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DappReview 創始人:淺談我所了解的 NFT 與 Metaverse

原文标題:《淺談我所了解的 NFT 和 Metaverse》

撰文:Vincent,DappReview 創始人

差不多三年前,寫過一篇文章《

淺談你們根本不懂的區塊鍊遊戲

》,把站在那個時間點能想到的一些腦洞和思路,盡可能的梳理出來。當時談到了很多的遊戲+區塊鍊的場景,包括遊戲道具歸使用者所有,稀缺性,道具跨遊戲的使用,經濟機制的激勵,項目方與玩家之間的治理,Creator 的激勵等,與今天我們看到在四處大談特談的 NFT 特性如出一轍。文中曾提到如果 Minecraft 是個區塊鍊遊戲,國家建築師團隊的作品可以以 NFT 遊戲資産的方式發行交易該多好,最近看到由元宇宙資本投資的國家建築師即将發行 NFT 資産的新聞,感覺恍如隔世,仿佛夢回三年前,當時設想的正在逐漸的實作。

作為一個老韭菜,從 2017 年到 2021 年經曆了一輪牛熊轉換的洗禮,認知多少進行了一些疊代,這篇文章其實就是三年前那篇文章的 2.0 版本。一方面,對于 3 年前粗淺的觀點做一些更新和補充,另一方面,試圖在對下一個周期做出一些自己的判斷。

DappReview 創始人:淺談我所了解的 NFT 與 Metaverse

注:本文非常主觀,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做為任何投資建議

下面先抛出一些個人觀點

  • NFT 不是一個應用層的賽道,而是一個協定層的元件,現在的階段還在從 0 到 1
  • NFT 現在需要的是載體和場景,而不是不停的印新資産。大部分項目沒有想清楚為什麼要做成 NFT 形式的資産。
  • 以太坊是一個沒有炫酷前端的 Metaverse,沒有區塊鍊作為底層資料和資訊層的 metaverse 是中心化的 metaverse,想象空間很低。
  • 互通性是 NFT 和 Metaverse 最無敵的特性,沒有之一。
  • 未來 App 不需要單獨的登陸邏輯,一個位址 / 使用者的虛拟資産跨 App 是互通的。

NFT 本身是一個技術名詞,泛指鍊上的非同質化代币,作為一類代币标準,它可以适用于各種垂直類的應用,藝術品也好,遊戲道具也好,憑證也好,從這個角度來說,NFT 并非是一個垂直類的應用層賽道,比如你開發一個區塊鍊遊戲,使用 NFT 作為遊戲道具,那麼遊戲才是核心,NFT 隻是工具。再比如雖然UniswapV3 的 LP token 使用的是 NFT 形式,但 Uniswap 還是一個 DeFi 應用。

本質上,NFT 是一個位于應用層和區塊鍊基礎設施層之間的協定層或中間件。一個項目方說我做了一個 NFT 項目,其實就跟一個網際網路創業者說「我做了一個網際網路應用」一樣沒有太多資訊含量。以上論斷雖然聽起來有些吹毛求疵,但我想用這種比較極端的方式來強調,發行 NFT 的項目更應該注重的是其載體本身,也就是到底是在什麼場景下解決的什麼問題,NFT 隻是技術手段,不是目的,否則就是本末倒置,為了 NFT 而 NFT 毫無意義。

此時此刻,無論圈内圈外,我們依舊廣泛使用 NFT 這個名詞來泛指一系列使用 ERC721/ERC1155 等協定(或其他鍊上類似的協定)所創造的鍊上資産以及相關的項目,這說明我們依舊在早期,離大規模應用甚至基本的 PMF 還沒有完成。一道常見的程式員面試題:通過浏覽器通路一個網站需要哪幾個協定?對于普通使用者來說,這問題答案是啥完全不重要,使用者隻關心他通路的網站内容和通路的體驗好不好。在 NFT 作為虛拟資産的基礎協定被大規模使用之後,普通使用者不需要知道 NFT 是什麼玩意,隻需要關心我有哪些資産,它們能幹啥,在哪用。至于 NFT 形式的資産所帶來的一些特性,如擁有權,稀缺性,互通性,可組合性等等,普通使用者到時候會覺得理所當然,不必去深究是什麼技術實作了這件事情。

