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極為森嚴,不同身份的人在衣食住行等等各個方面,都有着極為嚴格的标準,比如說“九鼎之尊”這個成語,便是隻能用來形容天子的,因為古代天子吃飯時可以用九個鼎,而諸侯吃飯時隻能用七個鼎,大夫吃飯時則是五個鼎,這樣就将等級劃分得極為清晰。

而等到秦始皇一統天下,給天子封了一個尊号“皇帝”以後,這種日常生活中的等級劃分就更加明确了,皇帝本人有着專門的“龍袍”,隻有皇帝一個人能夠穿,其他人若是穿了,那就是想要造反,是要誅殺九族的罪名,是以基本上沒有任何大臣敢穿,但常遇春卻是一個例外。
常遇春出生于1330年,年少時家境貧寒,但他因為有着對于命運的強烈不甘,是以極其努力刻苦地學習國術,讓自己擁有了強健的體魄與高超的國術,在成年以後也不甘心繼續窩在家中種地,而是選擇跟随綠林大盜劉聚打家劫舍,過着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
在最初的時候,常遇春對于這種生活還感到新鮮,但是沒幾個月就開始感到厭煩,認為繼續這麼幹下去不僅沒有前途,而且随時還會有解散的風險,于是開始暗暗地另尋出路。至正十五年(1355年),常遇春偶然接觸到了朱元璋的部隊,發現這個部隊紀律極其嚴格,于是他就投入了朱元璋的麾下。
在前去投奔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聽說他以前是一個強盜,表現得很是不屑:“你來我這裡,隻是為了混口飯吃吧?”常遇春回答說:“我之是以前來投奔您,是因為您有遠大的志向,并且擁有傑出的智慧,是以來到您的麾下,聽從您的号令,心甘情願為您赴死。”
常遇春一番話說得朱元璋很是開心,又見他身材高大,便讓他與士兵們比試了一下力氣與武功,無論哪一方面常遇春都輕松獲勝,于是他被朱元璋任命為先鋒。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領大軍與元朝水軍在采石矶展開大戰,朱元璋的軍隊被團團困住,眼看就要落敗。
這個時候是常遇春大喝一聲,乘着一隻小船冒着敵人的箭雨前進,一路上如入無人之境,所有遭遇到的對手全都被他打翻,以一人之力讓元軍的士氣崩潰,于是朱元璋取得大勝,常遇春是以而被升為元帥,成為朱元璋麾下徹徹底底的心腹将領。
後來常遇春又幫助朱元璋攻破陳友諒、張士誠、元朝等等強大的對手,在洪武二年(1369年)從原本元朝的“北都”開平南歸,途中忽然染病去世,年僅四十歲。
朱元璋聽到消息以後極為悲傷,寫下了一首“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為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的詩來懷念他,下令給常遇春的遺體穿上龍袍後再入土,并且讓宮廷畫師畫了常遇春身着龍袍的畫像收藏在宮殿之中,以此稍解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