改變世界,你如何改變人工智能?」

IJCV 亞洲之夜主題演講總結

本次亞洲之夜的主題之一是「龍蝦」,湯曉鷗教授以一個關于龍蝦的玩笑作為晚宴開場,他回憶說,當年在麻省理工讀博士學位時龍蝦是物美價廉的食物,然而在今天的北京,即便是小龍蝦也貴比當年的波士頓龍蝦,是以決定請嘉賓們在夏威夷享受龍蝦大餐,希望能把機票錢省回來,一個段子引燃了全場歡樂的氛圍。

随後,湯教授介紹了将進行開場緻辭的沈向洋博士,沈向洋博士是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人工智能與全球研發負責人,也是 IEEE、ACM 成員,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沈向洋博士曾在前一天的 CVPR 大會主題演講後的 QA 環節被問及為什麼一些優秀的學者從 MSR 跳槽去其他機構,湯曉鷗教授再次以幽默的答案回複了這一問題:因為 MSR 培養了整整一代優秀的學者,是以人才隻能單方面向其他機構流動。

沈向洋博士

IJCV 亞洲之夜,機器之心與CV領域頂級期刊首位華人主編湯曉鷗聊了聊

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人工智能與全球研發負責人發表演講

沈向洋博士在演講中回顧了他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時光,并且提到了他的許多同僚。2005 年,沈向洋成為 MSRA 的負責人之後,湯曉鷗教授從他手中接管了計算機視覺組。許多目前亞洲頂級研究員都是出自該組。沈向洋也表達了他對黃煦濤的感謝與尊敬。

之後,沈向洋博士表達了他對新一代研究員的期許:向前輩看齊!當代研究員努力工作,下一代也會學習、尊敬他們。如此,這個群體就能持續發展、繁榮。微軟亞洲研究員的科研人員和畢業生是這一領域的傳奇,他們很多人對這一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并且引領學術潮流。許多參與到計算機視覺研究中的亞洲人已經變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ICCV 是 1990 年才傳播到亞洲的,第一次舉辦是在日本,并且将于 2019 年在南韓舉行。2005 年,ICCV 由沈向洋博士和其他學者帶到了中國。亞裔科學家參與 CVPR 的傳統可回溯到 1983 年,當時金出武雄是 CVPR 的創始大會主席。如今,大量的中國公司都跳進了 AI 這一領域。對于計算機視覺來說,現在就是最好的時代了。正如人們所見,參會者的數量每年都在直線上升。

沈向洋博士說他很喜歡「享受做計算機視覺的樂趣,并且永遠保持年輕」這句話。他鼓勵年輕人要加緊步伐,成為成功的科研人員,并且幫助我們的下一代繼續進行研究與學習。他呼籲大家互相團結,因為團結會使我們更強大。

池内克史教授

IJCV 亞洲之夜,機器之心與CV領域頂級期刊首位華人主編湯曉鷗聊了聊

IJCV 前主編池内克史教授在 IJCV 宴會中演講

池内克史(Katsushi Ikeuchi)教授是 IJCV 的前主編,他也是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的首席研究員、東京大學 Emeritus 教授。

在演講中,池内克史教授談到了 IJCV 的現狀,它的影響因子已經達到了 8.22,這在工程領域是非常高的。IJCV 從論文送出到第一次決定是否接收平均需要 89 天,從接收到線上發表需要 23 天。此外,亞裔研究者在送出論文和下載下傳論文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大約占到了 50%。

另外,IJCV 也在亞裔社群發揮着關鍵性作用,池内克史教授鼓勵大家通過亞裔社群支援 IJCV,當然也包括每兩年舉辦一次的 ACCV。他也提議開發增強智能(Augmented Intelligence),而不隻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金出武雄教授

IJCV 亞洲之夜,機器之心與CV領域頂級期刊首位華人主編湯曉鷗聊了聊

金出武雄教授在 IJCV 亞洲之夜中演講

金出武雄教授是卡内基梅隆大學機器人和計算機科學研究所教授,該校最高榮譽 U.A. and Helen Whitaker University Professor 得主。他是計算機視覺領域的世界權威,IJCV 創始主編、CVPR 的創始主席。

