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基建”看5G?先過了這個坎兒再說

科技雲報道原創。

近日,工信部召開“加快5G發展專題會”,明确指出要加快5G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一時間,5G成為了“新基建”的領頭羊。

政策紅利之下的巨大增量市場,不禁讓人熱血沸騰。然而,5G真的能帶來與市場潛力相比對的收益嗎?

“新基建”看5G?先過了這個坎兒再說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5G有着非常搶眼的表現,幾天内就完成了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的5G基站建設。後續的複工複産中,5G也為一部分線上辦公、線上教育提供了通信基礎。

同時,“新基建”政策的引導,讓5G又一次成為通信行業的重大利好。

據中國信通院,預計2020年到2025年,中國5G商用将直接帶動經濟總産出達10.6 萬億元,間接拉動經濟總産出達24.8 億元,将直接創造超過300 萬個就業崗位。

5G的建設将進一步促進資料中心、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其他新基礎設施建設,是以5G被很多人看作是“新基建”第一槍。

在近期的工信部專題會上,三大電信央企和鐵塔公司都紛紛表示,今年将積極加快5G建設。

那麼,我國目前5G基站建設進度如何?在巨大的增量市場下,5G能否成為三大營運商的一本萬利?

“新基建”看5G?先過了這個坎兒再說

如期推進的5G建設

事實上,在5G建設大潮下,三大營運商都在抓緊時間“交作業”。截至2月底,我國80%的5G網絡建設按計劃實施,三大營運商已在全國開通了15.6萬個5G基站。

在此次工信部專題會上,三大營運商彙報了5G基站建設的最新進展。

中國移動表示力争2020年底5G基站數達到30萬,確定2020年内在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提供5G商用服務。

從中國移動一期5G基站規模看,截至2月底,已建設開通超8萬個5G基站,包括286個疫情防控重點區域5G基站。

在會議當天,中國移動啟動了5G二期無線網主裝置集中采購,範圍涉及全國28個省(市、區),總采購規模超過23萬個5G基站。

一期和二期加起來,5G基站數量為31萬個,符合中國移動2020年5G基站的建設計劃。

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在會議上披露,截至3月5日,中國聯通累計開通約6.6萬站,其中自建開通4.3萬站,共享電信2.3萬站,雙方合計開通共建共享基站5萬站,基本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并網目标。

中國電信表示,目前已累計開通7.4萬個5G基站。為進一步加快5G建設,3月10日,中國電信聯合中國聯通釋出了“2020年5G SA建立工程無線主裝置聯合集中采購項目集中資格預審公告”,預計采購規模不少于25萬站。

不僅如此,5G獨立組網的建設也在加速中。中國移動率先啟動獨立組網裝置招标工作,力争在第四季度實作5G SA網絡的商用。

3月5日,中國移動釋出2020年5G SA核心網建立裝置集中采購招标公告,涉及全國8大區/31省公司,總限價48億元。

從全球5G建設速度看,首個商用5G的國家南韓計劃在其85個城市建設23萬個5G基站,第二個商用5G的美國則計劃建設60萬個5G基站。

而中國,按照目前的建設進度和三大營運商的招标情況來看,2020年将突破60萬個5G基站。

可以看到,無論是實際的5G基站建設數量,還是5G網絡整體規劃,我國在5G基礎建設方面處于遙遙領先的位置。

“新基建”看5G?先過了這個坎兒再說

昂貴的5G基站

5G即将在2020年大放異彩,然而卻少有人看到5G基站建設的主體——三大營運商的壓力。

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曾表示,5G的建設成本比較高,一個5G基站是4G基站的3倍左右。

據悉,剛開始5G試商用階段的單基站價格約為50萬至60萬元,5G部署成熟期的單基站價格會降至30萬至40萬元。

除了基站外,5G網絡的部署還包括傳輸網、核心網,傳輸網折合到單個基站上的成本約為5萬-10萬元,5G核心網在部署初期的單城市造價約為1000萬-3000萬元。

即便未來5G基站價格會下滑一半左右,國内要建設完整的5G網絡,也需要數百萬5G宏站及上千萬的小基站,算下來投資成本至少也要2-3萬億元了。

随着5G基站投入規模使用,電費開支也将直線上升。

有專家表示,2018年全年三家營運商的移動基站共耗電約270億度,總電費約240億元。在同樣覆寫情況下,5G網絡的能耗将達到2430億度,電費将達到2160億元。

