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栖号資訊:【 點選檢視更多行業資訊】
在這裡您可以找到不同行業的第一手的上雲資訊,還在等什麼,快來!
曾幾何時,手機還是一個與「計算」關系不大的産業,經常“換面”,未見“換芯”。
所謂“換面”,手機頗有點像一種奢侈品,每一次更新,更多隻是外觀變化,就再以新款的名義推向市場,如同某個主創設計師出走,失去靈魂的手袋公司,隻懂得将隔層、材料做各種拼裝組合。
但“換面”時代依然是一個“黃金時代”,雖然産品進化相對緩慢,但是手機已經向世人表明,它是一個人人都離不開的溝通工具。隻是在那時候,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手機的創新上限還遠未到來。
當更智能的“芯”載入手機,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随之而來。“換芯”時代的「手機」變身「智能終端」,開啟了數字化生存的大門。從此,計算帶來的數字型驗,就在每個人的口袋裡,人人可觸及。
現在,通信技術所創造的精彩故事又翻到了新篇章,隻因5G已來。更重要的是,人人可及的5G已來。
時針撥回到2019年12月份,遠在太平洋中心的茂宜島上,高通總裁安蒙欣然宣布,“這是一個非常特别的時間點,因為我們已經進入到5G重要的過渡期——規模化階段。”
安蒙傳遞的這個5G普及信号很快成為了現實。2020年開年,5G發展駛進了快車道,“新基建”加碼,各地加快了5G網絡的建設速度,中國三大營運商計劃2020年建設超過50萬個5G基站,5G手機紛至沓來。
而在營運商以及OEM廠商頻頻布局的背後,高通的技術以及高通的骁龍移動平台,決定終端“性能和功能”的“芯”,就成了5G實作規模化商用的關鍵。
2020年,5G規模化為王
差別于3G/4G時代的步步為營,5G時代從2019年的商用部署,到2020年即将全面擴充,發展地比任何一個人想象的都要快。
高通不止一次公開預言“2020年5G發展的關鍵詞将是規模化”。首先在網絡層,5G組網方式将從「非獨立組網」,向「獨立組網」演變。其次在終端層,5G智能手機将從「旗艦層級」,快速向「主流層級」拓展,更多使用者都能享受到5G體驗。第三,拓展還意味着 5G 向更多終端類型拓展,比如 5G PC、5G VR/XR 等裝置。
确實,2020年伊始,多家手機大廠迎來了自己的5G手機線上釋出會,旗艦機已經全面5G化,而面向大衆使用者群體的“主流型手機”,也開始5G化。
縱觀這些5G主流機型,盡管配置和功能形形色色,但它們都呈現了兩個共同點:既是這些廠商的第一款5G手機,諸如Redmi K30 5G、OPPO Reno 3 Pro、Realme X50、vivo Z6、Nokia 8.3等等;也都搭載了同一顆“芯”——高通骁龍765G。
骁龍765G的第一次問世,可以跳轉到開篇所提到的第四屆骁龍技術峰會上,依舊是那個酷熱的夏威夷,吹着太平洋海風,高通向外界推出了兩款5G移動平台——一個是面向旗艦機的骁龍865,另一個是面向主流市場的骁龍765/765G,後者是業界首個且目前唯一的5G數據機及射頻系統,整合了SA/NSA雙模基帶。
高通作為全球最大的無晶圓半導體廠商之一,自己沒有生産線,但30多年來專注于做設計、銷售、技術研發,骁龍的名号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合作夥伴更是遍布全球封裝、測試、手機廠商。
高通市場營銷副總裁侯明娟曾經公開談到,骁龍865/765/765G三款平台是“真正面向全球的5G解決方案”,它們有着共同的使命:通過系統級創新,解決5G帶來的各種複雜性,進而幫助高通的客戶降低5G終端開發難度,更快速地在全球各個地區推出5G産品,為更多消費者帶來更加前沿的連接配接、影像、智能和遊戲體驗。
這句話恰好可以解釋為什麼2020年開篇就有如此之多的5G手機問世,一方面是高通5G方案來得早,讓手機廠商有足夠的時間來開發産品。另一方面則是高通5G方案考慮的多,是“一攬子方案”,能夠提高手機廠商的開發效率,節省時間成本。
或許就像侯明娟所說,“5G手機已經不再是昂貴、奢侈品代名詞,普通百姓隻要喜歡換一個新手機,其實作在有很多選擇。”高通 2020 年将推出「不同層級的」5G終端産品組合,不僅要在骁龍8系支援5G,更重要的是,會将5G下沉到骁龍7系,甚至後續的骁龍6系,目的就是推動 5G 規模化發展,要支援不同價位層級的終端,讓更多消費者都能夠用上最先進的技術産品。
是以從這些角度看,骁龍765G目前承擔着将5G手機普及到「主流市場」的重任,真正能做到“讓更多消費者用上最先進的技術産品”。

765G,讓5G成為主流的「制勝法寶」
手機離我們那麼近,以至于人們可能經常忽略了一個事實,智能手機是人類目前最大的開發平台,數量超過其他任何一個聯網終端。
正因為如此,5G手機的到來,并非隻是一次網絡制式的疊代,它的更新是全方位的,元器件要增加百分之幾十,天線數量幾近翻倍,由此還可能衍生一系列潛在問題,如信号幹擾、發熱等等。
5G手機要想普及,從處理器到射頻再到天線,“一攬子方案”是不可少的,內建度越高,越有可能降低廠商的設計難度,高通骁龍765G就是這樣一款5G SoC晶片。