金出武雄教授對計算機視覺領域衆多先輩表示感謝,如傅京孫(King Sun Fu)教授、黃煦濤教授等。在模式識别和圖像處理之前,圖像了解是計算機視覺領域的主流。那時,他就與其他德高望重的學者一道創辦了 CVPR 和 IJCV。演講中,金出武雄教授回顧了 IJCV 如何成為計算機視覺領域頂級刊物,他們邀請最好的會議論文,設定非常嚴格的标準。最後,他号召更多有才能的研究者加入計算機領域。

Rama Chellapa 教授

IJCV 亞洲之夜,機器之心與CV領域頂級期刊首位華人主編湯曉鷗聊了聊

CVPR 2017 大會主席 Chellapa 教授在 IJCV 宴會中演講

Chellapa 教授是 TPAMI 前主編、CVPR 2017 大會主席,馬裡蘭大學計算機科學系 Affiliate 教授和電氣工程系教授。

他在演講中特别稱贊了他的老師、導師和啟發者。和其他研究者一樣,這樣一位成功的學者也得到了計算機視覺界的幫助。Chellapa 教授對許多世界級的大師表達了感謝,如 R.L. Kashyap 教授、Azriel Rosenfield 教授、傅京孫教授、黃煦濤教授和金出武雄(Takeo Kanade)教授。

Kyoung Mu Lee 教授

IJCV 亞洲之夜,機器之心與CV領域頂級期刊首位華人主編湯曉鷗聊了聊

Kyoung Mu Lee 教授,ICCV 2019 大會主席,在 IJCV 宴會中演講

Kyoung Mu Lee 教授是 ICCV 2019 的大會主席,目前擔任 TPAMI 的副總編、CVIU 的區域編輯,SPL、MVA 和 IPSJ 的副編輯。在演講中,他談到了人工智能在南韓的爆發,大量創業公司興起,許多傳統公司轉向人工智能技術。與此同時,包括 KCVS 和 KCCV 在内的學術活動也正在快速發展。此外,ACM Multimedia 2018 将在 2018 年 10 月 26-28 日在南韓首爾舉辦,他是會議組織團隊的主席。當談到他在 TPAMI 中扮演的角色時,他提到 IJCV 和 TPAMI 的影響因子都超過了 8,而 TPAMI 的影響因子一直都很高,從 2015 年的 6.77 增長至今。

李飛飛教授

IJCV 亞洲之夜,機器之心與CV領域頂級期刊首位華人主編湯曉鷗聊了聊

李飛飛教授在 IJCV 宴會中演講

李飛飛教授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副教授。她也是谷歌雲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部門的首席科學家,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和斯坦福視覺實驗室的主任。

現在是人工智能的曆史性時期,也是人類的曆史性時期。對于 CV 科研人員來說,李飛飛教授是計算機視覺界最著名的亞裔研究員之一。盡管李飛飛教授已經做了大量有影響力的工作,比如 ImageNet 和視覺識别挑戰賽,她仍然謙遜地表示,自己不過是一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普通科研人員。她表示很多亞裔背景的人對她的職業生涯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并且分享了當她還是一名年輕的教授時,她的同僚和朋友在一些特别時刻給予她的支援:她的「學術教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 Jitendra Malik、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的 Song-Chun Zhu 教授、微軟的沈向洋博士、普林斯頓大學的 Kai Li 教授。她還感謝了她的兩名學生:決定全力支援 ImageNet 項目的 Jia Deng,和既是學生也是現在谷歌同僚的李佳。她們的合作和友誼影響了她的日常工作方式。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李飛飛引用《蜘蛛俠》裡的台詞來诠釋這一代研究人員能力與責任的關系。當今世界有兩大主題:

