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章華
近段時間,
熱播劇《小敏家》成了人們酒足飯飽後的休閑神劇。
劇中接地氣的台詞,
生活氣的表演,
讓網友看了大呼過瘾,
而其中最讓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兩個母親與孩子的相處模式。
同是兩對離異家庭:
一個主張金錢至上,一個萬事考慮孩子。
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千差萬别,
而孩子對父母的态度也大相徑庭。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
“在很多時候,人們的目的是正确的,隻是選擇了錯誤的方法。”
父母愛孩子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經常用錯誤的方法來達成目标,
這便造成了親子間越來越艱難,
甚至産生難以消除的隔閡。
隻用金錢滋養的關系
孩子也會走向錯的方向
《小敏家》中,
秦海璐飾演的李萍是一個愛孩子的母親,
可她的育兒觀是:
“沒有錢解決不了的問題,包括讓女兒聽話。”
劇中的幾個片段,
将這一點展現得淋漓盡緻。
李萍為了讓女兒佳佳能夠主動配合辦理出國的簽證,
好說歹說,
最終通過答應買包來讓女兒妥協。
李萍為了讓佳佳配合去上一個很難才能預約到的課程,
買了一個限量版暴力熊來誘惑佳佳,
并直言:
“去了,就是你的;不去就是别人的。”
看似給了選擇的機會,
可這充斥着利益的交易,
讓站在身旁的父親也是聽得直皺眉。
結果當然是佳佳再一次“敗下陣來”,
随母親而去。
當李萍與女兒有沖突、起争執時,
李萍的前夫陳卓說:
“你應該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李萍聽完當即反駁道:
“我對她還不夠好嗎?
她要什麼我沒給她買。
一個要星星,我還附贈月亮的人。
有多少人羨慕她有一個我這樣的媽!”
李玫瑾老師曾說過:
“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父母與孩子如果沒有心靈上的溝通,
沒有深入的交流,
是無法走進孩子的心,
親子關系的維系也是易常脆弱的。
而李萍這樣的育兒方式,
也給孩子養成了不健康的價值觀。
佳佳對媽媽李萍的評價是:
一個實用利己主義者。
一個兼具提款機功能的媽媽。
在得知媽媽懷孕後,
她第一反應不是替媽媽高興,
而是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
當李萍突然對佳佳好的時候,
佳佳下意識就認定,
媽媽肯定要從她這裡得到什麼。
如果父母與子女間的維系,
隻有金錢堆砌着,
那這樣的親子關系,
就會脆弱得如一盞随時可能熄滅的燭火。
即便種種迹象都是李萍對女兒滿滿的愛,
隻不過,
她用錯了方式,
隻溫暖了佳佳的皮膚,
并未深入肺腑,
而且還把女兒越推越遠。
曾有心理學家說:
“孩子的胃口,是喂出來的;
孩子的脾氣,是帶出來的;
孩子的觀念,是大人唠叨出來的;
孩子的價值觀,是在點點滴滴中建立的。”
隻有物質的親情就像一塊豆腐,
經不起咀嚼,
用力一捏就爛了。
而父母的價值觀,
才是孩子心中的第一把标尺,
父母的言行,
是孩子眼中的第一個航标。
父母用對力
孩子會學會這份溫柔
同樣是《小敏家》中,
周迅飾演的劉小敏,
她的育兒觀:
在乎、了解孩子的感受。
因為未争取到孩子的撫養權,
是以和兒子駿駿兩地分離。
但每次駿駿來看她
她沒有用物質來滿足兒子,
而是用心記得兒子的喜好。
和兒子溝通時,
她溫柔又有力量。
為了不讓孩子覺得尴尬,
在前夫金波來到北京時,
劉小敏主動讓金波回自己的家,
甚至替他解決住宿問題,
畢竟“這是孩子的爸爸”。
盡管駿駿從小和媽媽分開,
但他有一個同樣疼愛他的外婆在身旁陪伴長大。
愛是可以複制的,
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可以溫暖一代又一代人。
正是因為駿駿一直處在一個有愛的家庭裡,
是以他也是一個内心柔軟的孩子。
性格溫良、懂得表達,
在和媽媽吵架後,會主動道歉。
在不争氣的爸爸被人追債時,
他果斷拒絕向媽媽借錢的提議,
甯願自己打工掙錢幫忙還債,
也不願去為難媽媽。
他也知道,
媽媽劉小敏是看在自己的面上,
同意和前夫吃飯的。
于是,他會主動向媽媽表明心迹和歉意。
就像是心理學家說過:
“孩子的第一個榜樣就是自己的父母,
包括我們處理情緒、人際關系的方法,
其實都是從父母那裡學過來的。”
俊俊的這種柔軟和溫情,
其實是在媽媽一次次的關愛和包容中學會的。
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鏡子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某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
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鏡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的身上放映。
而父母常常會被那個“自己”惹惱,
甚至發飙,
孩子則會感到委屈、不安。
那該如何做才能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呢?
1、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懂得溫柔的力量。
如果說關系是一個賬戶,那穩定的情緒輸出則是最好的情感硬币。
騰訊視訊為《答案》一書拍了一個親子訪談視訊。
其中有一個環節,讓父母問孩子一個問題。
一位爸爸問:
“如果能夠回到5天前,你會做什麼?”
女兒用畫筆畫出一個生氣的爸爸,
一個面帶微笑的爸爸。
對着鏡頭怯生生地回答道:
“我想要讓爸爸開心,因為爸爸總是生氣。”
爸爸聽後不禁濕了眼眶。
如果不是這次訪談,
爸爸也許不會知道,
自己的火氣對孩子的傷害這麼大。
其實,父母的情緒對孩子影響深遠。
孩子的暴躁,是父母怒吼出來的。
而孩子的善良,
是父母滋養出來的。
孩子的溫柔,
也是被父母的溫柔教會的。
2. 關注孩子的情緒,而不隻是“噓寒問暖”。
父母有沒有覺得,
随着孩子的長大,
他們和我們之間的秘密也越來越多了。
孩子能夠将一些小秘密告訴玩伴、同學、甚至老師,
獨獨不告訴父母。
因為孩子覺得,
父母和他們不是平等的關系。
當孩子經曆了一天疲憊的學習後,
回到家,父母說的話基本是:
今天在學校表現怎麼樣?
老師有沒有誇你呀?
作業都寫完了嗎?
打卡完成了嗎?
如果父母關心的是孩子的優秀與否,
而不是孩子的真正情緒和需要,
這樣的關系又怎能滋養?
當孩子回家後,
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當孩子沉默時,
給他暖心的陪伴和問候。
我想孩子,
孩子一定會把父母的存在當做真正溫暖的港灣。
一則“呼籲父母關愛孩子”的小視訊,
讓人印象深刻。
有一個是商人家庭,
家庭條件很好,
父母每天都沉迷于打麻将,
對孩子不聞不問。
孩子無助地蹲在角落,
望着牌桌上的父母,
甚至懷疑起自己的身世。
對于這些孩子來說,
家裡更不安全,
充斥着無視,
充斥着呵斥。
試問,哪個孩子又想回到這樣的家裡呢?
父母無條件的愛,
是孩子的依賴;
父母溫暖的關心,
是孩子的原動力。
是以,
千萬别讓家成為傷害孩子最鋒利的利器。
—— End ——
作者:章華,一個愛寫作的寶媽。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