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是一個頗具争議的人物,他先是“沖冠一怒為紅顔”,引清兵入關,成為千古罪人;後又在西南追殺南明永曆皇帝,被清朝封為“平西王”;最後又發動“三藩之亂”,最終被康熙平定。是以,吳三桂是明代兩代都不得認可的人物。“三藩之亂”被平定後,清軍全面清剿了吳三桂後代。

吳三桂有兩個兒子,分别是吳應熊和吳應麒。關于吳應熊,史料記載十厘清楚。反清前夕,吳三桂曾派密使到京,準備接回兒子。不料吳應熊不肯回昆明,故而吳應熊和次子吳世琳均被康熙誅殺。而吳應熊的嫡長子吳世璠在吳三桂死後繼位,後兵敗身亡。是以吳應熊這一支全部滅亡。吳三桂的另一兒子吳應麒,也是知名人物。吳三桂在世時,吳應麒領轉戰貴州、廣西、湖南、四川。吳三桂死後,吳應麒退守昆明,而後《東華錄》、《清史稿》等史籍上再沒有關于吳應麒的記錄。
清廷關于吳氏家族斬盡殺絕的聖旨,通令全國,然而吳應麒的去向成為了一個謎團。
而根據最近幾十年的探訪發現,吳三桂的後代居然隐居在了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的一個小村莊——馬家寨。馬家寨以岩下河東西山脊為界,全寨230多戶人家,人口大約2000人,全都姓吳,全寨人都會說江蘇高郵話(吳三桂祖籍地)。這個秘密是怎麼發現的呢?70年代,貴州曆史學者黃透松被下放到岑鞏縣,在一次閑聊中,他無意中聽到說“馬家寨的人跟吳三桂有關系。”對曆史有深入研究的黃透松深刻下了這句話。同時黃透松也注意到馬家寨的建築大多為江南風格的四合院。1983年,省文化廳下發檔案,要求各地編寫《中國曆代名人名勝錄》,其中有吳三桂。黃透松得知後決定再前往馬家寨考查下,可他來回跑了三次,終于才有了收獲。
1983年8月14日,黃透松找到了吳氏秘傳人吳永松。吳永松先帶着黃透松,來到馬家寨背面山凸上,參觀一座很不起眼的墓。并告訴黃透松這是陳圓圓之墓,墓碑内容如下:“
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孝男:吳啟華。媳:塗氏。孝孫男:仕龍、仕傑。楊氏。曾孫:大經、大純……皇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
“故先妣”,沒用清字,表明她是明末的吳氏先人;“妣”代表女性;“吳門”二字暗指老太婆是蘇州人氏,“吳門”,即今蘇州之别稱,對外也可解釋為吳家;“聶”用的是雍正年間還沒有的台灣字,是吳家為隐蔽起見創造的一個符号。陳圓圓本姓邢,後跟養父姓陳。邢有右耳,陳有左耳,“雙耳”代表邢和陳,一字雙意;“雙”字的繁體是“雙”,上邊兩個“佳”字,佳佳為好,花好月圓,暗喻“圓圓”。“位席”顯示她地位的崇高,以女性而位居宗祠,暗指“皇妃”之墓。十一個字連起來正好就是“周蘇州氏陳圓圓皇妃之墓”。墓碑是“清雍正六年”所立,于是陳圓圓之墓被确定。
2010年7月11日上午,5名權威清史專家趕到了岑鞏,并深入馬家寨調查。後來,包括這5名權威清史在内的30多位清史專家再次來到馬家寨,揭秘一樁曆史謎案。專家冒雨趕到馬家寨,并立即進行了深入全面的考察。專家們來到了馬家寨男墳墓群中,找到了吳三桂兒子吳啟華(吳應麒),孫子吳世(仕)龍的墳墓以及大将馬寶的衣冠冢,并認真對碑文記載的内容進行了考察。在對村民家中的神龛進行考察時,專家們發現,所有的村民家的神龛,均出現了“延陵堂”等字樣。
明清史學者李治亭教授聯想到了吳三桂的别号,他驚訝地說:“吳三桂的别号就是‘延陵将軍’呀,這太吻合了!”
那麼吳三桂後人為什麼要選擇隐居在貴州的岑鞏縣呢?明清時期的岑鞏是思州,為黔東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當時吳三桂的摯友鄭逢元是思州府平溪衛(今岑鞏縣大有鎮茂隆村)人。明朝滅亡後,吳三桂多次勸鄭逢元出仕清朝,被堅決拒絕。另外,吳三桂的心腹李敷治當時任思州知府。極有可能在兩人的暗中幫助之下,使得吳三桂的後人安全隐居在了思州。
在考察中,一個問題始終讓專家學者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馬家寨名為“馬家寨”但為何寨中的沒有一人姓馬呢?在專家們與吳氏密傳人以及其他村民舉行交談時得知,當年陳老太婆(馬家寨人對陳圓圓的尊稱)和吳啟華是由馬寶護送到馬家寨的,為了紀念馬寶的恩德,讓世代子孫都知曉,故把村寨名取為了“馬家寨”。專家們在察看馬寶的衣冠冢時發現墓碑上有“重壘土瑩人祖即己祖,複修石台若翁如吾翁”的“感恩”說法。
吳永鵬自稱自己家中有一本秘傳家史《禦字簿》,也就族譜。起初之時,村中還有秘傳的“皇傘”,結果因為家境貧寒被拿來當被子蓋而毀了,見過的人沒幾個。當地的金杯銀筷也被拿到野牛山的親友家收藏而失,然而也被偷賣了,至于最後僅存的兩把大刀,一把96公斤,一把80公斤(實稱12公斤),刀把上有繡球,同樣也因貧窮被當做廢鐵給賣了一把。經過專家的調查之後,馬家寨的村民的确是吳三桂的後裔。
不管如何,吳三桂的罪過和他的後代是沒有關系的。我們可以唾罵吳三桂,但是沒有必要口誅筆伐其後人,畢竟是後人是無辜的。現在的馬家寨已經成為了一個鄉村旅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