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当时的惨烈难以想象!

湖广填四川历史上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元末明初,这次的背景是宋、金、元三朝相互间不断地战乱,移民规模至少在50万以上;第二次是在明末清初,背景是张献忠、豪格和吴三桂的相继入川和屠戮,移民规模超过100万。这两次移民的血泪史,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那真是刀光剑影,惨绝人寰。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当时的惨烈难以想象!

元朝以前,四川的经济人口概述

四川地区号称天府之国,是中国历史上出产最稳定的大粮仓。他同样也是长江的源头,是攻略江南的必争之地。南宋时期,汉州绵竹人张浚和大将吴玠,分别守卫和经营川陕之地,将金朝士兵挡在了川外。这其中,吴玠的作用尤为重要,他在和尚原、饶凤关和仙人关三次战役中,分别打败金朝大将金兀术和撒离喝 ,居功至伟!

吴玠去世后,他的弟弟吴璘,继续守卫四川。当时,南宋的统治能力,实际已经打不到四川,但吴璘仍然恪守本分,训练士族抵抗入侵,历史上称吴璘麾下精兵“为天下之冠”。宋朝乾道元年,吴璘官拜太傅,并获封新安郡王,成为宋朝的外姓七王之一。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当时的惨烈难以想象!

吴璘去世后,他的孙子吴曦继续经营四川,他可不像祖辈一样那样忠于国家。宋朝开禧二年12月6日,吴曦叛乱,把四个州送给金朝做礼物,并且向其讨封蜀王。不止于此,吴曦还并且首开削发,左衽之先河,行径极为可耻。开禧三年,宋朝杨巨源讨伐吴曦,吴曦措手不及,被人冲入自己的寝宫,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此后,四川回到宋朝手中,成为了人口和赋税重地。据经济学家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显示,当时四川的人口总数达到了上千万,赋税更是达到了南宋的三分之一!

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

经过短暂的和平之后,四川就迎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蒙古人残暴,认为人口太多不利于自己,所到之处大多掀起血腥的屠杀。蒙古大军曾三次攻入成都,四川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十分巨大。后来,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下,被弩箭射死,蒙古人对四川军民更是有了刻骨的仇恨。在他们最终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对四川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屠杀,以至于有了“蜀人受祸惨甚,千百不存一二”的说法。更让人气愤的是,还有一些宋朝的兵匪,趁火打劫残害百姓,四川人民在这种内外的夹击之下,更加难以生存。正式进入元代之后,四川的人口数量,已经锐减到不足南宋的1/10。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当时的惨烈难以想象!

人口的急剧锐减,带来的必然是经济上的极度倒退!曾经的天府之国,现在已经是“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秋不得收,春不得种。”。而元代的统治者,除了在四川实行屯田之外,没有出台任何鼓励移民、恢复生产的举措,经济恢复当然就谈不上。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的统计,四川作为一个元朝行省,向中央上交的赋税,在全国的十个汉民族省区中,位居倒数第三。总比例,更是只占全国赋税的0.96%。而且,酒税数量和商务税数量,都是倒数第三,醋税则是倒数第一。对比一下南宋时期的经济状况,就可以看到四川经济倒退的情况之严重。

明朝末年,湖广随州人明玉珍,带着十几万军队攻入四川,建立“大夏”政权,自称陇蜀王。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湖广地区的无地农民。自此,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序幕被拉开了。两年之后,明玉珍被朱元璋所统一。朱元璋在得知四川的具体情况后,立刻制定了大量的恢复性政策,大量的百姓相继涌入了四川。大约十年的时间里,四川的人口就从60万上升到了146万。遗憾的是,终明朝一朝,四川的人口和经济规模,都没能恢复到南宋时期。到了明末清初之时,四川大约还有400万人口。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当时的惨烈难以想象!

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

明朝末年,农民军头领张献忠率兵攻入四川,并于1644年建立大西政权。传说中,张献忠残暴异常,以人肉为军粮,以人血为马料,留下了一块“七杀碑”,上面写着:“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四川人在他的统治下,损失了将近一半的人口。后来,四川的地主武装、南明军队、以及清朝肃亲王豪格的清军,先后对张献忠发动进攻。1947年,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但随后的几十年中,四川仍然战乱不断。1673年,清平西王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再次率军攻入四川。三十多年间,四川地区地主、农民、满人、汉人相互仇杀,鸡犬不留。

战乱之外,四川人民还遭遇了多次疫病。"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流行一时,成了百姓的另一大“杀神”。此外,这些年中还有几次地震、洪水的天灾,同样让百姓叫苦连天。接连不断的折腾,让四川的人口大量减少到了60万人。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当时的惨烈难以想象!

为了尽快解决四川的生产问题,清朝廷分别在顺治六年(1649)和顺治十四年(1657),颁布了《垦荒令》和《垦荒劝惩则例》。其中,规定了垦荒有功者,可以享受五年不收税赋的优惠。到了康熙时,又进一步修改垦荒条例,提出了“滋生人口,永不加赋”。东南各省,尤其是湖广两省的逃荒者,因此纷至沓来,最终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浪潮。

总结:

“湖广填四川”的起因虽然让人心酸,但是它对中国的文化交流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四川地处盆地,历来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文化远比中原地区和荆楚地区落后。正是通过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才让四川的文化程度与中国的其他地区同步。如今,我们听很多湖南朋友说话,和四川人发音相近,这就是这种文化交流的成果。而新中国的领袖和将帅中,就有邓小平、朱德、陈毅等一大批四川人。他们的出现,也和“湖广填四川”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痛苦中交流,在交流中孕育,四川的今天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格外珍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