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汕尾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2年廣東省“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非遺展示展演活動暨“冬養汕尾”嘉年華在汕尾啟動,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活動讓群衆在濃濃的年味中感受非遺魅力。

集結非遺精華,彰顯地域色彩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汪一洋表示,“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系列活動是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近年培育的有一定影響力的非遺品牌活動。以“過大年”為主題,在臨近春節期間舉辦非遺品牌系列活動,是堅持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豐富群衆節日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營造歡樂祥和、喜慶熱烈的節日氛圍的重要舉措。
為了讓非遺走入大衆生活,提高非遺可見度、認知度,本次展演結合舉辦地特色開展非遺集市、直播購物等活動,呈現一場接地氣、聚人氣的嶺南非遺盛會。在為期2天的非遺集市活動中,汕尾捷勝泥塑、佛山彩紮、陽江風筝、新會葵藝等80個适合集市擺攤、現場展銷的食品類、公益類非遺項目集中在鳳山媽祖文化廣場展示,讓市民感到既好看好玩又好吃。
本次展演活動還走上“雲端”,甄選了2000餘款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富有嶺南地域特色的非遺産品,借力電商平台銷售。帶貨主播通過手機鏡頭向網友介紹精湛的非遺技藝,講述非遺背後的傳承故事。據統計,近4個半小時的直播吸引了10.1萬人次觀看,售出106萬單産品,銷售額達1.6億元。
1月7日晚,2022年廣東省“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非遺展示展演活動暨“冬養汕尾”嘉年華啟動儀式在汕尾市馬思聰藝術中心舉行。來自廣東省各地的13個非遺表演節目同台獻演,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三大稀有劇種集體亮相,瑤族民歌《山的那一邊》、汕尾漁歌《漁訊催我再起帆》等集結廣府、潮汕、客家代表性的非遺節目精彩紛呈,呈現出廣東省非遺濃厚絢麗的地域色彩。整場演出巧妙地将廣東非遺與現代藝術相結合,集結南粵大地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和少數民族獨具特色的代表性非遺項目,彰顯廣東非遺缤紛絢麗的地域色彩、悠久厚重的曆史底蘊和曆久彌新的文化傳承。晚會同步進行網絡直播,共吸引23萬人次線上觀看。
晚會還為11家省級非遺工作站授牌。近年來,廣東省推出一系列務實舉措,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取得顯著成績,一批珍貴、瀕危和具有重要價值的非遺項目得到有效保護,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非遺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彰顯中華文化魅力、堅定人民文化自信等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多彩非遺讓人們愛上汕尾、走進汕尾
今年是廣東省“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非遺展示展演活動活動首次在廣州以外的地級市舉行,為汕尾市展示傳統文化特色、文旅融合成效提供了平台。啟動儀式上,汕尾市紅海灣被收入“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牌匾。活動期間,汕尾市推介集中旅遊資源,展示汕尾城市形象,讓大家更加了解汕尾、認識汕尾,進而愛上汕尾、走進汕尾。
汕尾民俗風情多彩、曆史文化悠遠,潮汕文化、閩南文化、廣府文化等多元文化在這裡交彙融合,孕育出獨特的海陸豐傳統文化,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三大稀有劇種被喻為“中國戲曲活化石”,有9個國家級、29個省級、58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近年來,汕尾市加強非遺挖掘保護和活化利用,建立一批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基地,創作《馬援伏波》《彭湃之母》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戲劇新劇目,開展一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初步建構了具有汕尾特色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
汕尾市市長逯峰表示,汕尾是一個風光旖旎、四季如春的寶藏城市,是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是“冬養汕尾 全國生态旅遊示範實驗區”,也是“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理想的康養聖地。近年來,汕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旅融合發展,圍繞“山海湖城”“紅色聖地”“活力灣區”,全力打造“冬養汕尾”品牌,努力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市和中國濱海休閑旅遊最佳目的地。“我們迎來了文旅事業發展的最好時期,汕尾當下可為、未來可期。奔向海陸豐,我在汕尾等您。”逯峰說。
(圖檔由主辦方提供)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