骁龍765G提供的是一個真正全球化的5G解決方案,它內建了第二代5G數據機(即“基帶”)骁龍X52,支援所有主要5G頻段和頻段組合,支援全球所有關鍵地區和主要頻段,包括5G毫米波和6 GHz以下頻段、5G獨立組網(SA)和非獨立組網(NSA)雙模網絡、TDD和FDD、動态頻譜共享(DSS)、全球5G漫遊,并支援多SIM卡,下行速率3.7Gbps,上行速率1.6Gbps。
除了處理器及基帶晶片之外,骁龍765G還提供了配套的射頻前端(RFFE)方案,支援在高通研發的諸多先進技術,包括高通5G PowerSave、高通 Smart Transmit技術、高通寬帶包絡追蹤技術和高通 Signal Boost,全方位提升5G體驗。
對于終端廠商來說,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其他家的射頻前端(RFFE)方案重新開發,但是骁龍765G完整的系統級解決方案無疑是最合适的,內建度高,相容性好,開發起來更容易,有助于廠商快速導入5G,縮短5G手機的研發、測試時間。
在2020年,骁龍765G這樣能夠提供處理器、基帶、射頻三位一體的“一攬子5G解決方案”才是5G手機快速普及的前提,在瞬息萬變的5G市場上,時間就是生命,及早推出成熟可用的5G手機是廠商搶得先機的關鍵。
為什麼要換機?因為5G手機可以解鎖“新體驗”
為何5G手機換代必成潮流?因為5G?因為5G且定價合理?還是因為5G,定價合理,好用又成本效益高?消費者沒有理由為每一次的技術疊代而買單,除非它真的滿足了所有需求,加量不加價,更關鍵的是,使用者還會解鎖更多的移動消費體驗。
印象中,高通的每一次公開會議,都會反複提到一個共同主題,那就是“解決複雜性問題”,“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去年底的骁龍技術峰會上,高通進階副總裁兼移動業務總經理阿力克斯·卡圖贊(Alex Katouzian)說道——“如今,消費者每天都在手機上完成大量任務和工作……我們必須讓消費者享受到5G能夠提供的最高速、最可靠、最安全和最快響應速度的移動網絡服務”。
同時,卡圖贊堅信,“5G和AI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組合”,而高通需要打造一個功能強大的解決方案來結合5G和AI。
這就不得不再一次提到骁龍765G,它為“5G+AI”而生,從誕生之初就專注于最受消費者關注的三大特性——拍攝(包括視訊和照片)、AI功能和遊戲體驗。
拍攝方面。視訊和直播已經成為“流行款”,而視訊平台也及時地做了更新,一方面增加視訊數量,另一方面提升視訊品質,1080P、HDR 1080P、4K的随意選擇,也讓使用者在移動端獲得更為逼真、有代入感的觀看體驗。當然想要獲得最佳視訊體驗,網絡是關鍵,是以5G是剛需。
圖:骁龍765G有一個有意思的功能——“多攝像頭”拍攝,能夠追蹤人臉的狀态、人物的動作,并确定人物的最佳拍攝位置,截取最佳的瞬間,把照片拍下來。如果背景不夠美觀,骁龍765還支援背景的更換,截取另一張照片中美觀的背景來替換。骁龍765最大可支援高達1.92億像素的單張照片拍攝。
除了順暢的看視訊,5G手機還有一項體驗極其重要——拉近雲端與終端的距離。相信如今的每一個智能手機使用者,不再隻是内容消費者,也是内容創作者。而有了5G超高速率,雲端與終端的距離進一步拉近,我們既可以擺脫手機本地存儲空間的限制,也可以更高效的實作内容分發和雲端協同辦公。
AI功能方面。高通人工智能引擎AI Engine已經更新到第五代,骁龍765G所搭載的第五代AI Engine支援每秒高達5.5萬億次運算(5.5 TOPS),它能讓5G手機拍攝性能更強,AI助理更智能、實時翻譯更人性化。“消費者或許沒有察覺到,實際上他們每天都在使用AI”,卡圖贊曾經這樣說道,目前市場上已有超過320款終端搭載高通人工智能引擎AI Engine,惠及5億使用者,而支援AI功能的骁龍解決方案賦能了海量手機及其它移動終端,如今已經惠及全球10億使用者。
遊戲方面。遊戲的閱聽人面很廣,遊戲也成為年輕人必不可少的生活調劑。而骁龍765G,就是高通專門打造的一個面向遊戲的優化平台,它的特點在于支援5G,滿足“雲遊戲”,而它整體CPU以及GPU的增強,足以保證在大型遊戲的渲染以及切換過程中依然提供良好的性能,最重要的是,它支援Snapdragon Elite Gaming特性,可以帶來平滑的遊戲體驗。
搭載骁龍765G的5G手機還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彩蛋”,等待人們去發現,而到那時候,人人享有的5G終端,反過來又将推動更多的殺手級應用湧現,為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書寫精彩篇章。
【雲栖号線上課堂】每天都有産品技術專家分享!
課程位址:
https://yqh.aliyun.com/zhibo立即加入社群,與專家面對面,及時了解課程最新動态!
【雲栖号線上課堂 社群】
https://c.tb.cn/F3.Z8gvnK
原文釋出時間:2020-04-20
本文作者:周雅
本文來自:“
科技行者”,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