NFT 的基礎設施非常早期,可以使用的協定并不多,ERC721,ERC1155 以及他們的一些魔改版本,隻能滿足非常基本的需求,靜态的圖檔和視訊用一用沒什麼問題,但凡要對一個資産進行一些稍微複雜一點的玩法組合,現有協定無法直接使用,比如可互動可程式設計的 NFT 形式,Async.art 隻是簡單的魔改了一下,并沒有抽象出一套更通用的新協定,如果其他人想做一些不一樣的可互動型 NFT 資産,還是要自己造輪子。在 NFT 的基礎協定層,個人認為還有非常多的創業和投資機會。

之前在與 Mable 女神的「伍拾壹說」播客裡談到:

NFT 價值 = Intrinsic Value (内在價值)+ Utility Value (使用價值) + Premium (溢價)

内在價值是指創造這個 NFT 資産的各類成本,包括時間成本 / 交易成本 / 鑄造成本等等。使用價值是指 NFT 資産在哪些具體的場景下可以被使用進而給擁有人帶來價值,比如一張門票可以去參與某個活動,一件遊戲道具可以在遊戲中使用。溢價則包括很多元素,由 IP 帶來的溢價,由炒作和低流動性帶來的溢價等等,相對難以準确進行估價和評判。

「内在價值」和「使用價值」是 NFT 類資産的基本面,「溢價」主要展現在二級市場交易,二級市場火熱的時候,溢價自然高的離譜,就像 1-2 個月前的 NFT 資産交易市場,市場稍微回歸理性之後,價格和成交額自然也價值回歸。目前的 NFT 類資産大多數的價值是來自于「溢價」,「内在價值」和「使用價值」相對比較低,甚至為 0,換句話說就是沒什麼基本面,市場一旦冷靜下來,就會加入有價無市的狀态,此刻已經差不多進入這個狀态了。交易額和交易量會大幅降低。

最近有不少人來找我,不論圈内圈外,聊到虛拟資産 NFT 化,非常雞血,18 年也有這樣一波,大多的觀點是:「我把這個 XXX 做成 NFT 資産就牛逼了,因為它去中心化,不可修改,歸使用者所有,又有稀有性」。這樣的觀點不全對也不全錯,需要明白的是,NFT 不是萬靈藥,把中心化虛拟資産做成了 NFT 形式就天然高人一等了?這個問題歸根結底是要弄明白到底 NFT 和區塊鍊賦予了虛拟資産什麼價值?

用另外一個次元的價值拆分一下,NFT 資産的價值 = 虛拟資産 + 智能合約帶來的權利保障 + 區塊鍊帶來的經濟激勵機制 + 區塊鍊帶來的互通性

我們所談論的 NFT 資産使用者所有權,可證明的稀有度,不可修改等等這些屬性,都是由智能合約進行限制的,與中心化的差別在于,智能合約就像一個法律檔案公開的告訴使用者,這些屬性是怎麼設計的,規則是如何的,以及在什麼樣子的限度下可以調整還是不能調整,在執行過程中會按照智能合約的規則規規矩矩的運作。中心化的産品裡面,這些規則可以不透明,也可以公開但是實際怎麼執行使用者也并不知道。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NFT 資産并不是一定不可修改,還有稀有性,這些屬性智能合約的開發者完全可以在合約裡面約定好可以修改,cryptovoxel 還不是經常增發新的地塊?GodsUnchained 每隔一段時間還不是新印出來一批卡牌賣的很開心?隻能說智能合約提供了一個更加開發透明的機制把資訊傳達給使用者,從完全的黑箱子,變成了一個模糊的玻璃箱子,模糊的程度開發者可以定義。

區塊鍊帶來的經濟激勵機制,分成原生的經濟體系和衍生的經濟體系,原生是指在這個應用内定義一套完整經濟模型,通過某種使用者參與行為擷取激勵,可以是 Play to earn,stake to earn 等等,根據應用的具體場景設計出 token 的分發和激勵方式。衍生的經濟體系則是利用的互通性,使得 NFT 資産不止在這個應用内産生價值,還能在其他的應用中擷取激勵。

