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廣東江門市大井頭村的一位低保村民,帶着一張67年前的借條來到了當地政府, 借條上寫着:借鴻文三姐白米共38石70斤,大洋五千元;金條八支,每支一兩。待勝利以後,由當地縣政府償還,付息兩分。
粗看這段借條上的資料,或許并沒有太多感覺,但有熱心網友對借條上的資料與當時的購買力進行換算後,赫然發現這張借條上的資料高達3萬億!
一些鄰居和群衆在了解到老人拿借條找當地政府要賬後,紛紛聲援:“連本帶利必須還!”
那麼,當地政府在看到這樣一張高昂的借條時,會作何反應?最後究竟還沒還錢呢?

一張借條
2010年底,家住廣東江門市大井頭村的73歲老人梁詩偉,在翻修老家時偶然翻出一份泛黃的紙條。
這張紙條看上去就有些年頭了,卻被儲存得很好。梁詩偉小心翼翼地打開字條,上面的字型是繁體,梁詩偉老人教育程度并不高,對于繁體字更加不熟悉,不過他還是能看懂字條開頭寫着的是借條兩個字。
梁詩偉拿到借條後,立刻找來老伴認字。可梁詩偉的老伴也不太懂繁體字,隻是看懂個大概,上面在欠款人處寫的是“新鶴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中隊李兆培”。
也就是說這張借條是抗日戰争時期的共産黨遊擊隊所簽寫,而借錢的人卻是梁詩偉的三媽,鴻文三姐。
梁詩偉從老伴口中得知情況後,心中微微一動:“或許這張塵封60多年的借條能夠兌現呢?”
于是梁詩偉準備拿着借條到當地政府詢問情況,但他又害怕自己一個人辦不成事,是以将自己有借條的消息告訴了周圍鄰居。
周圍鄰居也十分好奇,梁詩偉找到的借條能否兌現,是以一起聲援梁詩偉,陪着他一起到政府詢問借條問題。
借條上白紙黑字寫得很清楚,抗戰勝利後連本帶利的歸還,而且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更何況是不拿群衆一針一線的人民子弟兵借的錢。
一群人浩浩蕩蕩的來到江門市政府後,政府從業人員十分鄭重的接待了梁詩偉老人,不過并沒有立即做出還錢的決定,因為借條的真實性有待商榷。
雖然這張借條已經有67年的曆史,但由于新中國成立以後,百姓的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變好,還有許多經曆過抗日戰争的老人依舊存活于世。
想要驗證借條的真僞,隻需要找到當事人即可。
往事
在政府從業人員的努力下,還真的找到了一個97歲的老人,證明了梁詩偉借條的真實性。
這位97歲的老人名叫簡惠仙,在當地德高望重,曾參加過抗日戰争,并且從事地下黨組織的工作。
從簡惠仙老人的口中,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陷入到了那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詩。
1944年,太平洋戰場上,日軍數次大敗後幾乎失去了全部的海軍力量。喪心病狂的日本軍政府為了苟延殘喘,拖延戰敗時間,将重點盯上了中國本土。
日軍展開了規模龐大的一号作戰,我軍又稱為“豫湘桂戰役”。日軍的戰略目的是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讓部隊貫穿中國到東南亞地區,對中國多個省份展開了大面積轟炸行動。
其中廣東省也作為一處戰場,爆發了桂柳會戰。
為了瓦解日軍的目的,位于廣東的抗日遊擊隊紛紛活躍起來,在敵占區進行遊擊作戰,達到阻礙日軍妄圖打開大陸交通線的目的。
簡惠仙當時就在大井頭村從事地下情報工作,不過當時的大井頭村并非現在的棠下鎮管轄,而是由廣東新會管轄。
為了能夠掩護身份,30多歲的簡惠仙僞裝成一位教書老師,一邊教授學生,一邊進行地下工作。而簡惠仙的丈夫,就是新鶴抗日遊擊隊第三中隊指導員。
借條上所寫的新鶴抗日遊擊隊第三中隊李兆培,則是第三中隊的中隊長。當時廣東的抗日形勢并不好,日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遊擊隊展開了報複行動,第三中隊在日軍的圍剿中損失慘重。
為了能保證遊擊隊的後勤補給充足,李兆培不得不求助于當地群衆,其中作為江門市有名大戶人家的,梁家也在李兆培的求助範疇之内。
說起來,梁家的發家史還是非常曲折的,梁詩偉的父親名叫梁鴻文,出生于清朝末年。當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在經曆過兩次鴉片戰争後,被西方列強打開了國門,一時間,無數國外資本家湧入這個東方的神秘國度,試圖揭開中國的神秘面紗。
其中有些資本家在中國做起了外貿生意,還有些資本家則幹起了販賣人口的勾當。其中“舊金山”的名字在中國底層百姓口中廣泛流傳。
到處都在傳大洋彼岸有一座金山,在那裡随便挖礦都能挖出金子出來。就這樣一個很荒誕的騙局,卻讓中國的無數底層百姓趨之若鹜,而梁鴻文就是其中之一。
一批一批的中國勞工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登上了資本家人口販賣的大船,成為了美國資本家手中的賺錢工具。
