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膑到了齊國之後,齊國大将田忌很欣賞他,所謂英雄惺惺相惜,對孫膑很禮遇。
但是此時孫膑還沒有正式進入齊國的朝堂,隻是作為田忌的門客,于是孫膑還得想個辦法,真正進入齊王的視野當中,這樣才能領兵,實作自己的政治理想,還有報複那個毀了自己一生的人。
于是就有了後來大名鼎鼎的“田忌賽馬”。

說是齊王和貴族們喜歡賽馬,孫膑就和田忌說了,你随便比,哥們都能讓你赢。
田忌因為和孫膑接觸比較多,是以知道孫膑的本事,是以就深信不疑。
于是就和齊王下了千金的賭注,但是到比賽的時候,孫膑就和田忌說:“你的馬不行,你的上等馬比不過齊王的上等馬,你的中等馬比不過齊王的中等馬,你的下等馬比不過齊王的下等馬。”
田忌一聽就急了,兄弟你不帶這樣坑我的,哥們信任你才和齊王比。
孫膑微微一笑說:“雖然如此,但是咱們還是可以赢的。你用你的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用你的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用你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這樣你赢兩局,輸一局,最終還是咱們赢。”
結果果然按照孫膑所預料,田忌赢得了比賽,得到了賞金。
這個比賽我們看起來挺簡單的,但是實際上是兵法上一個很重要的思想。
就是集中本方的優勢,去攻打對方的劣勢。
但是齊王就好奇了,田忌這家夥五大三粗能想出來這個主意?肯定是有人教的。
此時的齊王是齊威王,也是個明主,就是我們學過的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谏》裡面那位齊威王,不過鄒忌倒是和田忌不對付,但是還沒到鄒忌的戲份,這個我們後面再說。
齊威王就問田忌,這是誰給你出的主意。
田忌就順水推舟,把孫膑給推薦了出來,是以說,你要讓别人欣賞你,那你得把事情辦得漂亮才可以。
上司都沒聽過你辦過什麼事,怎麼可能會給你許以重任?
是以孫膑通過這一步成功地接上了齊威王這條線,齊威王和孫膑交流之後,發現孫膑兵法上的造詣真是臻至化境,于是就拜孫膑為老師。
是以說你有才,但是有一個英明的上司也很重要。
正所謂“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孫膑在魏國是階下囚,但是到了齊國就成了座上客;商鞅在魏國不被重視,到了秦國卻被秦孝公倚重。
由此我們也能看出來,魏惠王是個什麼貨色,這麼好的人才就這麼生生流失了。
關鍵是無能就無能吧,他還超長待機,在位五十年,生生從剛開始的壓着秦國打,到後來被秦國打得叫爺爺,也是沒誰了。
孫膑在魏國一直過得還可以,但是他一直記着那個帶給自己終生恥辱的人。
終于,這個機會來了。
話說在戰國時期,鄭魯衛宋這幾個國家,因為比較弱,是以經常會被戰國七雄欺負。
公元前354年,趙國就去攻打衛國,奪取了兩個城池。
這個時候魏惠王不幹了,衛國離魏國比較近,魏惠王把這個地方看做是自己的勢力範圍。
自己嘴邊的肉,又豈容他人染指?
于是魏惠王就派龐涓去攻打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要知道當時魏國還是比較強的,趙國扛不住,就趕緊去找幫手,派人去齊國、楚國求救。
齊威王收到求救後,首先想到的是孫膑,倒也是人之常情。
因為龐涓是你孫膑的老同學嘛,你最了解他了,順便可以讓你去報一下仇。
孫膑說我一個殘廢之人,不便帶兵,于是齊威王就讓田忌作為将,孫膑作為軍師随軍出行。
田忌就問孫膑這仗怎麼打。
孫膑說:“兩邊開打,你要幫忙,不能直接上去加入戰局,要勸解鬥毆的人不能參加到搏鬥之中,這樣很容易搞得自己也被打,損失重大。
那應該怎麼辦呢?
