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業資訊】全球制造業格局演變與我國的應對之策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催生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擡頭,世界各國的比較優勢發生變化,諸多因素推動全球制造業的産業格局顯著調整。

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為我國制造業更好發展帶來諸多挑戰。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制造業在産業基礎、創新能力、人力資源、市場規模等方面的優勢明顯,這為我國制造業向高品質發展邁進、向全球價值鍊高端攀升、增強在全球産業中的話語權,奠定了堅實基礎。總的來看,全球制造業格局演變以及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深刻影響,為我國制造業在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領域實作并跑乃至領跑,提供了重要機遇。

全球制造業價值鍊呈“縮短”态勢

近年來,全球制造業價值鍊呈現出“縮短”的态勢。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相關研究顯示:幾乎所有商品生産價值鍊中的貿易強度(即總出口與總産出的比率)都有所下降,而且在那些最複雜和交易量最大的價值鍊中,貿易強度的下降尤為明顯。

全球制造業價值鍊的“縮短”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是開發中國家特别是中國的創新能力提升、國内配套能力增強,許多中間投入品實作了在國内生産,無需到國際市場上進行采購。

二是随着經濟增長和收入水準的提高,開發中國家本土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更多本國制造的商品可以就地銷售而不是出口到國外。

三是機器人、人工智能以及工業網際網路、智能制造等技術不斷成熟,“機器換人”更加普遍,産業的資本密集度、知識密集度不斷提高,使得原本容易實作全球勞動力成本套利的産業鍊,即使布局在一國内部也變得有利可圖。*

此外,“逆全球化”暗流湧動、一些國家推動制造業“回流”等,對全球價值鍊的“縮短”也産生了一定影響;生産靠近市場帶來的供應鍊響應速度提升、價值鍊本地化對供應鍊韌性的改善等許多因素,也在促使全球制造業價值鍊的“縮短”中發揮了作用。

産業格局變化深刻影響我國制造業發展

目前,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深刻調整。全球制造業格局發展趨勢的變化,對我國制造業發展産生重大影響。

第一,各國要素禀賦變化推動“雁陣模式”繼續發展。

著名的“雁陣模式”揭示了勞動密集型産業從發達國家向欠發達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梯次轉移的特點。發達國家的發展水準最高,是産業在國家間轉移的主要推動力,随着生産要素成本上漲,發達國家逐漸喪失在勞動密集型産業上的優勢,進而推動勞動密集型産業向更低成本的開發中國家轉移。

目前,“雁陣模式”在開發中國家間繼續發展。在勞動密集型産業發展的帶動下,開發中國家經濟持續增長、勞動力工資水準不斷提升,其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也将逐漸減弱,因而推動勞動密集型産業向更低成本的開發中國家轉移,這是在現有技術水準下勞動密集型産業在全球轉移、分布的一般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特别是加入WTO以來,我國順應國際産業分工變革和産業轉移的趨勢,充分利用勞動力優勢承接國際産業轉移,成為世界重要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和環節的生産和出口基地。随着我國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居民收入水準持續提高,勞動力的成本優勢逐漸減弱,如果“機器換人”的效率和勞動密集型産業的資本密集度不出現顯著提升,那麼我國勞動密集型産業及價值鍊的勞動密集型環節也将向低成本開發中國家轉移。

也要看到,我國居民收入水準的提高意味着内需進一步擴大,将會推動對更高品質、更高性能産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這将成為推動我國制造業更新的重要動力。特别是國内大循環的作用不斷顯現,将加大對國際産業資本的吸引力,進而進一步推動我國國内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制造業的發展水準持續提高。

第二,新科技革命深入發展将加劇高科技領域的全球競争。

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代表着産業的發展方向,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直接關系到一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和其在全球産業分工體系中的話語權。如果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機遇,實作在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突破,那麼後發國家将會進一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反之,後發國家将花費更大的代價來實作在高科技領域的追趕。是以,發達國家為了鞏固自身在高科技領域的地位,不但在科技、産業發展上抓緊布局,而且加緊了對後發國家的打壓與遏制。

