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秦國為了打赢長平之戰,真是拼了所有的家底

秦軍在長平之戰中的傷亡大部分是趙括造成的,趙括打王龁肯定沒問題,但是對面悄悄換人了……可以看曆史記載啊,廉頗一直避戰秦國,除了幾之戰外,不是在打齊國就是在打魏國要麼在打燕國,用廉頗扛秦真的失策,趙王沒想到廉頗這麼不經打,而且看到廉頗被秦軍吊打,齊國魏國燕國心裡說不定怎麼高興呢,還想他們發兵援助? 史書上的記載讓人感覺整個長平之戰期間,趙括統兵一戰被圍,就45萬全軍覆滅了。仔細想想不可能的,上百萬人打了兩年,雙方都有增兵換将記錄,合着隻有最後一戰死人了,造成秦軍傷亡的肯定不是這一戰,但是趙軍主力确實是這一仗報帳光了

曆史上,秦國為了打赢長平之戰,真是拼了所有的家底

秦國為了打赢長平之戰、真是拼了老命了,先是秦王面臨前線有可能徹底崩盤的局面無奈請出了最不想請的戰神白起出山,在就是差點搬空秦國的戰略儲備糧,最後全國總動員總算是獲得了最終的勝利,結果也是傷亡大半,國内空虛。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主要是:趙軍也是敢戰能戰之師,并不是沒有戰鬥力,趙軍完全沒有畏秦如虎的問題,長平之戰以前,趙軍在秦軍手上沒有敗績。要不是有殲滅戰之神 白起 ,秦軍就不是傷亡過半了,有可能全軍覆滅的。

很多人對古代人口和生産力動員力真的是沒什麼概念,我舉幾個數字吧。秦國在商鞅變法時隻有31個縣,按每縣萬戶,每戶5人算,秦國早期人口31萬戶155萬人,這個人口比剛從晉獨立出來的趙韓魏人口略多,31萬戶也就是31萬成年男子,按每人一生服二年正卒役算差不多每年可以平均有3萬多人服正卒役,《商君書》裡為什麼一軍隻有4萬人,這就是答案。袁紹奪的冀州,冀州有百萬戶,袁紹統治的四州,按戰國領土就是整個趙國,大半個燕國,小部分魏國齊國秦國,可官渡之戰他也就出動了10萬軍隊,還要聯絡劉表夾擊曹操。後來曹操破了冀州得到殘破的30萬戶,也不過多得20萬兵源,他就大喜過望。趙國燕國啥水準?在戰國時,經濟生産力比中原是差了一大截的,直到漢時才趕上中原成為沃野之地的。

曆史上,秦國為了打赢長平之戰,真是拼了所有的家底

這個要從秦軍的軍制說起了,秦國早期31縣約155萬人,按輪征制,每年平均約3萬多人作正卒,和《商君書》裡一軍将4萬人吻合。後期秦國五百多萬人,輪征制下每年10來萬人當正卒,秦國後期五大夫以上的将軍大部分時間都是統帥10萬人作戰,基本可以肯定一軍是10萬人,秦國派王纥來争奪上黨,将一軍10萬人,趙國派大将廉頗阻擋他,兵力相近則也有10萬人,廉頗損失一裨将六都尉,損失五萬人左右,王纥損失三萬人,廉頗餘軍五萬人面臨被王纥全殲的危險,趙王增兵10萬給趙括,如果秦軍不增兵的話,趙軍15萬對秦軍7萬呈壓倒優勢,如果秦軍也增一軍的話就是15萬對17萬,可以對峙。

曆史上,秦國為了打赢長平之戰,真是拼了所有的家底

至于趙國也就40多萬戶,算40萬總兵員的話,邯鄲守軍5萬,北地及燕國邊境守兵5萬,地方軍隊和齊魏邊境守兵10萬,派出給廉頗10萬,隻剩下10萬生力軍,他派不出更多的軍隊了。趙國打破長平之戰的困境隻能依靠魏國晉鄙的10萬大軍,晉鄙的10萬軍隊是魏國主力部隊,就這樣還慘雜了父子兄弟兩萬人(征兵時都會盡力避免這種情況,以免耽誤農作,信陵君一接掌軍隊就清退了這兩萬人),連魏國都沒多少軍隊,趙國的46大軍不吓死魏國嗎。這已經算了全民皆兵了,趙國已經出動一半青壯了。中國到了宋才基本上大部分是職業兵了。說的宋以前不是全民皆兵似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