區塊鍊帶來的互通性,或者也可以稱之為可組合性,是我認為最神奇且想象空間最大的價值。所謂互通性,可以了解為,區塊鍊上的代币資産 /NFT 資産 / 使用者的位址 / 智能合約等等,在這條鍊上可以原生的被任何一個應用所引用。在 DeFi 的世界裡,這一個特性已經被發揮的淋漓盡緻,而在 NFT 相關的項目裡面,還隻是剛剛開始,現在我們可以在各個 NFT 交易平台 / 錢包裡面浏覽和交易不同 NFT 的資産,但這些 NFT 資産之間并沒有有效的互相組合創造更大的價值。根本問題在于,NFT 類資産需要載體和場景,目前絕大多數(90% 以上)隻有兩個應用場景:展示 和 交易,或者隻在自身産品的一個場景下有一定的使用邏輯。因為缺少載體,是以 NFT 類資産的「使用價值」(基本面)很低。

有非常多的項目在探索 NFT 類資産的金融屬性和衍生品,比如 NFT 分片化交易,NFT 抵押借貸等等,我認為這些方向是有長期價值的,但可能時間上有點早了,在底層資産本身的基本面價值不牢固的前提下,金融工具可能隻是空中樓閣。

什麼是載體和場景,通俗的說就是我擁有的這些 NFT 資産能不能在各種應用裡面能派上用場。比如,一個 CryptoPunks,為什麼不能在各種遊戲類社交類 dapp 裡面作為頭像,來證明我是一個「尊貴」的 punks 持有者。再随便拍腦門想想一些場景,能不能做一個 NFT 大亂鬥?讓 punks 和加密貓來 pk,把頭部的 NFT 類資産全都帶進來一起玩。

在實操層面,縱然有很多需要操作的細節要進行處理,比如不同風格的 NFT 如何能出現在一個遊戲裡且沒有違和感,怎麼給不同類别的 NFT 賦予一些額外的數值邏輯等等。但重點是利用互通性,不僅可以盤活現有的核心高價值 NFT 資産的使用價值,而且能撬動這些 NFT 資産背後的行業 OG 成為你的種子使用者,順利的來完成冷啟動。

就像在 DeFi 世界裡,為什麼新項目挖礦的一池往往會有 UNI/AAVE/SUSHI 等這些 DeFi 代币,往往在錢包裡長期持有這些代币的都是 DeFi 的核心價值使用者,在早期通過流動性挖礦可以精準的把種子使用者拉過來。在現階段,做一個有意思的 NFT 資産載體和場景,遠比去發一套新的資産更有價值,也是利用現有資産去撬動核心使用者的最好時間點。

說到互通性,聊一聊我所了解的 metaverse,最近幾個月這個概念太火了,不過在 Web2.0 的語境下對 metaverse 的定義與 Web3.0 的語境下并不一樣。在 Web2.0 的邏輯下,是一家大公司創造出開發工具,整個 metaverse 的世界架構和規則,在這些規則之下廣大開發者們通過 UGC 的嘗試創造場景和内容,在用流量邏輯擷取 C 端使用者進來營運。對此我不做過多解讀,文章多的是。

我更希望暢想的是 web3.0 語境下的 metaverse,至少可以-

  • 基礎設施層開放,無需許可,開發者不僅能開發場景,還能開發供其他開發者使用的中間件和協定
  • 使用者的資料和資訊不歸屬于任何中心化實體,開發者(任何人)可以自由的分析 / 使用這些資料
  • 多個風格不同 metaverse 可以組成一個更大的 metaverse,使用者的身份 / 資料 / 資産可以原生的跨 metaverse 同步

毫無疑問的,隻有區塊鍊作為底層才可能實作上述的願景。似乎上述對于 metaverse 特性的描述過于抽象,我來腦補 Web3.0 世界裡 metaverse 的一天 ——

我用私鑰簽名登陸了 Dland,先打開我的 DeFi 面闆,有幾個流動性挖礦的項目收了收菜,加載 Uniswap 元件,賣掉幾個項目的币,留下了我看好的項目 token,為了再賺點額外收益,組成 LP 在 Uni V3 裡面提供流動性,作為流動性提供的憑證,我收到了 Uni V3 的 NFT。還别說這 NFT 還挺好看,我打開了《億智牌》卡牌遊戲,果斷把卡背換成 V3 NFT 的樣式。打了兩把遊戲,連勝,終于獲得了第 1000 場勝利的成就勳章,還抽到了兩張傳說卡牌。我把這一枚勳章挂到了個人資料成就頁第一排,數了數,現在我也是有 15 個白金遊戲成就,10 個白金 DeFi 成就的使用者了。前幾天剛剛有 V 社的卡牌遊戲内測版釋出,所有《億智牌》擁有 1000 勝成就勳章的使用者都可以直接參與測試。果然,今天收獲成就的我已經可以直接參與測試了,先組建一個卡組,除了遊戲内的卡牌體系,竟然還有一個外援卡牌池,一套牌中最多可以使用兩張外援卡牌,所有《億智牌》中的傳說級别卡牌都可以在遊戲中使用當作外援。直覺告訴了我,《億智牌》的卡牌要漲價,我立馬打開 Opensea 交易所,發現過去幾天傳說級别卡牌的平均價格已經漲了 30%。——