作為全球産業鍊供應鍊的關鍵一環,外部競争的加劇固然會對我國相關産業發展形成壓力和挑戰,但也能夠倒逼相關企業在國内市場尋找新的供應來源,這就為我國高技術新産品提供了在應用中持續改進和完善的市場空間。

第三,全球供應鍊布局加快調整,多元化、區域化和本地化趨勢明顯。

全球産業分工遵循效率優先的邏輯。在考慮運輸、通信等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全球價值鍊片段化,每個環節都被配置到擁有最符合其投入要素禀賦的地區,進而實作最終産品傳遞的成本最小化,這就形成了發達國家從事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開發中國家從事加工組裝的全球價值鍊分工格局。雖然在高度全球分工的條件下,供應鍊偶爾也會遇到因自然災害、貿易沖突等原因造成的局部問題,但總體上看能夠保持順暢運轉。然而,新冠肺炎疫情波及面大、持續時間長,對供應鍊的影響更加嚴重和持久,供應鍊安全的重要性凸顯。全球分布的供應鍊由于要經過多個國家的許多工廠、諸多運輸環節,是以在面對疫情沖擊時,由于空間距離長、環節多而造成的脆弱性就暴露出來了。許多國家和跨國公司開始反思供應鍊過于集中帶來的風險,考慮推動供應鍊上的企業回歸本土以及推動供應來源的多元化。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工業國,一些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正在考慮在中國之外培育新的供應來源。但實作供應鍊的多元化、本土化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且投資大、曆時久。目前,憑借着完整的産業體系、龐大的國内市場,我國仍将繼續成為全球生産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

“十四五”時期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方向

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超大規模市場、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完善的産業體系以及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良好态勢等,為我國制造業更好應對新的挑戰并在世界制造業格局大調整中占據有利位置,提供了堅實基礎。面對複雜的内外部形勢,需進一步調整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産業體系中的發展方向,既要有戰略定力,又要能适時應對,推動制造業高品質發展。

一方面,要堅持擴大開放。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産業内和産品内分工已經發展了幾十年,許多産業鍊已經實作了高度全球化。沒有哪個國家在所有産業鍊的所有環節都具有優勢,隻有整合全球資源才能生産出最具國際競争力的産品。對此,必須堅持擴大開放,善于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另一方面,要堅持自立自強。發揮比較優勢、參與全球分工,是産業全球化的經濟邏輯。但也要看到,目前,非經濟因素對全球産業鍊供應鍊的影響加大。對此,我們必須增強産業鍊供應鍊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補齊一些關鍵環節的“短闆”,鍛造一些關鍵環節的“長闆”。吸取發達國家産業空心化的教訓,保持勞動密集型産業的生産、創新、更新能力和适度的産能,強化國内産業鍊供應鍊的安全保障能力。

具體來看,需在以下幾個方面切實發力。

一是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我國制造業在技術水準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業化時間短、科技力量積累不足。是以,無論是增強工業基礎能力、破解“卡脖子”問題,還是鍛造技術和産業“長闆”,都需要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同時,還要通過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等舉措,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

二是及早布局未來産業。未來産業代表着未來的産業發展方向,蘊藏着未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未來産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各國都處于彼此接近的“起跑線”,因而是後發國家實作趕超的重要機遇。應加強對前瞻技術和未來産業發展方向的戰略性研究,加大對前瞻技術的研發投入,積極培育早期市場,引導企業開展前瞻技術的工程化、産業化工作。

三是加快商簽自貿協定的步伐。不斷增強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完善的産業配套、強大的制造能力等對跨國資本的吸引力,深化國内體制機制改革,與國際貿易規則接軌,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積極推進同貿易夥伴商簽更高标準的自貿協定和區域貿易協定;進一步深化與東亞和東南亞等在地理上臨近地區的産業鍊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産能合作,完善中國制造業的全球産業鍊布局。

四是推動産業數字化轉型。推動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加快推動前沿數字技術發展成熟的同時,為我國産業更新打好數字化基礎。發揮我國在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領域的優勢,鼓勵數字科技企業與制造業企業開展合作;制定智能制造技術規範、統一資料格式标準、推動資料開放、發展工業網際網路等制造業數字化平台;支援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改造,增強遠端維護、個性化定制、增值服務等服務型制造的供給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曉華

轉自制造業高品質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