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每個邊上,都有風景美麗。」
◆◆ ◆
圖文原創:人生邊邊
歡迎轉載,謝絕抄襲
01
春天
春天在哪裡呀
春天在哪裡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裡
這裡有紅花呀
這裡有綠草
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鹂
這首歡快的《春天在哪裡》,雖然是兒歌,但是很多大人也喜歡。
問的是春天在哪裡,實際上卻是對春天的發現與尋找,它是一首不折不扣的迎春歌。
同樣的問題,同樣的黃鹂,時間改上一改,不是春前,而是春後,當迎春變成送春,曲風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呢?
黃庭堅的《清平樂》,可以提供答案: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迹誰知?除非問取黃鹂。百啭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02
若有
與尋常詞作的反複鋪墊不同,黃庭堅選擇了直入主題: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
春天去了哪裡呢,春天歸去所走過的路,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
這裡的寂寞,不能了解為正常意義上的寂寞,而更近似于無人知曉。
是以,春天離去的腳步也好,春天離去的道理也好,統統都是秘密。
秘密之是以是秘密,便在于無人可知,或者知道的人極少。
若是一件秘密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嚴格意義上來說,那其實已經不是一個秘密。
至少也是公開的秘密。
這樣說其實相當随意,秘密就是人不知道的,公開就是人都知道的,是以人人皆知加上人人不知,那它到底算公開,還是算秘密?
春天歸去的秘密,顯然不屬此類。
但人就是有此特性,越是秘密,越想去探尋它。
尤其是春天歸去的秘密,若能發現,試問,那該是一件多麼讓人激動的事!
想法雖好,但現實很殘酷。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這裡說“若有人”,其一,說明作者肯定嘗試去問很多人,有過多方探尋;其二,則說明嘗試和探尋的結果,沒有結果。
或者說,沒有達成作者想要的結果,也就是找到春歸何處。
是以,與其說“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中的若有人,實際上其實是沒有人。
03
無人
春去無人知去處,原本是一件相當傷感的事。
至少,讓人心生遺憾。
但在黃庭堅的表達中,他并沒有在其中流露太多的情緒。
這恰恰正是黃庭堅的高明之處,也是他的詞作和衆多傷春懷春之作不同之處。
沒有情緒流露,可能因為作者很平靜,也可能因為作者很不平靜。
又或者,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情緒隐藏在所描述的事實之下。
是以,寂寞無行路,可能是春的,也可能是作者自己的。
換片後,“春無蹤迹誰知”,再一次引發讀者對春去處的關注。
與上片不同的是,上片春無蹤迹無人可知,而下片卻給出一個可能的答案——
除非問取黃鹂。
在春光中飛來飛去的黃鹂,或許能提供答案。
不,不是或許,而是一定。
這世間如果真有知道春去處的存在,那隻能是黃鹂,也必須是黃鹂。
我們很難評價作者為什麼會如此說。
或者,對于黃庭堅也好,對于其他人也好,一個問題提出來,有解注定比無解好。
在這一點上,今人和古人并無不同,這應該是所有人共同亦共通的執念吧。
到此為止,柳暗花明,《清平樂》的結局無疑是大團圓式的。
峰回路轉,到底不負前面的一路求索。
可黃庭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又來了一句:
百啭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這是什麼意思?黃鹂确實是知道春之去處的,但黃鹂說來說去,卻沒人聽得明白。
無可奈何,最終,黃鹂輕捷地轉了個方向,飛過薔薇去了!
無人,仍是無人。
04
寂寞
宋詞中的傷春惜春作品,不說泛濫成災,也是一抓一大片。
這并非人雲亦雲,而是反應了一個事實:
春天能輕易勾起人心中諸多的心緒與情感。
就人的情感相通這一點,展現在作品中,結果便不難想象,很多作品有着驚人的相似。
是以,若想從這一衆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其實相當困難。
但黃庭堅顯然做到了,而且還似乎輕而易舉。
整首詞用語極其淺白,哪怕是現代讀者,也仍然可以一展便解其意。
有趣的是,作者不斷地詢問春之去處,但直到結束,仍是沒能得到真正答案。
從“若有人知春去處”到“百啭無人能解”,雖然有所不同,但本質卻是一模一樣。
若有人的詢問也好,無人能解的斷定也罷,都在在說明人沒有辦法探尋春的歸處。
這至終仍然是一個迷。
有人說黃庭堅在《清平樂》中流露的情緒是樂觀的——對此,我很是質疑。
就算沒有明顯表達情緒,但《清平樂》中,我們能清晰感受到的,卻是各種情緒的微妙糾纏。
比如焦灼,比如希望,比如寂寞。
是以,很難給《清平樂》定出一個簡單的情緒基調。
春歸何處,因風飛過薔薇,寂寞無行路。
那就随着黃鹂去吧,人生總有理不清的牽牽繞繞,又何必非要和春之行蹤過不去呢。
哪怕這行蹤,是寂寞的。
寂寞一如你我。
人生君說
“春天不寂寞,寂寞不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