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年,地點開封,金宣宗做出一個決定,既然打不赢蒙古,還不如去攻打南宋,彌補對蒙古作戰時的損失。“北失南補”政策,是金宣宗的一個糟糕決定,加快了金國的滅亡步伐,也加速了南宋滅亡的腳步。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召開忽裡勒台大會,建立蒙古汗國,稱“成吉思汗”。接下來,成吉思汗橫掃各路諸侯,統一了蒙古草原,并開始着手對金國的戰争。對蒙古而言,隻有不斷地征伐,擷取必要的生活物資,才能確定内部的凝聚力。
1211年,成吉思汗點兵15萬,攻破金國沿邊重鎮,然後一路攻打山西,一路攻打河北,金國壓力很大。野狐嶺之戰,燕京之戰,山西之戰,金國都是一敗塗地,損失40萬兵馬。更關鍵的是,蒙古奪取馬場恒州,金國失去百萬匹戰馬,騎兵力量嚴重削弱。
為了躲避蒙古兵鋒,金宣宗放棄燕京,遷往河南開封,是為“貞祐南遷”。成吉思汗看來,金國違反協定,便再次南下,橫掃中原各地,金國元氣大傷。如此,金宣宗便打算從南宋那裡得到補償,并策劃出兵南下。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時,南宋也很活躍,跟“叔叔”金國再次交戰。1206年,南宋丞相韓侂胄給嶽飛恢複名号,追封“鄂王”,争取抗戰派的支援。接下來,韓侂胄點兵15萬,分三路北伐金國,試圖洗刷“靖康之恥”。
韓侂胄北伐中原,辛棄疾并不看好,認為他是瞎折騰,沒啥準備就出兵,失敗的機率非常大。于是辛棄疾寫一首詞,“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倉皇北顧。”意思是,韓侂胄會重蹈宋文帝的覆轍,損兵折将,自讨苦吃。
1206年的“開禧北伐”,宋軍一敗塗地,損失數萬精兵,名将吳曦投降金國。韓侂胄還想繼續北伐,結果史彌遠将他的首級送給金國,作為議和的“投名狀”。宋軍北伐失敗,再次對金國做出妥協,歲币增加到30萬兩,布帛也增加到30萬匹,改稱金國為“伯父”。
開禧北伐失敗,金國看到了南宋的軟弱,宋軍人多勢衆,但戰鬥力不行,皇帝也沒有決心作戰的意志。秦州之戰,3萬宋軍殺來,術虎高琪率2千女真騎兵反擊,斬首4千餘人,還俘虜數百人。宋軍不給力,也難怪金國看不起,畢竟實力擺在那裡。
成吉思汗南下時,金國戰敗,南宋一直注視着局勢的發展。野狐嶺之戰後,金國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南宋便“不講武德”,停止對金國繳納歲币。此外,南宋朝廷甚至有聯手蒙古,一起對付金國的意思。當年,宋徽宗也這麼幹,與金國簽署“海上之盟”,一起對付契丹。
南宋停止支付歲币,金宣宗派人去質問,卻碰得灰頭土臉。1217年,成吉思汗讓木華黎主持漠南軍務,自己率15萬騎兵西征,去攻打花剌子模。此時,金國北方壓力減輕,金宣宗決定實行“北失南補”作戰計劃,出兵20萬,進攻江淮和四川,金宋戰争再次打響。
“北失南補”作戰計劃,是金宣宗一個糟糕的決定。20萬大軍南下,木華黎也沒放松對金國的攻打,金國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蒙古騎兵在山西擊潰金國10萬大軍,其中一路蒙古兵攻入關中。南方戰場,金國進展也不順利,被宋軍擋在襄陽之外。
金兵南下,南宋為了抗擊敵軍,又派人去聯絡成吉思汗,答應借道給蒙古軍,讓他們從背後攻打金國。1232年,拖雷率5萬精兵從南宋境内通過,然後與窩闊台的主力在三峰山彙合,全殲金兵13萬。
三峰山之戰,金國元氣大傷。武仙,金國名将,三峰山之戰後率十幾人突圍而出,然後去河南收集潰兵,得到10萬兵馬。此時,金哀宗也不忘記要攻打南宋,繼續“北失南補”的作戰計劃,武仙便率10萬大軍攻打四川,壓着宋軍吊打。
武仙進軍四川,宋軍一敗塗地,直到他遇見了名将孟珙。10萬金兵南下,目标是奪取四川,建立根據地。孟珙終結了武仙的夢想,10萬金兵在馬登山全軍覆沒,武仙狼狽逃回蔡州,與金哀宗固守城池。此時,金國被孤立,隻有蔡州一座孤城,滅亡不可避免。
1234年,孟珙率兵2萬出征,與蒙古聯手作戰,攻克蔡州。新繼位不到一個小時的完顔承麟戰死沙場,金哀宗在幽蘭軒自缢而死,被孟珙分成兩半,一部分給蒙古,一部分運回臨安。蔡州陷落,金國滅亡,南宋總算是洗刷了“靖康之恥”。
金國滅亡後,南宋與蒙古出現了分歧,南宋主動出兵北伐中原,去收複失地。結果大夥都知道,1234年的“端平入洛”事件,南宋背信棄義,又輕敵冒進,損失了5萬精兵,拉開了宋蒙戰争的序幕。
沒有金國做緩沖,南宋自己又不給力,隻能是自取滅亡。1276年,蒙古軍抵達臨安,謝太後帶着宋恭帝投降忽必烈。1279年,張弘範率蒙古騎兵,以及“漢軍”水師攻打崖山,陸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盡,10萬軍民也跟着跳,南宋滅亡。
可以說,“北失南補”作戰計劃是一個糟糕的決定,金國、南宋都不是受益者。南宋停止供應歲币,金宣宗又認為宋軍很容易打,便采納術虎高琪“北失南補”的方案。結果,南宋與蒙古聯手,滅了金國。沒有金國做緩沖,蒙古騎兵又橫掃南宋,統一中原。
參考書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