十三四歲的梁鴻文曾是江門市的一個小乞丐,也是走投無路後選擇上了賊船。隻是誰也沒有想到,曾經的一個小乞丐,居然憑借着自身的聰明才智,在58年後成為了一個身價不菲的華人富豪。
中國人講究的是一個落葉歸根,梁鴻文也不例外,在他快70歲的時候帶着所有家産漂洋過海又從美國回到了正處于動亂階段的中國。
梁鴻文回到廣東老家後,看着滿目瘡痍的家鄉,心中痛恨侵略者的所作所為,對于附近受到戰争床上的村民百姓,能幫一點則會幫襯一點,也在當地留下了一個好名聲。
梁鴻文憑借着優渥的家境,共娶了6房姨太太,他的兒子梁詩偉就是第6個姨太太生的,而借給遊擊隊錢糧的則是3姨太。
1941年,梁鴻文因為在美國打拼時積勞成疾,在留下了幾個姨太和兒女後便撒手人寰。在梁鴻文去世後,他的大老婆和二姨太也先後病逝,按照輩分,三姨太則接掌了家族的話語權。
三姨太完全繼承了梁鴻文的拳拳愛國心,不僅将家族打理得井井有條,更是在抗日救國上面出了一份力。
1944年,廣東當地的遊擊隊受到日軍的重創後,甚至一些分散的隊伍連溫飽都成了問題,但遊擊隊戰士始終堅持黨的路線,不拿群衆的一針一線,即便是餓到兩眼發昏,也都是找群衆打借條借糧食。
李兆培率領的遊擊隊第三中隊,也陷入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無奈之下隻好四處借糧,并打上借條。
當李兆培找到梁家後,三姨太不但将十幾個遊擊隊戰士接到家中熱菜熱飯招待,更是大手一揮,借出38石70斤糧食,還有8根重達一兩的金條和5000塊大洋。
李兆培承諾,一旦抗戰勝利,當地縣政府将會連本帶利的還給梁家。
38石糧食估計很多人都沒有概念,一石糧食為120斤,38石糧食約為4500斤糧食。外加8根1兩的金條和5000銀元,即便按照如今的購買力來算,這些總價值都要超過500萬元。
是以當地政府的從業人員才會對借條的真實性存疑,即便是從海外回來的華人華僑,梁家在當時真的有這麼富裕嗎?
簡惠仙老人承認,當時的梁家在當地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富裕人家,再加上梁鴻文精明能幹,回國之後也沒啃老本,而是把生意做的風生水起,家境非常富裕。
而且這4000多斤糧食也不是遊擊隊一次性運走的,而是在一個多月内,趁着夜色悄悄運輸走的。
除了借錢借糧之外,梁文三姐還讓自己的兒女踴躍參加遊擊隊,其中梁詩偉同父異母的姐姐,便跟随李兆培參加了遊擊隊伍。
後來抗戰勝利,解放戰争結束,新中國成立,鴻文三姐并沒有拿借條找國家要回。在1952年時因為一些特殊原因,鴻文三姐不幸去世,借條從此被藏在了梁家老宅的深處。
難題
從簡惠仙老人的回憶中,基本上已經确定了借條的真實性,可這筆錢到底應不應該還呢?
梁家在上世紀80年代時家境中落,梁詩偉從此過上了貧窮的生活,隻能靠當地政府每個月發放的690元貧困補助和小18歲的妻子撿垃圾艱難度日。
在剛拿到借條時,梁詩偉想過讓國家把借條上的錢給還回來,畢竟借條上的錢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按照借條上描述的兩分利息來算,那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廣東梁詩偉有天價借條的事情傳播後,有一些網友對借條上的利息進行了計算,按照當時的購買力外加67年的利息,大約為3萬億人民币。
3萬億是哪種程度呢?2011年廣東省全年的GDP總量為5.31萬億,也就是說廣東省舉全省之力忙碌大半年,才夠還梁詩偉的錢。
數目如此巨大的金額又怎能還得起呢?梁詩偉作為梁家第一順位繼承人,理應繼承借條上的财産,可他在考慮實際情況後,還是向當地政府提出了自己的3個要求:
1. 隻需償還借條中所描述的金額,不計算利息;
2. 三娘在去世時曾背上過罵名,需要為她進行平反;
3. 追加梁家為革命家庭。
這三個條件中,二、三條因為一些曆史遺留問題尚能解決,可第一條,即便不計算利息,按照當時的情況換算下來也有500多萬。
當地群衆是十分支援政府歸還借條上的錢,畢竟鴻文三姐是冒着整個梁家上下幾十口人掉腦袋的風險幫助遊擊隊,如果不償還豈不是寒了革命群衆的一片赤誠愛國心?
可500多萬畢竟不是一個小數目,廣東江門市作為一個老牌革命區,當年抗戰時期遊擊隊不知道留下了多少借條,一旦破了先例,那以後有人拿着價值更高的借條來,政府部門的财政根本支撐不住。
鑒于種種原因,梁詩偉老人的借條至今儲存在家中,尚未有妥善的解決方案,梁詩偉老人也沒有得到相應補償。
軍民魚水情,曾經鴻文三姐冒死為遊擊隊提供援助,在後來曾遭受過一些不公平待遇,但她臨終前也沒有拿出借條讓後人找國家要錢。可能在她看來,當年的捐贈是無償、無私的,隻是迫于遊擊隊鐵一般的紀律,才會選擇讓李兆培打上借條。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在新中國成立後,梁文三姐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找到中央,要回欠款,并且能夠證明自己家族是革命家族,晚年也不會遭到不公待遇。
逝者已矣,鴻文三姐的赤誠愛國心值得肯定,但借條上的錢究竟該不該歸還?您是怎樣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