不妨算一下,2018年,中國移動淨利1177.81億元,中國聯通淨利102.57億元,中國電信淨利212.1億元,三家利潤總額1492.48億元。

2160億元的電費,意味着整個通信營運商行業的利潤将被全部吃掉,還将巨額虧損668億元。

換句話說,5G基站的大功耗帶來的巨額用電成本,将是5G營運成本最大負擔之一。

有營運商内部知情人士透露,目前5G基站大部分是更新改造的,是以現有基站的供電能力無法滿足需求。

按照現在廣深兩地超過1萬個基站的布點計算,僅是電費,一個月營運商們要支付的成本就高達億元。是以在5G還未正式商用時,大部分5G基站都處于關機狀态。

“新基建”看5G?先過了這個坎兒再說

逐漸下滑的營收

雖然2020年被業界普遍稱為5G規模化商用的一年,但是三大營運商的營收出現逐漸下滑,無疑讓5G建設顯得捉襟見肘。

3月19日,中國移動釋出2019年财報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移動營運收入為人民币7459億元,其中,通信服務收入為人民币6744億元,增長僅0.5%。股東應占利潤為人民币1066億元,同比下降9.5%。

這是繼2015年财年後,中國移動再次出現年度淨利潤同比下降。

個人市場方面,2019年中國移動的淨增使用者數繼續下滑,移動ARPU(每使用者平均收入)為人民币49.1元,與2017年和2018年的57.7元、53.1元相比,同樣呈現持續下降趨勢。

如此看來,受提速降費、市場飽和、激烈市場競争以及4G流量紅利逐漸消退的影響,以中國移動為首的國内通信營運商仍未走出陣痛期。

其中,不限流量套餐是禍首,一開始是100多元手機不限流量,後來是互相降價,導緻很多消費者認為4G資費就應該是這樣的低價。此外,還有家庭寬帶、IDC機架、機櫃、雲設施等,統統降價。

三大營運商“甯願殺敵一千,也不怕自傷八百”的價格戰,最終也展現在了業績上了。

到了5G時代,在基礎設施層面投入巨大的三大營運商,不得不提升5G通信費價格。目前為止,三大營運商推出的5G套餐,資費最低的5G套餐也在100元以上。

但是對于從4G時代走過來的個人使用者來說,流量應該很便宜,而且可以更便宜。如此昂貴的5G流量,讓5G使用者望而卻步,新使用者增長速度也不如想象中的快。

顯然,5G單基站下的有限使用者,每月的通信費用支出連電費都不夠支付,營運商不僅在短期内處于虧本狀态,長期看這種成本壓力會被更加放大。

一邊是政策要求的提速降費、加快5G建設,一邊是激烈競争下的市場飽和、業績下滑,如何端平這碗水,是三大營運商無法回避的難題。

“新基建”看5G?先過了這個坎兒再說

不打“價格戰”

如今,在建設和營運5G這個問題上,三大營運商終于坐下來談談“價格戰”了。

在此次工信部專題會上,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明确表示,中國電信堅決不打價格戰,希望全行業共同推進共建共享,共同維護行業生态,共同繁榮5G産業。

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在會上表示,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共建共享基站,截至目前初步估算雙方共節省投資成本約100億元,後續還将聯合中國電信共建基站。

對此,工信部在會上也提出相關要求,其中包括:加強産業鍊上下遊企業協同發展,以及豐富5G技術應用場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等。

産業鍊企業協同發展自然不用說,不打價格戰,能夠讓通信業回回血,齊心協力建設5G。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如何豐富5G的應用場景。雖然5G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但是現階段商業模式還不是很清晰。5G手機流量隻是衆多應用中的一種,如何開拓更多的5G商用場景,還有待摸索。

此次疫情開啟了5G在醫療、防控、應急、物流等領域的應用,有望為5G相關應用大規模普及拉開序幕。

如能進一步找到5G的商用落地場景和盈利模式,那麼未來三大營運商在5G上實作營收增長、減少巨額投資帶來的經營風險,才能成為可能。

【科技雲報道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科技雲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