  1. 我們正在經曆由智能機器和快速發展的網絡社群引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2. 地緣政治洗牌,或者說「亞洲崛起」。許多科技公司的 CEO、CVPR 論文作者是亞洲人,更重要的是,中國是第一個意識到 AI 力量,并釋出人工智能白皮書的國家。

但是,這也是一個對人類充滿挑戰的時代。拿聊天機器人來說:它們可以幫助偏遠地區的人們擷取醫療和教育機會,也可以成為網絡暴力和虛假資訊的來源。另一個例子是自動駕駛汽車。它們或許可以使我們免于交通事故,保護環境,但是我們還應該想到自動駕駛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技術巨頭和創業公司正在追求 AI 的力量,但是這有助于建構更好的生活嗎?AI 會使有錢有權的人擁有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權利,使世界變得更加兩極化嗎?曆史已經證明人類與生俱來的創新欲望也會帶來災難。

在演講最後,李飛飛引用了她最喜歡的當代哲學家香農·沃倫(Shannon Vallor)的一句話:「機器是沒有獨立的價值觀的,機器的價值觀就是人類的價值觀。」然後,李飛飛留下了一個開放性問題:「AI 将改變世界。你将如何改變 AI?」

張正友博士

IJCV 亞洲之夜,機器之心與CV領域頂級期刊首位華人主編湯曉鷗聊了聊

張正友博士在 IJCV 宴會中演講

張正友(Zhengyou Zhang)博士是 CVPR 2017 大會主席,IEEE Fellow、ACM Fellow,現任微軟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員、研究經理。

和其他演講者一樣,張博士首先真摯地感謝了他的指導教授和導師。他的第一篇計算機視覺論文在 1989 年被第二屆 ICCV 接收。那時候,他感覺論文寫得很糟糕,但那時候的審查更加寬容。然後,他嘗試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并出版了自己的書。

他給年輕人的建議是:保持冷靜,保持專注,把時間花在有意義的工作上。他自己的生産周期是兩年一篇論文。他鼓勵年輕人不要心急,如果要成大事,做出有影響力的成果,就必須專注。一旦工作達到了一定水準,其他人就能從中受益。

吳郢教授

IJCV 亞洲之夜,機器之心與CV領域頂級期刊首位華人主編湯曉鷗聊了聊

CVPR 2017 議程主席吳郢教授

吳郢教授是 CVPR 2017 的議程主席,目前任教于美國西北大學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

吳郢教授憑借其「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對視覺運動分析和視覺模式發現的基礎性貢獻」而成為了 IEEE Fellow。但這樣一位備受尊敬的研究者卻将自己看作是社群(尤其是亞裔社群)的服務者。我們知道,參會者的數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而且亞裔先驅和領袖正在這一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亞裔研究員仍然面臨難題。例如,亞洲人姓在前,而西方語言姓在後。這導緻在引用中難以準确識别名字。許多不同的作者有着同樣的姓。例如,「何」姓就很常見,是以在引用中使用作者的全名非常重要。

Yanxi Liu 教授

IJCV 亞洲之夜,機器之心與CV領域頂級期刊首位華人主編湯曉鷗聊了聊

CVPR 2017 的議程主席 Yanxi Liu 教授

Liu 教授是 CVPR 2017 的議程主席,也是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工程和電子工程系教授。

Liu 教授發表了一個關于模式(pattern)的演講。首先,她談到很多定義模式的方法,比如運動、紋理和對稱性。模式的基本屬性是不斷反複出現。我們可以通過無監督搜尋、檢測循環模式、尋找語義含義或聚類子空間來尋找模式。

在演講中,她向我們展示了一段河鲀創造驚人的完美圓圈的視訊。模式存在于任何地方,不隻是人類社會。

IJCV 亞洲之夜,機器之心與CV領域頂級期刊首位華人主編湯曉鷗聊了聊

機器之心英文網站文章連結:

https://syncedreview.com/2017/07/31/one-night-at-cvpr-2017-exploring-ijcv-and-the-asia-research-force/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