咱們應該找機會趁虛而入,搞他老巢,讓他疲于奔命。
龐涓現在率大軍圍攻邯鄲,都城大梁現在守城的肯定隻剩下老弱病殘,咱們直接去搞大梁,他龐涓肯定會回來救大梁,咱們在半道上再給他設個伏擊,打他個出其不意,肯定能幹掉他。”
當然真正的戰争過程自然沒那麼簡單,就像很多人認為背水一戰就是字面的意思,但是實際上卻是環環相扣的計謀。
不然為什麼韓信背水一戰成功了,馬谡東施效颦也想來個背水一戰,結果被張郃打得媽都不認識了。
我們來簡單看一下戰争過程。
首先孫膑、田忌發兵圍攻魏國的襄陵,并派出部分隊伍去北上圍攻大梁。
龐涓聽到大梁被圍,就趕緊帶部分軍隊跑回來救大梁,此時邯鄲應當還有部隊駐守。
圍魏救趙是個陽謀,龐涓哪怕是知道你齊國不一定有能力攻克大梁,但是你又必須回軍救援,因為你老闆魏惠王就在城裡,各個公卿也都在,是以你必須回來,這是無解的,因為你不回援,魏惠王就會懷疑你是否忠心,你這主将還想不想當了。
況且齊軍兵臨魏國都城大梁城下,本身就是在打你魏國的臉啊!
是以圍魏救趙除了是對兵法上的極緻應用,還是對人性的深度洞察。
龐涓回軍的半道上,還派高唐、臨淄的大夫率本地兵馬攔截和消耗龐涓的軍隊,結果被龐涓輕松幹翻。
由此可見魏國的魏武卒戰鬥力有多強,吳起給魏國搞的魏武卒制度,過了三十多年,還在護佑着這個國家。
就這樣的一個對魏國有大功的人才,生生被魏國逼得逃到了楚國。
龐涓幹翻高唐、臨淄兩處兵馬之後,繼續率軍回援。
此時龐涓對齊國軍隊已經很輕視,沒想到這麼不禁打,野戰就是個渣。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齊國所圍攻的襄陵,回軍要麼經過衛國,要麼經過宋國,宋國是個兩面派,誰強聽誰的,衛國又是魏國的勢力範圍,況且糧草也很容易被切斷,是以這種孤軍深入,讓龐涓覺得齊軍是亂打一通,不禁輕看了齊軍。
孫膑還讓田忌引兵與龐涓交戰,佯裝敗退,使龐涓輕敵。
但這正是孫膑想要龐涓看到的,這便是兵法中的“能而示之不能”。
龐涓看到齊軍如此不堪,就舍棄了辎重,輕裝晝夜兼程快速行進回援大梁。
這個時候,在龐涓回軍的必經之路,桂陵這個地方,孫膑和田忌引齊軍主力設下埋伏,一舉擊潰魏軍,生擒龐涓。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圍魏救趙”的故事,也是“圍點打援”軍事思想的一種應用。
孫膑在這場戰争中,充分地掌握了戰争的主動權,做到了兵法中的“緻人而不緻于人”。
“圍魏救趙”其實就是“攻其所必救”,進而調動敵人,來拯救敵人的攻擊目标。
但大家知道嗎?
其實“圍魏救趙”裡面的“圍魏”确實做到了,但是“救趙”做到了嗎?
并沒有,因為邯鄲被打下來了(一說是邯鄲投降了)。
那麼這能說明孫膑、田忌不行嗎?能說明齊國的戰略目标沒達到嗎?
并不是。
因為齊國名義上是要救趙國,實際上并不是真的想救趙國,而是想讓趙國看到自己出兵,堅持抵抗,魏趙兩國火并,互相消耗,自己坐收漁利。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心裡的小九九,趙國求救楚國,楚國也是這麼做的。
楚國隻派出了少量部隊,表個姿态,意思是我來了,趙老弟你再堅持堅持,結果楚國并沒有去邯鄲,而是去趁魏國出兵,到楚魏邊境撈了點油水。
其實也能了解,出兵可是大事,花費巨大,誰會真的秉承着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去救你,都是為了利益。
在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中,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