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孩子解讀古詩詞》——怎樣才算一首好詩

《為孩子解讀古詩詞》——怎樣才算一首好詩

在鑒賞詩詞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知道這首詩是何體裁。我之前的了解體裁更偏向于這首詩想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但這本書卻以更有趣的形式,舉例了古詩詞所涉及到古風、樂府和歌行的差別。古風晦澀難懂,樂府類似于一種唱調的填詞,而歌行便是那個體的思想抒發。

除了體裁的不同,我們還需要讀一讀,看是否朗朗上口,這引申出押韻的問題。相對于長詩來說,無論是一韻到底的凝重渾厚,還是中間适當換韻的流暢活潑,都要根據主題的偏向去加以靈活應用。

太過刻意,反而欠缺興發感動的深層韻味。“送别”、“邊塞”、“田園”、“登覽”、“懷古”等不同風格整體上又有較為明顯的區分,其中“諷喻”道出了官場利弊,“時令節序”囊括了風物萬象。

在我有限的記憶裡,李白的豪放與杜甫的沉郁形成鮮明的對比,然而本書關于七言律詩與五言律詩的闡述中,又讓我看到李白對于體裁的懷舊,而恰恰是現實主義的杜甫在嘗試推陳出新。

五律的收攏與客套、七律的率真與開放,在時代的浪潮中越顯珍貴。關于絕句的定義,更像是民歌諺語的書面體,五言絕句形成更早,七言絕句距離更近,精煉質樸的五絕與親切悠長的七絕不過是藝術風格上不同。

詩是怎樣表達感情的?如果說是一位不曾寫詩的人,那麼對于他們的詩詞鑒賞更側重于特定情境下的情緒釋放;但如果是長于詩詞的創作者,那麼對于韻律與技巧的運用會更加考究,在寫法上更含蓄、婉轉,比如在《近水上張水部》一詩中作者借姑娘化妝讨公婆歡心的事件來小心試探主考官的審美。

我們在分析詩句時,也要從物體的表征轉化到意象的沉浸當中。不是每一種物象都能感同身受,但我們應試圖去建立一份共鳴,以虔誠、莊重的态度去拜讀。

哪怕時隔千年,依然會獲得當時的牽引力量,我想這便是好詩的特點,總能在無情的曆史長河中保留溫度。

古代常見的“賦”、“比”、“興”在表達效果上的加持,使詩詞的在傳播過程中更具美好與質感。如果仔細去研究流行歌曲的創作,我們不難發現過去的這種呈現方式依然适用于目前國人的審美,甚至在演講、寫作當中為了渲染情境,經常不自覺地加以引用。

是以對于詩詞的初步鑒賞可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自然品味。但如果要直達古人的内心,還需要我們具備有意識的解碼能力才能與他們建立情感連結。

詩詞的意境,如果用白話文叙述可能需要很大的篇幅,但好詩往往能用短短數字便能塑造出悠長、動态的感官體驗,每個字的高度凝練、自然連貫,富有感情、引人入勝的場景在文字的搭配中得以升華。

但往往詩人基于某種目的并不會直抒情意,而是借助多種事物且極具情感的物象,彼此間互相依存、相得益彰。

但物象本身是多變的,為了塑造意境,詩人需要推敲每一個字,那些藏在詩句裡的點睛之筆,使整首詩成為高雅的藝術,每一種事物在作者的筆下都有豐富的注腳。

“春風又綠江南岸”讓我們看到煉字的工匠精神,“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讓我們見證了詩人之間的一字之緣。讀着這樣的詩句,如同欣賞一段詩意的視訊,或者就幹脆在我們腦海中産生了聯想。你能想到的畫面,或許便是詩人的心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