以上的流水賬包含了幾個關鍵點:

  • 隻進行一次登陸,其他所有的應用不再需要單獨登陸,使用者的身份 / 資料 / 資産全部記錄在區塊鍊的位址上
  • 一個應用産生的資産可以被其他的應用各種複用(資産複用的結果可以是雙赢)
  • 通過鍊上的資料分析和使用者畫像,有針對性的尋找種子使用者

對于沒有使用過去中心化應用的讀者來說,可能覺得上面所說的如同癡人說夢。沒錯,在 Web2.0 的世界裡面這就是在做夢,使用者和資料就是護城河,怎麼可能開放?

在 Web3.0 裡,價值捕獲的邏輯,商業模式,生産關系,組織治理方式都将會重構。過去的一年裡,以上提到的 3 個關鍵點,在 DeFi 的世界中,已經成為了家常面飯。

對于 DeFi 老韭菜來說,每天醒來第一件事是打開 Chrome,登陸 Metamask 登陸,打開若幹個 tab,依次從不同的 DeFi 項目中收菜(claim 一晚上挖出的代币),再去 Uniswap/Sushiswap 賣一賣代币,找一找新的項目,參與參與某些項目的治理等等。整個過程中,你隻需要登陸一次,打開的每一個去中心化應用的網頁全部會自動登入,你在一個應用裡資産發生的改變,在另一個應用中無縫的同步。

4 年前我一直覺得私鑰和助記詞的方式實在是太反人類了,現在我覺得每個應用都需要使用獨立的賬戶體系才是反人類,而且大家對于密碼的要求還不一樣,有的數字+字母就行了,要求高一點的還必須要大小寫+數字+符号。要不是有 1password 存了幾百條賬号密碼記錄,估計我找回密碼的郵件一年要收到成百上千次。一旦習慣這種一個賬戶在 N 個應用中橫着走的體驗,就再也回不去了。

一個使用者在鍊上所做的所有操作,都會以 transaction 的形式記錄在區塊鍊上,任何人都可以很友善的檢視一個位址下所有的曆史操作。這是一個聚合了所有去中心化應用使用者行為的資料庫。就仿佛就像是一個網際網路公司把它的使用者行為日志全部脫敏公開出來一樣。不僅如此,除了能夠檢視資料 / 分析資料,在區塊鍊上你還能直接與這些位址(使用者)産生互動。如今一個新項目釋出代币,給使用者進行空投幾乎已經是标配了,空投的對象往往是根據使用者的曆史行為作為條件進行篩選,找到最符合自己需求的種子使用者。鍊上的資料分析和成就系統,将會是 metaverse 的重要元件,它能勾劃出一個位址的身份,使用者畫像和行為模式。

每一個智能合約是一段代碼邏輯,就像是一塊「樂高積木」,開發者可以通過創造新的「積木」和随意組合已有的「積木」,來蓋一個自己「房子」,也就是一個具體的應用場景。每一塊「積木」,每一個「房子」,都是 metaverse 的組成部分。區塊鍊在最底層承載了資料和資訊的存儲,以及價值的傳遞。是以某種意義上,現在的以太坊和其鍊上應用,已經組成了一個沒有炫酷前端的 metaverse。(似乎所有 evm 相容的公鍊又組成了一個更上層的 metaverse)

最終符合普通使用者體驗的形态也許是:

  • 有若幹個應用載體,有的會像 3A 級遊戲的畫面一樣,像頭号玩家裡的世界一樣;有的會走像素風格;你就能找到滿足你所需風格的世界。
  • 你可以穿梭在任何一個世界裡面,用同一個套賬号位址體系,資産和資料全部共享
  • 不隻是遊戲,金融 / 社交 / 電商任何類型的應用都可以無縫融入這個世界

從今天這個時間點來看,一切已經是不可避免的在向 Web3.0 版的 metaverse 前進,也許是 3 年,也許是 5 年才會進入大規模應用,在這中間也會還會有一個 Web2.0 和 3.0 的一個中間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