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48億像素,荷蘭國寶級名畫高清重生!AI兩個月掃描拼合,裂縫筆觸清晰到令人發指

疫情期間,“雲”逛博物館成為了藝術界新風潮。從故宮博物院到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都推出了360度在家看展功能。

但是,要想在螢幕前體會到親眼看到畫作的震撼仍然不容易。多數畫作掃描沒有辦法複原到作品的細節,畫家的筆觸和材料的質感,并不能滿足藝術品鑒師們的高要求。

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決定打破這個魔咒,為全球藝術愛好者們送上一份大禮——一份有史以來最高清的電子版《夜巡》畫作!

這幅掃描版的畫作一經上線立刻引起了轟動,網友們紛紛表示:真的太清晰了,有種拿着放大鏡看實物的過瘾感。

這幅掃描版的畫作清晰度高達448億像素(44,804,687,600像素),掃描耗時近兩個月時間,耗資300萬歐元,力求最大限度的保留原畫的畫面,連筆觸和裂縫都清晰可見。

所謂10億像素數字資訊圖像(Gigapixelimage)是包含10億以上像素的照片。一般來說,一張10億像素圖像的像素容量,比普通的1百萬像素的數位照片的要高1000倍以上。這樣的照片一般不是一次曝光形成,而是需要把很多張照片拼接起來。

這項龐大的工程由資料科學家Robert Erdmann上司的國立博物館團隊完成。借助機器學習軟體,他們花了兩個月時間把這幅高11英尺,寬14英尺的畫作以超分辨率(macro-XRF)掃描了下來,又利用神經網絡将掃描到的528張照片拼接起來,最終構成了這幅448億像素(44,804,687,600像素)的高清圖像。

2個月的時間掃描+拼合,完成448億像素的《夜巡》

《夜巡》是倫勃朗最著名的畫作之一,這幅布面油畫于1642年創作完成,畫的是17世紀荷蘭一支警備巡邏隊的集體照,享譽世界。

1975年,夜巡遭受過一次嚴重的傷害,一名精神病患者用面包刀在畫作上連劃12刀,博物館對夜巡做了緊急修複,從那時到現在的44年裡,研究人員一直在監測畫作的“健康”狀況。

因為時間太久,畫面也出現了一些例如褪色的問題,畫面右下角的小狗目前已經變成了白色,被人戲稱為“幽靈狗”,畫布上的油彩和清漆也都有開裂、剝落的迹象。

圖檔

在倫勃朗逝世350周年之際,對《夜巡》最新的修複工作也随之展開。

要擷取這幅畫的高清電子版,首先要對畫作進行一次全身的深度“掃描”。

由于這幅畫過于龐大,而儀器每次可以擷取的範圍非常有限,機器需要一排一排的對畫作進行掃描。在掃描過程中,Robert Erdmann的團隊用到了多種成像技術,包括用X射線穿透油漆的各個圖層。

機器上有紅黃兩個燈,黃色燈亮表示已開啟X射線發生器但還未産生輻射,紅色燈亮則代表機器開始掃描,也就意味着這時候機器正在運作過程中,會伴随着微量的輻射。

因為這項技術會用到X射線,是以團隊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射線會否傷害到畫作本身。參與修複項目的一位科學家Annelies Van Loon表示,控制距離和射線量的情況下,這不會威脅到研究人員的人身安全以及這幅畫作,他們也會與機器保持2米以上的安全距離。

圖檔

Annelies Van Loon

那掃描這麼一幅3米多高的畫作,需要多長時間呢?

别覺得有了機器的幫忙,就可以快速的修複完成,事實上,這個團隊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掃描完整幅畫作。

Annelies稱,“每一次掃描的範圍隻有58cmx78cm,掃描畫中的一排就需要花費21.5小時,往往機器一開就是一天。”

但Annelies認為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因為通過掃描可以讓我們看到一些原本肉眼看不到的細節。

将高清版《夜巡》放大到5340 dpi,分辨率4.75微米所能看到的細節

掃描完成,才算完成了一部分。接下來,該神經網絡出場了。

國立博物館稱,利用神經網絡,科學家們将24行的22張圖檔(共528張)進行數字拼接。

最終組成了這幅448億像素的《夜巡》,每個像素之間的距離為20微米。

除了高清還原原作,這次的掃描工作還給了藝術研究者們一份“驚喜”。

Annelies表示,“當X射線被反射回來,會給我們一個資料。它可以告訴我們顔料的化學組成,這就是這項技術的特别之處。它還能讓我們看到不同次元的細節,包括所用的材料、繪畫的條件和繪畫技巧。”

