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墓被挖,發現兩塊30斤重的金磚,專家鑒定後為何連連搖頭?
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公元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逝于北京,享年79歲。清政府特意下诏追贈他為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随後,李鴻章的靈柩被運回合肥,葬于東郊大興集(
小夏郢村
)。
當時,李鴻章的老家和祖墳所在地都在安徽合肥縣東鄉磨店鄉,但李鴻章卻留下遺言,要求把自己安葬在旁邊的東郊大興集,李鴻章之是以這樣做,據說是因為他平生崇仰包拯,而包拯的葬地就在大興集。

據記載,在1882年時,李鴻章曾親自解囊白銀二千八百兩建包拯祠,且自撰碑記,由此可見他對包拯的敬仰。是以,李鴻章去世後,就特意留下遺言,要求把自己葬在包拯墓地附近。而最後,李鴻章的墓,距離包拯的墓,隻有區區300米遠。
據說,當時修建李鴻章的墓時,足足花了一年零四個月,其墓道都是用英國進口的耐火磚砌成的,墓地總占地面積約1萬餘平方米,共建有大大小小房屋99間,取久久之意,碑額中間刻有“
清故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
”24個字。
此後,李鴻章的墳墓曆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卻始終完好無損,但等到1958年時,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當地人們也開始興辦鋼鐵廠、大煉鋼鐵。
恰好當時李鴻章的墳墓所在地,被選中成為建鋼鐵廠的地方,于是在得到相關部門的準許後,當地人員開始對李鴻章的墓進行發掘。
但是,李鴻章的墓道建造得十分堅固,普通的鐵鍬和鐵錘根本無法砸開,即便後來它們用炸藥炸也無濟于事,最後有人想出一個辦法,那就是從幾十米外的地方挖一條道地,從下面鑽進墓道中去。最終經過數十天挖掘,終于将李鴻章的棺材給拖了出來。
随後,人們将李鴻章的棺材給打開,發現他的屍體因為用層層的棉絮包裹得很好,是以基本上儲存還很完好,看上去“
栩栩如生
”,在他屍體旁邊放着的是他生前的所用之物,一副眼鏡、一塊懷表、一個拐杖,身下墊着七枚金币,按照北鬥七星的形狀擺放着,還有一把寶劍,後來被省劇團借去充當道具。
此外,人們還在他的棺柩前發現一個小木盒,打開後發現裡面竟然放着兩塊“
金磚
”,當時有人特意拿秤将這兩塊金磚稱了一下,足足有30斤重,當時大家都認為這“
”是金子做的,是以特别高興,因為這是要發大财的節奏啊!
随後,他們為了進一步确認“
”的材質,便将它交給專家鑒定。結果專家鑒定後,連連搖頭,感歎道:
“這個金磚隻是表明鍍了一層金,裡面其實全部都是銅。”
這一結果讓人們大跌眼鏡。
後來大家為懲罰李鴻章這位傳說中的賣國賊,就将他的屍體用繩子拴着挂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直到屍骨散盡。
至于李鴻章作為朝堂重臣,即便是用金子做的“
”陪葬,對他來說也隻是九牛一毛,但為何他偏要特意用兩個銅做的“
”來陪葬呢?
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有兩種:一是李鴻章生前曾要求自己的喪事一切從簡,不要搞什麼金銀珠寶類的陪葬品,問題是,以李鴻章的身份,終究還是要講求一下場面,否則也太寒酸,是以他的家人就特意用了這兩個銅做的“
”來做樣子和撐場面。
第二種解釋,是與李鴻章的名字有關。因為,李鴻章在家譜中的原名叫做李章銅,是以在他死後放兩個銅塊,也有尋根追本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