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湖廣填四川是怎麼回事?當時的慘烈難以想象!

湖廣填四川曆史上發生過兩次:第一次是在元末明初,這次的背景是宋、金、元三朝互相間不斷地戰亂,移民規模至少在50萬以上;第二次是在明末清初,背景是張獻忠、豪格和吳三桂的相繼入川和屠戮,移民規模超過100萬。這兩次移民的血淚史,可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的,那真是刀光劍影,慘絕人寰。

曆史上湖廣填四川是怎麼回事?當時的慘烈難以想象!

元朝以前,四川的經濟人口概述

四川地區号稱天府之國,是中國曆史上出産最穩定的大糧倉。他同樣也是長江的源頭,是攻略江南的必争之地。南宋時期,漢州綿竹人張浚和大将吳玠,分别守衛和經營川陝之地,将金朝士兵擋在了川外。這其中,吳玠的作用尤為重要,他在和尚原、饒鳳關和仙人關三次戰役中,分别打敗金朝大将金兀術和撒離喝 ,居功至偉!

吳玠去世後,他的弟弟吳璘,繼續守衛四川。當時,南宋的統治能力,實際已經打不到四川,但吳璘仍然恪守本分,訓練士族抵抗入侵,曆史上稱吳璘麾下精兵“為天下之冠”。宋朝乾道元年,吳璘官拜太傅,并獲封新安郡王,成為宋朝的外姓七王之一。

曆史上湖廣填四川是怎麼回事?當時的慘烈難以想象!

吳璘去世後,他的孫子吳曦繼續經營四川,他可不像祖輩一樣那樣忠于國家。宋朝開禧二年12月6日,吳曦叛亂,把四個州送給金朝做禮物,并且向其讨封蜀王。不止于此,吳曦還并且首開削發,左衽之先河,行徑極為可恥。開禧三年,宋朝楊巨源讨伐吳曦,吳曦措手不及,被人沖入自己的寝宮,落得一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此後,四川回到宋朝手中,成為了人口和賦稅重地。據經濟學家梁方仲的《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中顯示,當時四川的人口總數達到了上千萬,賦稅更是達到了南宋的三分之一!

元末明初的“湖廣填四川”

經過短暫的和平之後,四川就迎來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抗蒙戰争。蒙古人殘暴,認為人口太多不利于自己,所到之處大多掀起血腥的屠殺。蒙古大軍曾三次攻入成都,四川人民的生命财産損失十分巨大。後來,蒙古大汗蒙哥在釣魚城下,被弩箭射死,蒙古人對四川軍民更是有了刻骨的仇恨。在他們最終統一中國的過程中,對四川人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屠殺,以至于有了“蜀人受禍慘甚,千百不存一二”的說法。更讓人氣憤的是,還有一些宋朝的兵匪,趁火打劫殘害百姓,四川人民在這種内外的夾擊之下,更加難以生存。正式進入元代之後,四川的人口數量,已經銳減到不足南宋的1/10。

曆史上湖廣填四川是怎麼回事?當時的慘烈難以想象!

人口的急劇銳減,帶來的必然是經濟上的極度倒退!曾經的天府之國,現在已經是“沃野千裡,蕩然無民,秋不得收,春不得種。”。而元代的統治者,除了在四川實行屯田之外,沒有出台任何鼓勵移民、恢複生産的舉措,經濟恢複當然就談不上。據梁方仲《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一書的統計,四川作為一個元朝行省,向中央上交的賦稅,在全國的十個漢民族省區中,位居倒數第三。總比例,更是隻占全國賦稅的0.96%。而且,酒稅數量和商務稅數量,都是倒數第三,醋稅則是倒數第一。對比一下南宋時期的經濟狀況,就可以看到四川經濟倒退的情況之嚴重。

明朝末年,湖廣随州人明玉珍,帶着十幾萬軍隊攻入四川,建立“大夏”政權,自稱隴蜀王。随之而來的,還有大量湖廣地區的無地農民。自此,第一次湖廣填四川的序幕被拉開了。兩年之後,明玉珍被朱元璋所統一。朱元璋在得知四川的具體情況後,立刻制定了大量的恢複性政策,大量的百姓相繼湧入了四川。大約十年的時間裡,四川的人口就從60萬上升到了146萬。遺憾的是,終明朝一朝,四川的人口和經濟規模,都沒能恢複到南宋時期。到了明末清初之時,四川大約還有400萬人口。

曆史上湖廣填四川是怎麼回事?當時的慘烈難以想象!

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

明朝末年,農民軍頭領張獻忠率兵攻入四川,并于1644年建立大西政權。傳說中,張獻忠殘暴異常,以人肉為軍糧,以人血為馬料,留下了一塊“七殺碑”,上面寫着:“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殺殺殺殺殺殺殺”。四川人在他的統治下,損失了将近一半的人口。後來,四川的地主武裝、南明軍隊、以及清朝肅親王豪格的清軍,先後對張獻忠發動進攻。1947年,張獻忠在西充陣亡。但随後的幾十年中,四川仍然戰亂不斷。1673年,清平西王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再次率軍攻入四川。三十多年間,四川地區地主、農民、滿人、漢人互相仇殺,雞犬不留。

戰亂之外,四川人民還遭遇了多次疫病。"大頭瘟"、"馬眼睛"、"馬蹄瘟"流行一時,成了百姓的另一大“殺神”。此外,這些年中還有幾次地震、洪水的天災,同樣讓百姓叫苦連天。接連不斷的折騰,讓四川的人口大量減少到了60萬人。

曆史上湖廣填四川是怎麼回事?當時的慘烈難以想象!

為了盡快解決四川的生産問題,清朝廷分别在順治六年(1649)和順治十四年(1657),頒布了《墾荒令》和《墾荒勸懲則例》。其中,規定了墾荒有功者,可以享受五年不收稅賦的優惠。到了康熙時,又進一步修改墾荒條例,提出了“滋生人口,永不加賦”。東南各省,尤其是湖廣兩省的逃荒者,是以紛至沓來,最終形成了"湖廣填四川"的浪潮。

總結:

“湖廣填四川”的起因雖然讓人心酸,但是它對中國的文化交流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四川地處盆地,曆來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文化遠比中原地區和荊楚地區落後。正是通過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才讓四川的教育程度與中國的其他地區同步。如今,我們聽很多湖南朋友說話,和四川人發音相近,這就是這種文化交流的成果。而新中國的領袖和将帥中,就有鄧小平、朱德、陳毅等一大批四川人。他們的出現,也和“湖廣填四川”有着很大的關系。在痛苦中交流,在交流中孕育,四川的今天來之不易,我們應該格外珍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