不僅如此,通過macro-XRF掃描技術,甚至可以讓我們“穿越”到三百年前,親身感受畫作作者倫勃朗的創作曆程。

博物館負責人Pieter Roelofs詳細介紹道,“通過識别單個元素,不僅能夠識别出顔料,還有助于我們了解這幅畫的構成,甚至可以感受到倫勃朗在創作時在某處的反複塗改,似乎很是糾結。”

Pieter還表示,“可以看出倫勃朗很努力地在創作這幅畫,目前的評論家傾向于把他說成是天才,但從這次的掃描結果來看,他也非常的勤奮。”

《夜巡》修複項目是該館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研究保護項目

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這一修複項目是從去年7月份開始的,項目開始後,這幅《夜巡》就被“封”在了博物館畫廊盡頭,一個巨大的玻璃室裡。

這也是自1808年這幅畫進入博物館以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全面的研究和保護項目。

這個耗資300萬歐元的研究和修複項目名為“守夜行動”(Operation Night Watch),預計将持續數年。由于博物館無法在這麼長時間内将藏品中的瑰寶從參觀者眼中奪走,調查和修複工作便隻得在公衆的衆目睽睽之下進行。

國立博物館的繪畫保護負責人Petria Noble稱,“在過去的10到15年裡,我們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大概從2007年左右開始,這些非侵入性技術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進行研究的方式。”

“從每一種技術中都能得到一些資訊。隻有當你把所有這些技術放在一起,才能對這幅畫的形态結構有一個清晰的了解。目前看來,資料收集過程将給博物館帶來很多好處。”

來一睹高清版《夜巡》的風采吧:

http://hyper-resolution.org/view.html?pointer=0.343,0.002&r=0.0000,0.0920,1.0000,0.6994&i=Rijksmuseum/SK-C-5/SK-C-5_VIS_20-um_2019-12-21

事實上國立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去年8月就完成了這幅畫的掃描,疫情期間,這份作品也陪伴很多研究者繼續進行藝術鑒賞工作。該團隊還将掃描過程做成視訊釋出在了Instagram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觀看👇

https://www.instagram.com/p/B00YJ7tFbyB/?utm_source=ig_embed&utm_campaign=loading

神經風格遷移,重塑丢失的藝術品

事實上,AI對于藝術界的貢獻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此前,神經網絡還曾讓畢加索的一幅隐藏百年的“畫中畫”重新面世。

去年10月,在神經網絡的幫助下,研究人員用神經網絡重塑了一幅畢加索在其“藍色時期”創作并繪制的圖像。

這幅《老吉他手》 是畢加索“藍色時期”最著名的畫了。它可以追溯到1903-1904年,當時的畢加索正處于他一生最貧困的時期,是以他在畫中用藍色來表現他當時所經曆的痛苦和凄涼。

在一般人看來這就是一幅畢加索的經典之作,然而藝術史學家們可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畫裡有畫”。

1998年,這幅畫所在的芝加哥藝術研究所的文物保護師用X射線和紅外光線拍攝了這幅畫,發現塗料下隐約可見一張女人的臉。

當時這一發現就震驚了藝術界,因為一些藝術家在其早期特别貧困的時候,的确會在畫布上重複作畫。

直到去年,倫敦大學學院的Anthony Bourached和George Cann首次使用一種“神經風格遷移”的計算機視覺技術來揭秘畢加索的“畫中畫”。

Bourached和Cann拍攝了藏在《老吉他手》圖紙下的“坐着的女人”這幅畫作的X光圖像的手動編輯版本,并通過神經網絡進行轉換。這個網絡已經訓練成熟,可以将圖像轉換成畢加索“藍色時期”的風格。

咦,這不就意味着以後還可以重塑丢失的藝術品了嗎。

是的,研究人員提出,将“神經風格遷移”技術應用于藏在圖紙之下的藝術品的X光圖像,可以達到重塑丢失藝術品的目的。

他們還使用同樣的方法重塑了其他藝術家的畫作,并表示這有可能改變藝術史學家的工作方式。

除了上述AI對于藝術界做出的貢獻,利用機器學習還可以給線稿上色:

再刺激點,AI還能變成大畫家,利用生成對抗網絡,“吃掉”大量藝術家的作品,AI也能變成“畢加索”!一幅畫值165美元,發家緻富再不是夢。

随着近年來AI的不斷發展,它已經伸向了各個領域。對于藝術界來說,它不僅能幫助我們重制名畫,還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力,甚至給我們指出了一個藝術發展的新方向。

當然,這僅是一個開始,未來AI還能夠幫助人類實作更多不可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