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沁陽科技園工地考古發掘

為配合沁陽科技園建設項目工程,并貫徹國家文物保護作

此次考古發掘工作共清理3座元明時期磚室墓(編号M1—M3)。其中M2為一座平面呈長方形的小磚室墓,因前期盜擾嚴重,儲存極差。墓道朝南,基本完全殘毀。墓室東西長1.38米,南北寬0.92米,墓室頂部及大部分牆壁都已經殘毀不存,出有人骨(不完整)兩具,頭向西。根據M2殘存墓葬形制特征、地層位置、墓磚規格等因素綜合推斷:M2應為明代的二次葬合葬墓。

M1是一座穹窿頂磚室壁畫墓,除墓頂部分被施工破壞外,儲存狀況較好。M1分為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墓道朝南,為豎坑式墓道,南北長2.74米,東西寬1.06米,深3.4米(距原地表深約5.4~6米),四壁較粗糙,地層為黏土混雜鵝卵石層,南壁呈大階梯陡坡狀,底部為一層白灰混雜小鵝卵石的灰渣層,厚約6厘米,較為平整,底部靠近封門的位置發現有黑色灰燼,應為祭奠痕迹。墓道填土為大小不一的鵝卵石混雜褐色黏土,填土中出土有釉上彩瓷碗殘片;甬道在墓道北,連接配接墓道和墓室部分。甬道北部為磚砌拱券頂,其餘部分為在地層中掏挖、修整形成,東西寬1.08米,南北進深1.4米,頂高1.5~1.72米,甬道中部偏北有一道磚、石封門,底部三層以石塊壘築作基礎,其上以青磚順向齊縫平鋪壘砌約0.6米高磚牆,磚牆之上再壘砌石塊至甬道頂部;墓室部分底部呈近正方形,東西長2.44米,南北寬2.4米,墓室北部有磚砌棺床,正面看略呈須彌座造型,棺床及墓室底部均為磚鋪底。墓室頂部為穹窿頂,部分殘破,四角處砌築有仿木作鬥拱的假磚作造型,較為粗糙。M2最具特色的是它墓室頂部及四壁的彩繪壁畫,頂部殘存部分可以辨認出,以雲氣紋為裝飾,在雲氣紋間隔中,東南西北各彩繪仙鶴一隻,作展翅飛翔狀。在墓室四壁也各有彩繪壁畫,其中北壁彩繪孔雀牡丹圖,南壁甬道兩側各彩繪一男侍者形象,墓室東西壁上彩繪曆史人物故事畫,應是張良少年時期“圯上敬履”、中年“謝羽鴻門”、晚年“功成身退”“君臣兩相安”曆史典故題材壁畫。墓室棺床上出有人骨兩具,頭向西,儲存極差。棺床西部出有白瓷盞一個、醬油雙系瓷罐一個和巴磚買地券一方。墓室底部出有銅錢三枚:崇甯重寶、元豐通寶、熙甯重寶各一枚。綜合M2墓葬形制特征、開口層位及買地券内容的部分釋讀等因素推斷M2應該是元代(元泰定三年)墓葬。

沁陽科技園工地考古發掘
沁陽科技園工地考古發掘
沁陽科技園工地考古發掘

M3是一座四角攢尖頂磚室壁畫墓,分為墓道、墓室兩部分。墓道部分未發掘;墓室底部呈近正方形,東西長2.2~2.36米,南北寬1.8~1.9米,底部用正方形巴磚平鋪成三面北、西、東環繞的棺床。墓室四壁略呈弧形,墓壁底部以上約0.8米用大塊鵝卵石築基,向上再以青磚壘築,磚牆下部砌築有仿木結構的檐枋造型。檐枋下四壁内壁塗以白灰草拌泥作底,上繪壁畫:南壁甬道兩側繪直棂窗、北壁繪“董永别妻”圖、西壁繪“庖廚、奉茶”圖、東壁繪“進酒”圖。檐枋上磚砌四角攢尖頂。

沁陽科技園工地考古發掘
沁陽科技園工地考古發掘
沁陽科技園工地考古發掘

此次對沁陽科技園工地發現古墓葬的考古發掘,為研究焦作沁陽地區元明墓葬特征,提供了科學發掘的實物資料,為進一步研究此地區各曆史時期喪葬文化内涵打下了了更豐富的實證基礎,尤其是M1、M3元代彩繪壁畫墓的發掘,對進一步研究這一地區元代風俗人物、曆史、藝術、民族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價值。

稽核 | 韓長松

校審 | 馮春豔

編輯 | 趙德芳 高露

轉載自 | 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